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颈雉(图、文: 柳望)

柳望柳明洙

<h3>环颈雉(学名:Phasianus colchicus,英文名:Common Pheasant),俗名雉鸡、野鸡、山鸡、项圈野鸡、野山鸡、七彩山鸡,英文名直译为普通雉。眉纹白色,颈部下方有一圈显著白色环纹,因而得名。足后具有革质距,可用作攻击敌人的武器。为我国雉科中分布最广的鸟。栖息于中、低山丘陵的灌丛、竹丛或草丛中。善于奔跑,飞行快速而有力。</h3><h3>环颈雉分布于欧洲东南部、蒙古、朝鲜、俄罗斯东南部、中国、越南北部、缅甸北部等地。我国各地多有分布,仅海南省和西藏的羌塘高原处尚未发现。</h3><h3><br></h3> <h3>据文献报道,在中国境内有19个地域型亚种的雉鸡,分别是:东北亚、河北、华东、内蒙古、广西、台湾、四川、甘肃、云南、滇南、贵州等亚种。体羽细部差别甚大。东部诸亚种下背及腰浅灰绿色。亚种formosanus, kiangsuensis, torquatus, karpowi及pallasi具白色颈环;rotschildi, suehschanensis及elegans无颈环或仅有部分颈环;其他亚种均有不完整颈环。亚种 pallasi 及 elegans 胸绿而非紫。西部诸亚种翅上覆羽白色,下背及腰栗色,并具不完整的白色颈环。shawii胸绿色,Mongolicus胸紫色。诸亚种翅上覆羽黄褐色,下背及腰皮黄色,白色颈环缺失或不明显。这些亚种中,tarimensis胸部紫红,余者胸部均为绿色。</h3> <h3>栖息于中、低山丘陵的灌丛、竹丛或草丛中。善走而不能久飞,飞行快速而有力。夏季繁殖期,可上迁高山坡处,冬季迁至山脚草原及田野间。喜食谷类,浆果、种子和昆虫。</h3> <h3>营巢于草丛、芦苇丛或灌丛中地上,也在隐蔽的树根旁或麦地里营巢。巢呈碗状或盘状,较为简陋,多系亲鸟在地面刨弄一浅坑,内再垫以枯草、树叶和羽毛即成。巢的大小约为23cm×21cm,深6-10cm。产卵期在中国东北最早为4月末。</h3> <h3>由于环颈雉警觉性很高,加上羽色和周边环境极其相近,往往在拍摄者身边突然飞起,让拍摄者猝不及防,难以快速聚焦,所以很难拍到飞行版本的雉鸡。</h3> <h3>根据我的观察,这些野鸡虽然生性机警,但对于车辆等似乎没有什么畏惧,完全毫不防备。另外,为了争夺地盘或占有雌性雉鸡,两只雄性雉鸡在对峙时,就会不顾一切,丝毫不会理会有没有人在跟前。这一天,我在校园后山的果园拍摄鸟类回来的路上,就在校园内的路面之上,我的车前不到十米的地方,很偶然地碰到了两只雄雉鸡相互对峙的场景,于是乎记录下了这一幕幕。</h3> <h3>用“此起彼伏”来形容,真是太恰当不过了!</h3> <h3>一番对峙之后,两只雄雉鸡分别向自己的领地悠闲地走去,真的是胜似闲庭信步。看来,它们的谈判成功了,实现了双赢。</h3> <h3>由于近年来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得力,野生雉鸡的数量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常见。</h3> <h3>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以保护野生种群。虽然目前环颈雉已实现人工饲养和繁殖,尚无种群生存危机,请记住,不要捕捉野生环颈雉,凡私自猎捕、贩售均属于违法行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