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义门陈氏,亦称为江右陈氏、江州陈氏。是发源于江西省德安县车桥镇的一个江右民系家族。江右陈氏的祖先陈旺因为当官而在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置业,到唐朝中和四年已经是数代同居五十多年,唐僖宗御笔亲赠“义门陈氏”匾额,此后义门陈多次受到皇族表彰,闻名遐迩。</h3> <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赠晋国公陈旺之墓碑文<br> </h5></h1><h3> 唐宋时期,江州义门陈氏家族,创造了3900余口、历15代、330余年聚族而居、同炊共食、和谐共处不分家的世界家族史奇观,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合居最长、团结最紧的和谐大家族,成为古代社会的家族典范而名动朝野。后宋仁宗在文彦博等重臣上疏建议下,将义门陈人分迁全国72个州郡(144县),分析大小291庄(另加43官庄共334庄)。从此,一门繁衍成万户,万户皆为新义门。<br></h3><h3>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国内陈姓人口5440万,2013年4月,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义达统计新百家姓得出国内陈姓6130万、居国内百家姓第五位、陈姓国外主要分布在朝鲜,越南,缅甸,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等全球各地陈姓总人口在9000多万左右。估计其中义门人口约有千万之众。</h3> <h3>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陈氏书院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二十年(1894)落成。由晚清陈伯陶,陈兰彬等众位先贤倡议全省七十二县陈氏集资兴建的合族陈氏祠堂。</h3> <h3> 陈氏书院是广东规模最大、装饰华丽、保存完好的传统岭南祠堂式建筑,被誉为【岭南第一大宅】“岭南建筑艺术明珠”,它集中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巧妙运用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铜铁铸和彩绘等装饰艺术,是一座民间装饰艺术的璀璨殿堂。陈家祠的建筑雕塑饰件多达284件,包括石雕58件、木雕57件、灰塑57件、陶塑58件、砖雕41件、铜铁铸和壁画13件。陈家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 都老陈氏大宗祠莅于東安縣思辦都都老村(今云浮市思劳镇都老村)之东。宋朝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南雄府沙水珠玑巷陈伯荣(祖)入籍都老村。</h3> <h3> 都老村距思劳镇中心地4公里,云浮市区30公里,肇庆市区38公里,全程水泥路,交通比较方便。都老村有温氏宗祠,七甲端所陈公祠,陈氏大宗祠,吴家祠等一批祠堂古建筑,村的东南面约一公里处有一座大清朝修重的古廟《聖堂》又名为永福堂,堂内有镇禄廟,两边厢房,内外大厅,天井,聖堂坐东南向西北。 </h3><div> 都老与高要白诸镇新星村,白石村,夏坑村,上洞村接壤,与村头村,上岸村相邻,云浮最古老的村庄之一。 </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云浮市思劳镇冲坑村陈氏宗祠【光远堂】</h3> <h3> 石楼陈氏宗祠位於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石楼村西街。中堂堂名为“善世堂”,俗称大祠堂,是奉祀东晋建国大将军陈玄德及石楼陈族六世祖陈道明之祖祠。据光绪年间石楼人陈希献主修的善世堂藏版《石楼陈氏家谱》载:陈道明乃东晋建国大将军陈玄德(在清代因避康熙玄燁之讳而改为“元德”)之廿七世孙。陈玄德之廿二世孙陈敏行於南宋时由南村坑头(称桂林乡寧仁里)迁居石楼,成为石楼陈氏一世祖,陈道明乃陈敏行之来孙,故为六世祖。</h3> <h3> 石楼陈氏祠堂【善世堂】始建於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0),距今498年,是广东省广州地区最老的陈氏祠堂之一,比陈家祠年长300多岁。善世堂于清朝康熙年间的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开始重建,至清朝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竣工,前后建筑历时四十一年之久,时间之长番禺内隻此一家,可见前人不惜一切本钱和时间,鳩工庀材,苦心经营缔造。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再重修。该祠堂历来是番禺四台甫祠之一,建筑宏伟壮观,雕梁画栋,木雕、石雕、砖雕、灰塑图案工艺精细,各种人物、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皆绘声绘色。被民间爱好者惊叹為“东方巴洛克”(巴洛克风格即夸张、堂皇)。</h3> <h3> 该陈氏祠堂坐北向南,占地1715平方米(不包括门前地坪和池塘)。地坪两旁原有旗杆夹多座,现已不存。地坪前麵是一口花岗石池,号称“明塘”。中路建筑均为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龙船脊,碌灰筒瓦,青砖墙,白花岗岩石脚。中堂前后和后堂前均有铺石天井,两边有卷棚顶廊。</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番禺区大石街河村陈氏宗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番禺区石楼镇大岭村陈氏宗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番禺区红梅镇陈氏宗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番禺区石楼镇大岭村朝议第!</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番禺区石楼镇大岭村贞寿牌坊<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贞寿之门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大岭村繁华东路。</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实地考证贞寿之门,贞寿之门始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坐北向南。为三间四柱三楼石牌坊,由花岗岩石砌筑。牌坊总面阔5.80米,次间宽各1.30米、明间宽1.90米,高6米。正面门额阳文正楷刻“贞寿之门”,落款“光绪癸巳年,仲秋谷旦”。横额正中刻有“圣旨”二字。左门横额刻“同享 ”,右门横额刻“百龄”,左右四柱分别刻有对联,两侧石柱刻楹联:“贞门帝予千秋表;寿域天为二母留。”中间两石柱刻楹联 “身历六朝,嫡庶臻百岁;恩褒四字,门闾表千秋”,上款“光绪十有九年癸巳秋八月”,下款“赐进士出身镇粤将军继格拜撰并书”。牌坊背面中间石额亦刻“贞寿之门”,上款“光绪十九年癸巳秋八月”,下款“赐封文林郞陈达华之妻、妾,赐封七品孺人陈蔡氏、陈冼氏立”。两侧石柱刻对联 “苦节可贞两母期颐臻上寿;孝思锡类,九宵纶綍霭皇仁”,上款“光绪十九年仲秋吉旦”,下款“二十五传侄孙伟宗拜题”,刻有“陈伟宗印”、“小田”印各一方印章。中间两石柱对联 “百尺画楼高,福曜双星辉翟茀;千秋彤管炜,慈云同日荷丝纶”,落款“学士考仁徐琪拜撰并书”。据《陈氏族谱》载,陈达华早逝,其妻蔡氏、妾冼氏守节养大女儿,两人都活到百岁才去世,后来外孙成名,禀呈朝廷为二母立此牌坊。</h3><div> 贞寿之门是奉旨为文林郎(官名)陈达华之妻蔡氏和妾冼氏百岁寿终而建。牌坊由花岗岩建造,明间正面横额阳刻楷书“贞寿之门”,额顶正中上部阳刻有“圣旨”二字。据当地群众说:2001年9月公布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div> <h3> 广东省海丰县“星聚堂”于清光绪14年(1888年)3月20日太丘庙建成纪念日(1700周年大庆)破土兴建。 </h3> <h3> 该祠堂地址在县城南东笏社。陈氏名流裕珂(东笏族继述堂裔孙,满清官拜训导,加五品衔),二南(夏巷族德星堂裔孙,满清钦点举人),光耀(城内族聚德堂裔孙,满清举人)等前辈,为团结族人,发展教育,弘扬民族传统美德而发起,得到全县陈氏族人的支持,历以数载,建成陈氏宗祠家塾,号称“星聚堂”,祀颍川始祖陈寔。 </h3><div> 民国16年(1927),祝融光顾 ,祖祠几成焦土.1929年陈祖贻任县长,先贤月波,茂才,春熙等商议策划,以海陆丰陈姓为主,联合惠阳,揭阳,潮安,紫金,五华,惠来,番禺,平远,新丰,兴宁,潮阳,普宁,廉江,河源14县之陈氏族亲拟定重建,并于1930年8月,经上述16县全体族人代表会议(第一次陈氏会宗)一致通过,推选本县月波(裕珂之子,秀才),茂才(黄竹山汀洲族裔孙)为主任,春熙(字蔼如,捷胜城内第五街,贡生)为副主任,成员:光兴(海城光远堂族裔孙陈永光),魁隆,大仪(号广,河阳族裔孙,住金带街),秉祥(城内族永寿堂裔孙),国英(霞埔族孝思堂裔孙)耀东,光荣,礼梅(东笏族继述堂裔孙)等,成立“星聚堂理事会”,理事会内设财会,募捐,工程监督等职。 </div><div> 故人们至今还称星聚堂为会宗祠。理事会积极筹备重建工作。</div><div> 捷胜族人陈秋,五霞父子带领泥工,亚成(绰号曹操命)带领木工,于1935年动工修建,原计划三座全用水泥结构,因水泥结构存在缺陷,故中前二座改为泥木结构。今天看来当年的工匠对于水泥工艺的掌握十分成熟。 </div><div> 2012年1月9日上午(农历辛卯年十二月十六日10时15分),海丰县城“东笏社”彩旗飘扬,雄狮威武,礼炮齐鸣。重修中华陈氏广东“星聚堂”鸿梁高陛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来自各地陈氏宗亲代表350多人出席了这一仪式。 </div><div> 从“星聚堂”拜町至堂内,依次摆放着前厅、中殿、后殿三根如水桶段粗大的鸿梁,红光奋发。象征着陈氏大家族新的起点和新的希望。堂前两侧,悬挂巨幅横联:发扬陈氏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传承先贤美德,振兴陈氏家声声。凸现了陈氏大家族立身处世的一贯宗旨。</div><div> </div> <h3> 广东“星聚堂”,取义于“德星聚会” 。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戊子岁三月二十日)。为纪念太丘庙(大丘即颍川陈氏显祖寔公)落成1700周年,海丰名流陈裕珂(清训导加五品衔、东笏社人)、陈二南(清同治元年钦点举人、海丰县城南门夏巷人)、陈光耀(清光绪4年戊寅科岁贡、海丰县城内人)等发起,海陆惠(惠州、惠来)陈氏族人集资,海丰县城“东笏社”捐地兴建。总建筑面积889.6平方米,三进五间过二天井,犹如五马拖车,气宇恢宏。堂前拜町面积729平方米,明池2303平方米。内有44根石柱擎顶,刻有11副对联。两侧通巷各宽2米。历数载落成。其造型、布局、规模、环境,蔚为壮观,时为海丰县城独一无二之会宗祠。为陈氏会宗,学子赴考集中、补习之所,故而又称“陈氏家熟” 。比广州陈氏书院早建2年(俗称陈家祠、光绪16年兴建)。 </h3><div> 海丰“星聚堂”建成后,后殿五间设龛座,供祀中华陈氏三圣(舜帝、满公、寔公)。安放省內部份堂族开基祖牌位(每个牌位宽约一寸)。海陆惠宗亲毎年于此举办“祭冬”活动,拜祭上至舜帝,下至(宋)海丰县令陈原父,渐而形成粤省拜祭陈氏历代至圣先贤、会宗联谊,长盛不衰的传统大型活动。闽省宗亲也闻迅莅临。“祭冬”之日,海丰县城车水马龙,粤、闽各地宗亲欢聚一堂,缅怀先辈,颂忆祖德,激励后秀,爱乡爱国。南腔北调凝铸一个“陈” 字 。“星聚堂”成了粤、闽两省陈氏血脉沟通,互助互济,增进亲情的纽带。</div><div> 1909年6月至1910年2月,陈炯明曾借用“星聚堂”作为“海陆丰同盟会”的活动地点并在此续办《海丰自治报》。</div><div> 1911年,“星聚堂”又成为惠潮梅三州爱国志士开展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活动中心。海陆丰参加黄花岗起义的先锋队就是从这里集结出发。参加陈炯明领导的淡水起义以及光复海陆丰的农民武装,也是从这里踏上辛亥革命的征途。 </div><div> 1927年(一说为1925年)祝融光顾,前殿焚毁,后殿化为焦土。</div><div> 1929年间,陈炯明以推动社会稳定和睦为宗旨,在香港倡议并发动海丰(现含汕尾市城区、红海湾)、陆丰(含现陆河)、惠州(含惠阳、惠东)、惠来、普宁、潮阳、潮安、揭阳(含现揭西)、五华、兴宁、紫金、河源、番禺、新丰、平远、廉江等16县陈氏集资重建,称之为中华陈氏广东“星聚堂” 。</div><div> 藉为粤省陈氏宗亲的集结点。海丰县县长陈祖贻以及陈月波、陈茂才、陈春熙等名紳主持,16县名仕会萃,决定在原址按原貌、原尺寸、原分金,择日兴工。因时局动荡暂停。 </div><div> 1934年粤赣边境烽火平息。</div><div> 1935年初“星聚堂” 重新动工,历时二年建成。“星聚堂”金碧辉煌,傲然屹立,堪称粤省陈氏之第一会宗祠,显示了16县宗贤之大气匠心。</div><div> 1937年恢复“祭冬” 活动,规模空前,格外隆重,为闽粤两地一大盛事。时逢“7.7泸沟桥事变” ,倭冦大举入侵。团结抗日、保家卫国成了宗亲聚会的主题。<br></div><div> 1949年后,“星聚堂”为地方占用,面目全非。</div><div> 1999年5月,海丰星聚联谊会第一届理事会成立。陈玉芹、陈国维、陈庆梓、陈強、陈勋光、陈炳南、陈介仁等一批宗贤筹措巨款,几经艰辛于2001年7月得以“赎回” ,稍加整理,作为陈氏宗亲联谊会会址。</div><div> 2005年10月第二届理事会成立,陈介仁捐资、陈朗星等贤达借宝地编纂海丰陈氏族谱,“星聚堂”喧响一时。</div><div> 2007年8月谱成人散,又归于沉寂。广东“星聚堂” ,曾是闽粤两地宗亲以及海陆丰地方引以为荣的历史亮点。历经苍桑,满目苍凉。与时代进步、社会发展不相适应。</div><div> 2011年,由陈介仁先生牵头,并投资数百万为启动资金,陈玉芹、陈文清等港澳陈氏宗贤大力支持以及海丰陈氏宗亲集资,按原分金,择日兴工重修。 </div><div> 广东“星聚堂”再展雄姿,必将进一步凝聚陈氏子孙,承传祖德,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地方繁荣,建设伟大祖国再谱新篇。</div> <h3> 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陈氏大宗祠位于安远版石镇岭东村,距版石圩镇规划区500米,也是蔡坊乡和版石镇岭东、竹高、田水一乡三村通往版石圩镇的必经之地。该祠堂座西朝东,门前有一口三亩大的水塘,右边有三条小溪水流入水塘,左边有一棵闻名赣南的千年古樟树日日朝相伴,整个宗祠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兴建该宗祠于2016年7月将当地陈氏兴旺户、春山户祠堂拆除置地扩大土地面积,于八月份动土施工,当年12月份主体工程大堂落成,整体工程将于2017年9月全面竣工。<br></h3><div> 陈氏大宗祠前面建有精致门楼,大堂门外两边放有石狮两樽,大堂门上书有“陈氏大宗祠”木匾,大堂内天井一个,分上厅下厅,占地面积650平方米;大堂左右两侧建有二十八个户祠、一间公共书房和一间厨房,占地面积840平方米;大堂前左右两侧建18米长的文化长廊,占地面积66平方米;整个宗祠建筑面积1728平方米;占地面积包括水塘、门坪达5600平方米,总投资520万元。</div> <h3> 陈氏大宗祠的建成,充分体现了安远陈氏二十八户宗族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形象,宗祠的建筑既有传统的地方特色,又有北派建筑风格,建好的陈氏大宗祠,古朴大方、金碧辉煌、气势雄伟,宗祠的建成必将成为安远一个新的文化景观和旅游景点。</h3> <h3> 陈氏大宗祠位于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沙滘村,始建于清代光绪乙未年(1895年),竣工于庚子年(1900年)。宗祠坐南向北,为三进院落合院式布局,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宗祠主体建筑均为硬山顶,面阔五间两路,深三进,左右有配殿,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祠内的木雕、石雕、砖雕、灰塑等装饰工艺精美、一应俱存,是广东明清宗祠建筑中的精品。</h3><div> 宗祠位于乐从南村管理区的沙窖河畔,座北向南,祠堂广场占地面积约三亩。它有大小正横侧门九十八道。是广东省两间最大的祠堂之一,可见该祠是佷有名气的。</div> <h3> 沙窖陈氏大宗祠由明代兴建的,清朝末年重修,祠堂大门的门框是用三件平滑的整块长方形花岗岩镶成的。门楣上横挂着“陈氏大宗祠”牌匾,字体是明代学者陈白沙所题书的,大门前面是用白石砌成的大广场连接设有花坛的大坪。</h3><div> 祠堂墙壁是用东莞水磨大青砖砌的,光洁平滑。祠分前、中、后三座,两旁都有衬祠。前座和中座之间有个大天井,地面铺上长方形条石十分平整,能容千人。中座近天井处用石板砌有一座平台,可作戏台。中座堂上悬着一块当代名家陈仲明手书的“本仁堂”三字巨匾,每字一米多高,字体端正,苍劲有力,是用原块山樟木雕成,重有千斤。“本仁堂”下面有一张米多高、近两米长,约八十公分宽,用酸枝和菠萝格等名贵木材雕有许多花纹的神台,重达三吨,是一件稀有的珍品。中座后堂两根木柱之间有一幅雕满花鸟树木、鸟兽虫鱼图案花纹的东京木屏风,共用六件高达五米的木板连成,俗称中门,平时关着,到春秋二祭或有特别喜性时,便大开中门,让人们进入。</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肇庆市鼎湖区桂城镇水坑陈氏祖祠</h3> <h3> 水坑陈氏祖祠位于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桂城钱水坑虞叶坊,今水坑环村路西侧。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祖祠分头、中、后三进,之间以天井相隔,檐口石柱堂中格木圆柱,东西设有青云巷,东巷门楼为“礼门”,西巷门楼为“义路”,青云巷两旁设有东西衬祠和东西厢,头门口是广场,广场口两侧有石狮子,广场前有牌坊,为浮雕建筑,牌坊刻“虞叶传芳”四个大字,头中后座各进檐口红木通花雕塑,高脊上均是浮雕组成。头进脊上有鳌鱼矗立上空,工艺精湛,栩栩如生,中门联额牌匾刻“科甲世家”,是两广总督载耀题赠。中门楹联“明德之后有达人乡贤名宦流千载,积善之家必余庆武纬文经萃一门”。楹下署名:潮州府海防同知大兴朱澍题赠。大堂额牌匾“荐馨堂”,是乾隆戊子广东提督学政覃溪状元翁方纲书。后堂额牌匾刻有“俾炽而昌”,乾隆癸巳高要县县丞孝廉禤峄拜赠。有一牌匾刻“淳朴克敦”,嘉庆乙亥高要县知县陈闻炳题书。大堂上悬挂着一排排“文魁”、“贡元”等牌匾。衬祠内挂有诗词、家训等古迹。各门额、东西衬祠额、东廊额、“聪听彝训”西廊额和“乐叙天伦”牌匾,是清翰林吴桂丹书。门口楹联,均以木板雕刻而成。头进、中进和后进柱上楹联,大多数是十八至二十二言不等长联,是木雕刻。</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罗岗九龙龙门埔下境村竹隐陈公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佛岗县龙山镇黄塱村康侯陈公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太和大沥村又名朱泗沥村積坚陈公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九佛莲塘村时四陈公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坝村陈氏宗祠位于云浮市新兴县稔村镇坝村。 </h3> <h3> 坝村陈氏宗祠理事会会长陈杰伟在庆典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东莞长安沙头陈门武术龙狮总会向坝村赠送锦旗;新会蔡李佛始祖拳会龙狮团及东莞长安沙头陈门武术龙狮总会表演了拿手的高桩狮子,东莞长安沙头陈门武术龙狮总会还表演了惊险刺激的狮子斗毒蛇;新兴县六祖镇水湄村狮子队亦进行了狮子表演。 </h3><div> 坝村陈氏宗祠的落成当天凝聚了他们所付出的辛勤汗水和心血,也成就了陈氏家族今天荣耀的光辉,彰显了当代人的一种责任和担当精神,是陈氏大家族团结的象征,是一件功德无量,利远千秋的大事。</div><div> 来自云浮,东莞以及江门、新会、台山、鹤山、开平、阳西等地的陈凤台后裔代表也到场祝贺。</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矛布陈氏宗祠位于云浮市新兴县矛布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广东省云浮市安塘镇都涝村陈氏宗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广州白云区广新街长湴陈氏大宗祠崇德堂</h3> <h3> 广州市白云区均和街长湴村陈氏先来自广东省五华县,有谱可考的长湴陈氏开基祖陈文烈、文盛公携侄陈正君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从长乐县横流渡大河背耀祖堂(今五华县安流镇龙中村耀祖堂)迁居此地,于今宗族昌盛,人才辈出,全村至今有3000多人。清未期间,长湴陈家曾经出现过一门三举人的盛世,名噪当时。</h3><div> 近代,马来西亚华人铁厂之父、吉隆坡陈氏书院创始人、马来西亚第一届雪兰莪州议员陈秀莲,当今前国家农业部部长陈耀邦,香港著名武打影星陈惠敏,均出此于此陈门。长湴村是广州著名的客家村。陈氏大宗祠位于广州白云区均禾街(广新街)长湴村,是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光绪十三年(1887)迁址重建,因文革破“四旧”,部分建筑被毁,2001年经重修,占地面积644平方米。2013年底整体拆除,在原址升地三尺,完全按原结构、风格复建,修旧如旧,保持原建筑风貌。历时年余,修复完工,长湴陈氏大宗祠具有典型的岭南建筑特色和陈氏大家族的大气风格。</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广州白云区均和街长湴陈氏大宗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大湾镇金桂介龄陈公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广东省云浮市上白村陈氏宗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广东省云浮市河口镇西约村陈氏宗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广东省云浮市富林镇陈氏宗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广东省云浮市前锋镇陈氏宗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广东省云浮市南盛镇陈氏宗祠</h3> <h3><font color="#010101">广东省云浮市思劳镇赤黎陈氏宗祠</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广州市番禺区钟村镇钟一莲塘里村陈氏宗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广州市番禺区沙头街大罗塘村竹居陈氏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大岭村八世两塘公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从化区太平镇木棉村西岭陈氏公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增城区新钟岭村陈氏宗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佛冈县冈田村委后龙散围门楼</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九佛山龙村少七陈公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清远市源潭镇青龙岗村南圆陈公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增城派潭镇灵山七境村陈氏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从化区温泉镇新田村高围社儒德陈公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博罗县园洲镇下南村陈氏宗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德庆县永丰镇古蓬村瑞岩陈氏宗祠</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瑞岩陈公祠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永丰镇东北部的古蓬村,全村总人口2750多人,传宋嘉定初年陈姓居民从顺德大良迁此置村,古蓬为状语,“古”指角落,“蓬”指烂泥,即村落搭建在河漫滩附近。古蓬村委会距离圩镇约3.5公里,县级村道基本覆盖全村,地处丘陵山岗地带,聚落呈块状分布。</h3> <h3> 一条古村落有:一座古老的宗祠,一座高崇屹立的太平楼,三座雅致的书室,十三座造型各异的公祠(两间已毁),有清代、民初(镬耳屋等)连片古屋300座,且能至今基本保存完好,这在广东省是十分罕见的,而这个颇具历史价值、风水尚好的古村落,就座落在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永丰镇府东北方约3公里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广东省江门市恩平冲泮伯厚陈公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云浮市云城区思劳镇城村陈氏宗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广东省阳春陈氏宗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九佛重岗村季四陈氏宗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从化太平木棉村西岭陈氏宗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从化鳌头镇官庄村陈氏宗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增城中新钟岭村陈氏宗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高要区白土镇大辂头陈氏宗祠</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大辂头村大致坐落于东经112°36′,北纬22°59′,肇庆市高要区白土镇。村下辖区分为上围、下围、村心三个片区,上围和下围同为姓陈。</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高要区白土镇马安村陈氏宗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白土镇长塘村陈氏纪念晚清东莞陈伯陶匾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高要区白土镇长塘村陈氏门楼</h3> <h3>江门棠下镇石头村陈氏大宗祠陈氏宗亲联谊会</h3><div><br></div> <h3> 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石头村有陈垣的故居。在贤兄陈荣才的高徒韩泳娴,容永光的带领下,我有幸前来瞻念,却久久不能下笔,因为站在浩繁卷帙叠垒的高峰陈垣塑像面前,我一时难以读懂他。这位史学巨人已随历史远行,我只能在追寻他一个世记的足迹中,解读某种令我感动的精神。 1880年(清光绪六年)11月12日,陈垣出生在新会石头村这块土地上。故居的青砖已长着苔藓,梁桁尤在,井水静静地清着,溪泉潺潺地淌着,竹木绿绿地长着。这是新会特有的幽雅灵动的胜境。 陈垣自小得到的熏陶不比一般。南宋最后的小朝廷灭亡之际,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和各地军民包括陈垣先祖也参与抗元义事,为反抗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所表现的舍生忘死、英勇赴义的高风亮节对陈垣的影响很大。“江门道学”、“白沙理学”(即指明代著名理学家陈献章),以及清代著名学者胡金竹,是陈垣景仰的乡贤,并以之为楷模。中国近代史上,新会出了梁启超,南海出了康有为,同是近代变法新星和史学大师。陈垣比梁启超小七岁,很受康梁的影响。新会自古端正的士风使许多学者避虚名,矜气节,讲忠义,这是幼年的陈垣难得的精神养料。 故居所陈列的关于陈垣的文字和图片似乎十分孤寂,但我听到陈垣跳动的心和少年气盛的呼吸。童年的陈垣很早就泅渡于书海。13岁时已知在八股、经书之外,还有新的天地。他从张之洞所撰的《书目答问》中摸到了由目录学入手的读书冶学之门。他18岁参加顺天乡试,盼能走科举致仕的道路,但因不按八股文写,“文不就范”而失败。后奋发学八股,考取了秀才。这对他似乎并不重要。他的兴趣是参加反帝反封建运动,写文章,办报刊,在斗争中显出傲骨和魄力。</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广东省江门市白沙陈氏宗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高要区新桥镇金库陈述陈氏宗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广东粵北英德县黄花镇阳满陈公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东莞市中堂镇凤冲陈氏宗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广东省东莞市中堂镇凤沖村胜起陈家祠</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陈伯陶史迹陈列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东莞市万江拔蛟窝村陈氏大宗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东莞市石碣镇水南陈屋陈氏宗祠</h3> <h3> 东莞市麻涌陈氏大宗祠是目前东莞最大的祠堂,祠堂位于广东省东莞市麻涌镇漳澎村,由香港知名实业家陈冠杰出资两千万带头兴建,麻涌陈氏大宗祠占地约16亩,气势宏伟,由开阔的广场,牌坊,庭院,高大宽阔的主体建筑组成,古典与现代结合让人心旷神怡,由于麻涌陈氏大宗祠与广州陈家祠的设计和装饰基本上一致,被外界称为(东莞陈家祠)。</h3> <h3> 陈冠杰,广东东莞人,出生于麻涌镇漳澎村,香港知名企业家,早年在香港发展事业,现任香港东洋集团总裁。2010年出资2000万建设的陈公祠堂,祠堂占地约16亩,气势宏伟,由开阔的广场、牌坊、庭院和高大宽阔的主体建筑组成。偌大的祠堂,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让人美不胜收,心旷神怡。最近出资近100万元人民币聘请广东东莞造船名匠霍应池兴建“世界第一龙舟”迎接亚运。为迎接亚运到来,香港商人陈冠杰出资近100万元聘请东莞的造船名匠霍应池等7名造船师傅历时3个多月建造名为“冠杰飞龙”大型龙舟。该龙舟长62.23米,宽4.1米,号称“世界最大”、“世界最长”,可以坐近200人。<br></h3> <h3> 广东省湛江市 坡头区乾塘陈氏大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广东省 湛江市调罗村纪念陈文玉雷州剌史祠</h3> <h3> 广东省湛江市霞山区北月村陈氏宗祠,</h3> <h3><font color="#010101">广东省湛江市仙塘村陈氏宗祠</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坡头区米稔村陈政(正)书院(正在修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浩发村陈剌史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广东省湛江市雷州乙年村陈剌史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广东省湛江市雷州文堂村【陈公大宗祠】</h3> <h3> 本文资料由中国岭南西江流域陈氏宗亲联谊会提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