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宝山境内有一条“”一.二八纪念路,顾名思义,该路应是为记念1.28淞沪抗战而命名,殊不知其背后却有一段悲壮感人而鲜为人知的故事!</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座落在宝山区共江路瑗辉路交叉路口(瑷辉路198号)的泗塘二中校园内,在操场西北角,座北朝南立有一块不大的纪念牌,这便是“无名英雄纪念墓”遗址纪念碑。</font></h3> <h3>纪念碑正面是一堵断墙残垣,左上是一块无名英雄墓的铜刻,下部是三颗炮弹的铜浮雕,背面书“義簿云天”四字。纪念碑高2.7米宽不足4米。立在一个高不足60厘米的狭小台基上,矮小而局促。还有几处己破损剥落,真不敢相信当年为抵御外侮,团结坚贞,浴血奋战,为国捐躯的三千忠烈,如今只落得如此一座所谓“遗址纪念碑”。</h3> <h3>一座小小的“遗址纪念碑”,承载得了那段艰苦卓绝,惨烈悲壮的岁月吗?!</h3><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1932年1月28日,蓄谋己久的日军由虹口向闸北的中国驻军发起全面进攻,上海驻军国民革命第十九路军在军长蔡廷锴和总指挥蒋光鼐领导下奋起反击,“一.二八淞沪抗战”由此展开。</h3><h3>时任京沪警备司令的国军二级上将张治中,忧于十九路军孤军作战的局面,主动情缨蒋介石,组建国民革命第五军(由87師、88師和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組成)张治中任第五军军长兼87师师长,开赴上海,驻守江湾至大场一线,</h3><h3>日军在市区久攻闸北不得,遂调整方向由浏河口小川沙、张华浜登陆向月浦、江湾、大场方向行进企图与虹口之军形成合围之势。</h3><h3>2月21号,日军调集两万人向江湾、庙行一线展开更为猛烈的第二轮攻击,一场空前的恶战在庙行展开了。由于中国守军88师官兵有所准备,日军受挫,22日凌晨3时起,日军集中优势兵力,以炮火飞机,对庙行守军阵地猛烈轰击,企图摧毁我军的工事和有生力量,88师各部工事大部被摧毁,官兵伤亡不断增加,拂晓后,大批飞机加入作战,战斗更加激烈,第5军和第19陆军总指挥部截获庙行前线报战后,当即采取紧急措施,军长张治中亲率教导总队赶到88师师部坐镇指挥,并组织88师预备队向敌突入区实施反击,张治中兼任师长的87师一部分也迅速驰援庙行的国军。另一部分出奇兵渡过蕴藻浜,从侧背攻袭日军,与此同时,19陆军总指挥部也从左、右正面向日军展开反击。战至22号下午,日军阵地动摇了。傍晚时分,88师各线部队在友军配合下,开始了大反攻。到晚上10点,日军大部分向淞沪以东溃散,剩下在麦家宅的残军也被87师彻底消灭。”</h3><div>庙行一役,中国军队将日军第九师团和久留米混成旅团的精锐歼灭殆尽。庙行、江湾间敌尸堆积如山,达三、四千具之多。此即谓“庙行大捷”。</div><div>多年以后,张治中回忆起这次生平参加的第一次反抗外敌之战时说过,“这一役牺牲是应该的,生还算是意外的了”。</div><div>图为:国民革命第五军军长张治</div> <h3>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h3> <h3>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h3> <h3>张治中在掩体中指挥战斗。</h3> <h3>国军在蕴藻浜上架桥。</h3> <h3>第五军強渡蕴藻浜。</h3> <h3>图为国军在个竹园墩诃岸攻敌。</h3><h3>庙行一役,是整个淞沪会战中最惨烈牺牲最大也是歼敌最多的一次胜战,蒋介石评迷:2月22日庙行镇一役,我国我军声誉在国际上顿增十倍。连日各国舆论莫不称颂我军精勇无敌,而倭寇誉則一落千丈也。</h3><h3>。停战以后,民众为坚定抗战意願,缅怀在抗战中牺牲的三千将士,激励中华民族团结卸侮,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上海地方维持会首倡并和其他各界人士共同努力,无名英雄墓创建委员会在上海宣告成立。与此同时宝山旅沪同乡既地方人士拟捐庙行30亩地(实际建成后实际佔地为50亩)在当初战斗最激烈的原址建造“无名英雄忠烈纪念墓”。无名英雄墓创建委员会的《募捐启》以220名发起人署名发出号召:全国各地和海内外炎黄子孙,同仇敌忾,慷慨捐款。募得资金24万银元。经过四年的努力,由著名建筑设计師董大酉义务设计的雄伟壮观的无名英雄墓在“1.28”淞沪抗战四周年(1936年)之际在庙行落成。</h3> <h3>陵墓为长方形,三层台基,高十余米(三、四层楼)正面主体以昂贵的金山石砌成,两边树有旗杆,正中开一拱形大门,大门上方镶嵌由南京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手书:“義薄雲天“四字。进门为半圆形'墓室,正中置一金山石椁,椁内置烈士遗骸。(一说石椁为烈士衣冠椁)石椁后侧立一坚式墓碑,书:无名英雄墓。</h3><h3>陵园内植树辟道,四周建有围墙。墓园整体布局如一柄出鞘的宝剑:剑挡处为高大的陵墓主体,主体后面的剑柄則是一“U”形广场为车辆掉头处,长长的剑身是通向墓室的甬道直达大门,甬道中间跨越鹅艬浦上建有一座小桥,大门侧有门卫室和男女厕所和貯藏室。门前一条连接岭南路和大场的“一.二八无名英雄忠烈纪念路”。</h3><h3><br></h3> <h3>2月9日,上海各界人士在无名英雄墓举行烈士忠骸安葬仪式。请“一.二八残废院瞽者盲人吴鉴光(即当时上海最有名的盲人算名先生),</h3><h3>在阵亡将士安葬地摸得遗骸一具,运至墓地安葬在石椁内,全体人员在墓堂前致以最崇高敬礼,场面'隆重庄严。2月16日,各界人士800多人举行“一.二八”四周年纪念大会,公推马相伯、史良、沈钧儒、宋庆龄、章乃器等19人为主席团,会后全体人员由主席团领导,列队步行至庙行镇、沈钓儒以93岁高领走至队伍前列,黄炎培,陶行知等在列,李公仆任指挥,行列人数一路增加至不下万余人。公祭时全体人员列队无名英雄墓前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和《一、二八纪念歌》。黄炎培当时赋诗“庙行薤曲声悲壮,锻炼千年蜀碧新。”会场极其壮严宏大。虞洽卿、吴铁成、王晓、张治中均发表演讲,张治中的演讲说:曾为亲历者之一人故闻得无名英雄墓揭幕,特由京赶来参加,·欲知我等此役作战,仅庙行一地,仅牺牲于炮火者达一团人,足知战事之烈、本人今日虽来此参加,与沪人士聚首英雄墓前,但余深觉惭愧,即在激烈战争之下,为国为民,余未能牺牲。全场高呼:无名英雄精神长此不灭!</h3> <h3>公祭现场。</h3> <h3>图中文字:无名英雄墓前各界人士敬礼。</h3> <h3>图为墓园全景。</h3><h3>民国26年(1937年)8.13淞沪战事又起,是年11月上海沦陷,此耗费巨资,历时四年,凝聚我军和上海各界市民精神所依的无名英雄墓被日军仅派三个工兵,仅几天功夫就用炸药炸毁,并用拆下的材料另建造了一个所谓“三勇士墓”。</h3><h3><br></h3><h3>·</h3> <h3>所谓“肉弹三勇士”是在庙行战役中,日军因进攻受阻,日久留米混成旅工兵良下武二、北川丞、作江一之助三人受命怀抱着用竹杆制作的爆炸筒闯入国军阵地,炸毁了防御的铁丝网,不料因为原本应该是1米长的引信,误改成50厘米,不及返回而被炸死。此事件被渲染成为天皇圣战效忠献身的典范,在全日本以电影,文学和小学课本等形式广为宣传,日本多地都有以此为题材的雕像绘画和照片。可谓家喻户晓。东京靖国神社都貢奉有三人照片和灵位。可是彰显中国军民坚苦卓绝,团结御侮的感人事迹,在国内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漫谩岁月中,无声无息,任其湮没。</h3><h3>抗战胜利后,臭名昭箸的“三勇士墓”被拆除。上图为日本某处的“肉弹三勇士”雕塑。</h3><h3>葬于沪地的阵亡将土遗骸亦迁往京师南京安葬于紫金山塵。</h3><h3>时有庙行大场等代表,向市政府和国民政府提交提案,恳请国民政府拨款重修无名英雄墓。时蒋介石政府忙于内战无遐顾及。</h3><h3>上世界九十年代,民革上海市委对上海的抗战遗迹状况进行调查,向有关部门递交了一份报告并提议重建无名英雄墓,亦无结果。相反,在原遗址上清理废墟,建造学校,开发锦辉绿园项目,使尚幸存的一些遗物遭到进一步毁坏。</h3><h3><br></h3> <h3>現在,墓园北部为泗塘二中;墓园南部连同“庙行纪念村原址一起开发为“锦辉绿园”小区。</h3> <h3>在遗址南部建成的“锦辉绿园”小区。</h3> <h3>小区内有一景观河道和一景观小桥,然而,此河非彼河,此桥亦非彼桥了!</h3><h3>无名英雄墓遭军毁坏后,还有部分旧物得以幸存:当年安置于墓室中装殓烈士遗骸的石椁;横跨鹅饞诃的水泥桥;大门处的门卫室、男女厕所和贮藏室。但在其后的岁月里,遭到彻底毁灭,据当时村民回忆,幸存石椁在70年代一次平整土地时埋于泗塘二中的操场下,而石椁的盖板被当作桥板使用,任人践踏至今下落不明,水泥桥在1999年开发锦辉绿园时隨同填埋平鹅艬河时被埋于地下,而后在上面修了一个停车场;门卫室及男女厕所、贮藏室也被推平盖上了楼房。至此,昭示着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不屈外侮的民族精神的无名英雄墓在日冠的野蛮行径下、在国人的愚味无知以及国共两党的门户之爭中,消声匿迹,任其沉寂湮没。</h3><h3><br></h3> <h3>小区停车场。其下应是当初横穿无名英雄墓前的鹅艬河了。</h3><h3><br></h3><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高压电线的下方,可能是墓园当初的大门所处地。</h3> <h3>紧邻无名英雄墓原址的庙行纪念村牌坊。因一.二八战事,庙行一带己成废墟,大量灾民流离失所为安置灾民,由上海地方维持会发起幕捐,建抗战庙行纪念村并立牌坊以资纪念,这是一.二八纪念路上如今唯一幸存的抗战真迹了,惜也己“土埋半截”了。</h3> <h3>所幸,随着近年来国民党和国民革命军在抗战中的历史地位被确认,才由庙行镇张庙街道在一.二八繁华路段设辟“一.二八纪念广场,以缅怀那段辉煌历史和三千忠烈。</h3> <h3>广场上的三角锥体纪念碑。</h3> <h3>四面锥体纪念碑。</h3> <h3>回忆尸填蕴藻,血染江湾凄侧战区,涕泪横流愧后死。</h3><h3>遥睇叛据白山,敌侵黑水凌夷祖國,戴天不共是斯仇。</h3><h3>第五軍軍长張治中</h3> <h3>是國家柱石,是民族先锋。</h3><h3>氣吞倭寇,神勇遠征全世界。</h3><h3>为正义犧牲,为和平奮斗。</h3><div>血濺滬野,忠魂长繞大江南。</div><div>十九陸軍一五六旅第六團團长張君嵩</div> <h3>不堪劫后过吴淞,新塚累累夕照中。</h3><h3>但有花圈酬战骨,更无名字识英雄。</h3><h3><br></h3><h3>幸哉,一代忠烈,终为人识!</h3><h3><br></h3><h3><br></h3> <h3>纪念广场上的庙行纪念村牌坊复制件。</h3> <h3>今非昔比的“一.二八纪念路。(万达广场)</h3><h3>今日的“一.二八纪念路由共和新路至江扬南路,全长2.17公里。其中自岭南路至江扬南路段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辟建的。当年为造墓而辟的纪念路由花园路(現己无考)至墓园长2.84公里,路宽7.4米,煤渣路面“L”形走向。至今大部分路段己不复存在。現存的一.二八纪念路仅剩今共和新路至岭南路(东西走向)的一段仅800余米的路段了,其余1.2公里北南走向的路段己拓宽成在共和新路路段中。</h3> <h3>一.二八纪念路上的万达广场。</h3> <h3>一二八纪念路岭南路口西望,亦即当年墓园大门所处地。</h3> <h3>一二八纪念路岭南路东望。系上世记五十年代延辟的道路。</h3> <h3>这份由笔者收藏的1948年上海地图,明确标明当年一.二八纪念路的走向。图中一块绿色图斑系当年上海最大的墓区:广肇山莊(后开发成彭浦新村和上海第三精神病医院)山莊南临场中路,当年的纪念路由场中路开始由北向南至严家浜(即今共和新路一二八纪念路口)折向东至墓园。</h3> <h3>一二八纪念路共和新路口北望共和兴路,亦即当年的一二八纪念路的現状。三层立交路段。</h3><div><br></div><div><br></div> <h3>時空对望:庙行纪念村牌坊(复制件)与万达广场。</h3><div>时空流转,物是人非,一.二八纪念路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思念和遗憾。</div> <p class="ql-block">如今,昔日的战场早已烟消云散,昔日的战场亦己成市民休闲场所,愿当年发生的事、当年的那些人,我们永世铭记!(图为蕴藻浜共和新路)桥下的一号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