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上学期,时代中学语文教研组为每位老师购买了《课文可以这样读》(曹刚著)一书作为组内共读研讨书目。这本书里有曹刚老师的六十余篇文本解读,作者用专业独到的眼光去和文本接通、耦合,直抵文本内核,其文本解读的结论均能依托逻辑和证据,而不仅停留在感想、印象,可以说是一本提升语文老师文本解读能力极好的"教材"。</h3><h3> </h3> <h3> 3月7日教研组例会上,我们讨论了新学期教研组计划后便举行了《课文可以这样读》一书分享交流会。会上,赵志平、刘颖、林景文三位老师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分别从美的语言感悟文本、小处着手分析小说人物、逻辑思维训练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等角度畅谈自己的读后心得,他们的发言中提及对《回忆鲁迅先生》、《社戏》、《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等篇章的精彩解读,引发了全组老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入思考。以下仅分享三位主发言老师的部分心得。(具体课例略)</h3><h3> </h3> <h3> 从这本书的目录来看,要解读文本,教师要先设身处地,从作者创作时的心态和环境入手,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这就要求教师要先感悟,先感动,然后引领学生感悟,和学生一起感动。选入教材的文本,都是作者经过长时间情感的震颤和积累后的瞬间爆发,每一位作者都会竭力用最切合当时心灵感受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文字传达给读者,所以我们也要从美的语言入手,直击文本的内核;我们在研究文本的时候,要梳理清楚文本的内容,然后顺藤摸瓜找出作者情感的触发点,这就能够水到渠成得使学生触摸到了文本的主旨。<br /></h3><h3> ———赵志平</h3><h3> </h3><h3><br /></h3> <h3> 小说是写人的,要让学生能真正读懂一个人物,感受到人物的情感、性格,必须直面文本,亲密接触文本,不能只是停留在关注那些夺人眼球的成语或修辞格,而应是留心那些看似平易的语言,把这些词句置于文段前后的情节中、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要善于"平字见奇、朴字见色、常字见险、陈字见新"。这样才能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感受,深化对人的本体的认识。</h3><h3> ———刘颖</h3><h3> </h3> <h3> 中学语文的基本内容与逻辑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字、词、句、段、篇、语、修、逻作为基本内容,是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而词语、句子、句群、段落、篇章本身就是概念、判断、推理。</h3><h3> 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就是把握文章的逻辑思路。凡是好文章,其思路必然体现逻辑性。曹刚老师的文本很"理性",他注重逻辑分析,让学生很容易把握文本深意。我们的课堂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让学生养成逻辑思维的好习惯,是语文老师应该认真去做的一件事。</h3><h3> ———林景文</h3> <h3> "一名教师能否不断成长,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课文可以这样读》一书序言如是说。本学期语文教研组将在组内重点研讨"文本解读"与"作文教学"两大方向内容,希望全组老师在自我探索与组内切磋中进一步练好教学真功夫,用心教书,培育英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