<h3>内镜减压、关节固定、体积可变中空融合器联合手术能否真正融合?</h3> <h3>例1,40岁男性患者,腰椎椎管狭窄伴椎体退变性不稳,17年4月11日在脊柱内镜下进行了腰椎椎间融合术(ELIF)。</h3> <h3>椎管减压,双侧关节突椎弓根螺钉固定,中空可膨胀融合器植骨撑开椎体。</h3> <h3>18年1月21日,患者手术后时隔9个月复查,x光见螺钉、融合器无移位,ct示植骨融合器终板骨小梁增长连续,周边无光晕、沉降现象,终板无囊性变及假关节形成,无活动、负重局部疼痛或腰部压痛,无下肢神经症状,提示椎体骨性融合。</h3> <h3>例2,72岁男性患者,腰椎退变不稳伴有神经根压迫症状,17年8月30进行了脊柱内镜椎间融合术。</h3> <h3>18年2月3日,ELIF术后6个月复查ct见椎间已经骨性融合。</h3> <h3>这种立体三角关系对于稳定也有积极作用。</h3> <h3> 椎间融合术"减压、固定、融合"三要素中,目前脊柱内镜用于减压效果确切,但用于椎间的处理特别是螺钉关节突的固定方式,然后形成椎间融合大家颇有争议,这也是这个技术是否有生命力的关键点。14年以来在刘晓光、阮狄克、张西峰、孙宇庆、王文、李振宙、朱宏伟等等教授的鞭策、引领、鼓励下, 秉承暂时固定是为了永久的融合稳定,慎思慎行经过优化组合,总结了可视化脊柱内镜椎间融合ELIF手术。并且为了验证这种固定方式的稳定性,在丁宇主任的带领下进行多种固定方式的力学试验,证明特定条件下的内镜、关节突固定、椎间撑开植骨组合可以获得椎间稳定融合,经过几年的观察只要选择好适应症,脊柱内镜腰椎间融合术(ELIF)有确切椎间融合的影像支持。</h3> <h3>感谢各位前辈的指导,期盼大家的批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