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010101">赵秀云简介</font></h1><h3>高级教师,北京市丰台区西马金润小学校长。从2000年走上校长岗位至今,一直保持着对教育规律探索的热情,信奉“用心做教育 做心的教育”的理念,把“为了孩子一生幸福”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前提和目的,引导教师以“静待花开”的心态陪伴孩子成长。</h3> <h3>心教育的实践已经有两年多了。最初有这个想法,源于感受到两个群体的焦虑。</h3><h3> </h3> <h3>一个是教师。大家都是兢兢业业的工作,每天早上7:00进校门,下午5:00离校,经常是忙得连口水都喝不上,对学生也是倾注了满腔的热情,可算是苦口婆心。但学生们似乎并没有像自己想象的那样自觉的学习,总觉得他们没有达到自己的标准,但自己又无能为力。</h3> <h3>另一个是家长。每天从早上起床开始,一颗心就拴在孩子身上了。生活上的照顾、学业上的辅导、特长的培养、课外班的陪伴,几乎没有了自己的生活。但孩子并没有感受到自己的付出,反而抱怨父母太叨唠,不理解自己,逆反越来越厉害,心里话越来越不爱和家长说,学习上也没有动力。夫妻之间的矛盾也多是因为孩子而起,孩子成为家庭的晴雨表。</h3> <h3>现在的孩子真的是冥顽不化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那问题出在哪儿了呢?</h3><h3>是我们太强势了!我们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我们一味的把自己的经验强加给孩子、我们用今天作为成人的标准要求还没有成熟的孩子、我们会不断给孩子树立一个新的目标让孩子去努力,我们的语言尽是要求、督促、批评、责备,我们的情绪满是急躁、抱怨、郁闷、焦虑。</h3><h3>人与人之间是有能量传递的!我们的这种状态传递给孩子们的是我们对他们的不满意。对于孩子们来说,老师是自己最尊敬的人、父母是自己最亲近的人,这两种生活中最重要的人都认为自己很差的时候,孩子们被打击得很难抬起头来,怎么还有力量去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h3> <h3>我们需要停下来想一想,孩子的学习是怎样发生的?外界提供了信息只是一个环节,最为重要的是需要孩子主动内化——调动内在的机能将此信息与已有信息整合,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认识。这个内化的过程是学习的关键,但不是我们作为信息提供者可以操纵的,是孩子内在的积累、思维、情感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意味着,孩子的已有经验、思维模式和情感状态决定着孩子学习的结果。而这其中,情感状态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习动力。</h3> <h3>心理学认为,人最基本的一个心理需求是被认同。当孩子从老师和家长身上接收到的信息是他是个很棒的孩子的时候,心理需求被满足,情感自然处于积极的状态,就会愿意去努力。</h3> <h3>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作为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人,教师和家长的职责是用我们对孩子的信任、尊重、欣赏激活其潜在的能量,通过理解、肯定、鼓励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其充满力量,轻松的学习。</h3> <h3>这就是“心教育”的初衷,希望给教师和家长提供一个走出困境的方向——把教育做在心上。</h3><h3>(上图:2018年3月9日,赵秀云校长为参加本期心教育的家长进行开班前沟通与辅导)</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