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2018,新年伊始,在微信上看到驴友发的陕西靖边波浪谷和延安甘泉雨岔大峡谷的旅游照片,便萌生了行走黄土高坡、探访母亲河的欲望。经过查找资料、制定攻略,晋陕七日行终于于狗年正月十二成行。</b></h3> <h3><b>晋陕七日行第一天。早7点半驱车 从石家庄出发,历经6个多小时,行程440公里,于下午2点到达位于山西吕梁的碛口国家级风景名胜区。</b></h3><h3><b>下午游览了被称为九曲黄河第一镇的碛口古镇、大同碛和镇内的黑龙庙。晚上住碛口古镇。</b></h3> <h3>碛口,是吕梁山中,黄河边一座古镇,山西临县的一个古渡口。古时候,黄河下游凶险,上游来往的船只,往往在碛口停泊转旱路。明清至民国年间,凭借黄河水运一跃成为北方商贸重镇,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是晋商发祥地之一。碛口古镇,位于山西省临县城南50公里处,依吕梁山,襟黄河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h3> <h3>大同碛位于碛口古街西南500米的湫水河入黄河处,是秦晋峡谷间最大的一个碛。在大同碛下游百米处有千米之长的天然沙浴场</h3> <h3><br></h3> <h3>黑龙庙下,大同碛边的正月庙会。</h3> <h3>正月里是新春,这里年味正浓。黄河岸边,人们载歌载舞欢度新春。</h3> <h3>创建于明代的黑龙庙,座落在碛口卧虎山,整体建筑奇伟壮观,叠于石崖之险。</h3> <h3>《黑龙庙》是 碛口古镇的标志性建筑,总面积4800平米。 庙宇始建于明代,到清代雍正年间增建乐楼,属典型的明清建筑,供奉龙王、河伯、风伯、关圣帝,意在保佑往来船只平安,生意兴隆。</h3> <h3>黑龙庙香火正浓。</h3> <h3><b>晋陕七日行第二天。今天早饭后继续游览了属于碛口自然景区的国家文化名村西湾村和李家山村。10点从李家山出发,历经4个小时,14点到达陕西榆林靖边龙洲波浪谷景区。全天行程300公里。晚上住龙洲乡。</b></h3> <h3>西湾民居系明清古建筑群,总面积约3万平米。建筑群由2米多高的村墙封围(现残缺),大院内横有两条街,竖有五条巷,把全院有序地联系起来。院之间又有小门相通,只要进入一个院落,就可通过小门游遍全村,真可谓“村是一座院,院是一山村”。西湾民居是典型的吕梁风格的四合院,历史文化气氛浓厚,有浓郁的黄土文化特色。现保存基本完好的有40处院落。</h3> <h3>李家山民居位于碛口南5公里,系明清时期李氏家族所建。民居以窑洞为主,窑洞前普遍有廊檐伸出,多数为四合院。整个民居分布在黄土山坡上,高低错落。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将其与湖南张家界、山陕蒙黄土高原列为自己的三大发现。许多美术专业人士来此临摹写生,也有影视机构常来此拍摄黄土高原题材的影视剧。</h3> <h3>到达李家山偶遇云海。李家山云海美景。</h3> <h3>靖边波浪谷位于距陕西省靖边县东南22公里处龙洲乡的闫家寨子。</h3><h3>靖边波浪谷岩石叫红砂岩,学术上被称为"砒砂岩",成于古生代二叠纪和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之间。这是地球历史中地质最活跃、生物最繁茂、动物最庞大的时代。</h3><h3>靖边波浪谷景区共分A、B、C、D、E五个景区。A景区为龙洲丹霞地貌自然景观区。B区为波浪谷景区。C区为水上丹霞景区。D区尚未开发。E区为开放型,但没有当地人带领是不容易找到的。</h3> <h3>今天游览的是山西靖边龙洲丹霞地貌自然景观区,也就是A区。</h3> <h3>沿着栈道,下到谷底。</h3> <h3>从谷底进入一线天。一线天是这个景区最值得看的一个景点。</h3> <h3>由于前段时间一线天有过塌方,游客传说景区口有人看守,不让进入,都无功而返。我们近前看到有警示语,却无人看守,径直进入。峡谷内只有我们两人,见到美景,狂拍一气。</h3> <h3><b>晋陕七日行第三天。上午继续在龙洲游览。游览了B区波浪谷景区、C区水上丹霞景区、在当地人的带领下又游览了E区所谓的大波浪谷景区。</b><b>下午1点离开景区,2点左右到达靖边县城,吃了当地名吃剁荞麦,找好了住处已是下午3点。感觉时间尚早,又驱车到60公里外的统万城游览。下午6点回到县城住宿。</b></h3> <h3>B区波浪谷是一个封闭的景区,周围有4个观景台可观封闭区内的景色。当我们迎着朝阳来到景区口的时候,停车场已有一辆越野车。这时归来的驴友主动向我们介绍了参观路线。告诉我们,顺着围栏向前,可进入一片开放区。虽然区域不大,足够玩了。顺着指点的路线,我们顺利进入这片区域。果然,不负所望,太漂亮了。美景、光线、只有我们两人。狂拍。这是波浪谷最美的地方。在我们尽情欣赏美景之时,再次向这位朋友表示感谢。</h3><h3><br></h3> <h3>美景很多,美篇篇幅有限,不能一一表现。</h3> <h3>水上丹霞景区很小。据说夏天可以玩船。</h3> <h3>E区确实很大,但确实找不出象波浪谷那样有特色又集中的景色。</h3> <h3>非常有代表性的黄土高原景色。</h3> <h3>统万城位于陕西榆林靖边县城北58公里处的红墩界乡白城子村,为匈奴人的都城遗址,因其城墙为白色,当地人称白城子。又因系赫连勃勃所建,故又称为赫连城。为东晋时南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都城遗址,也是匈奴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遗址,是中国北方较早的都城,已有近1600年历史。统万城始建于公元413年,竣工于公元418年,由汉奢延城改筑而成。后来在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焘一统北方期间,统万城被攻克,从此设置为统万军镇。</h3> <h3>1992年统万城遗址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统万城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1月,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h3> <h3><b>晋陕7日行第四天。今天7点半,从靖边出发,于11点到达位于延川县的国家蛇曲地质公园景区。也就是乾坤湾景区。65岁以上老人免费。我们参观了乾坤湾景区、清水湾景区和会峰寨景区。下午4点半左右离开景区。7点半左右到达志丹县住宿。全天行程494公里。</b></h3> <h3>景区标识。</h3> <h3>乾坤湾弯度320度。</h3><h3>用手机全景功能拍摄的乾坤湾全景。雾气太重,拍的不清楚。</h3> <h3>乾坤湾一侧,</h3> <h3>乾坤湾前留影。</h3> <h3>清水湾弯度305度。看起来和乾坤湾相似。却比乾坤湾更好看。</h3><h3>这张和下面的一张照片是用两个不同的手机全景功能拍的。由于原理不同,拍出的照片也有所差异。</h3><h3>这个手机的全景功能与单反的鱼眼镜头相似,拍出的照片有变形,显得高而窄。</h3><h3><br></h3> <h3>这个手机的全景功能有些照片拼接的意思。所以照片显得低而宽。这张照片更真实一些。</h3><h3>同样因为雾气太大,清水湾的照片拍的也比较模糊。</h3> <h3>会峰寨 是一座深藏在山崖上的一座避难古堡,距今已经近500年历史。位于延川县城南土岗乡牛家山村南,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该寨东临黄河天堑,西濒寨河深谷,北依牛家山悬崖,三侧绝崖,仅西北有条狭隘的崾岘为径与山寨相通。山寨顶部若鼻峰突起。“形如虎距,诸峰环绕,势若星英,固似金汤’”(碑文),通体岩石。</h3> <h3>寨内遗存建筑建于明嘉靖年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古人凭借会峰山天险,修筑寨墙、寨门、哨楼等,形成“虎踞龙盘、固若金汤”之势,成为陕北现存最早的军事防御工事之一。</h3> <h3><b>晋陕七日行第五天。早八点从志丹县城出发,9点到达位于志丹县永宁县的永宁山游览。10点离开永宁山,12点到达位于甘泉县的雨岔大峡谷。游览了桦树沟景区、牡丹沟景区、一线天和龙巴沟景区。3点半离开景区,6点半到达延安住宿。</b></h3> <h3>永宁山,又名大石楼山,位于陕西省志丹县永宁镇,逶迤洛河,环绕其侧,海拔1312米,东西走向,长2.2公里,宽1.5公里,全为红砂石质,气势雄伟峭崖绝壁,因其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宋代就被开辟为防范古寨。</h3> <h3>古寨分上、中、下三层,上层雄居突兀的山顶,中层微向倾十分陡峻,下层通洛河供汲饮,可容千人,后世凭其天险为屏障,建古寨以避战乱,土著者认为“永远安宁”,便又称为永宁山。</h3> <h3>永宁山也是一座见证历史的山,记录了陕北革命燎原之火。渭华起义失败后,刘志丹秘密潜回保安县。他深知永宁山寨的险要,于1928年在这里秘密建起了保安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永宁山党支部,组织民众抗粮抗税,要求官府减免税银、救济灾民,从此拉开了“闹红”的序幕。后来,刘志丹发动群众,夺得了县民团团长职务,把民团改造成了共产党掌握的武装力量。1930年,他又在永宁山中秘密组织了20多人的队伍,奇袭甘肃太白镇民团,缴获长短枪60余支、骡马10多匹,从此刘志丹带着这支队伍活动在陕甘边,攻城克县,革命势力不断壮大。</h3> <h3>甘泉雨岔大峡谷是2017年年初被摄影爱好者发现的,后参观者众,以致造成了对景观的破坏,被叫停。7月份以后,以收管理费的形式开放。</h3><h3>导航直接导雨岔大峡谷便到。但这只是一条峡谷旁的一条土路,没有任何标识。几次,我们以为走错了,问路都找不到人,只得硬着头皮向前走。终于有了这个标识。向右进入通往桦树沟的一条峡谷。向前下坡进入其他景区。</h3> <h3>甘泉雨岔大峡谷是一个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雨岔村的峡谷,几亿万年前,陕北发生过强烈的地震,史其一座黄土大山分开一条大裂缝,又经过几百年雨水冲刷,慢慢的形成这样一个峡谷,这也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甘泉峡谷,都说与美国的羚羊大峡谷极其相似。</h3> <h3>桦树沟是雨岔大峡谷最漂亮的一个景点。</h3> <h3>游览完桦树沟,返回到三叉路口,继续向前。</h3> <h3>通过这里步行进入牡丹沟。</h3> <h3>牡丹沟景观。</h3> <h3>龙丹沟景区是雨岔大峡谷最大的一个景区,有2500米长。</h3> <h3>沟内的景色同样漂亮。</h3> <h3><b>晋陕七日游第六天。今天上午在延安游览。从宝塔山开始,依次游览了位于王家坪的延安革命博物馆、王家坪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b><b>中午12 点驱车前往黄陵县,2点半进入黄帝陵景区。参观了轩辕庙和黄帝陵。4点半离开景区,6点半到达宜川住宿。</b></h3> <h3>延安宝塔</h3> <h3>延安革命博物馆</h3> <h3>博物馆内的革命领袖雕像</h3> <h3>王家坪革命旧址</h3> <h3>王家坪革命旧址</h3> <h3>杨家岭革命旧址 中央大礼堂</h3> <h3>中央大礼堂 七大旧址</h3> <h3>中央办公厅</h3> <h3>杨家岭毛泽东、周恩来旧居。</h3> <h3>枣园革命旧址 五大书记雕像</h3> <h3>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是《史记》记载的唯一一座黄帝陵,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号称“天下第一陵 ,又称“华夏第一陵 。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h3> <h3>1961年3月,黄帝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 。1997年7月,被中宣部公布为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02年5月,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2007年5月,被列为第一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h3> <h3>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历史上最早举行黄帝祭祀始于秦灵公三年(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专祭黄帝 。自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以来,桥山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之地 ,保存着汉代至今的各类文物。</h3> <h3>黄帝陵景区主要由轩辕庙和黄帝陵两大部分组成。轩辕庙在桥山山麓,而黄帝陵则在桥山之巅。</h3><h3>轩辕殿。轩辕殿前是祭祀广场。</h3> <h3>2006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黄帝陵祭典)活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11月,陕西省启动“黄帝陵祭典活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作 。2014年8月,黄帝陵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h3> <h3>黄帝陵古柏群,是中国最古老、覆盖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 ,共8万余株,千年以上3万余株 。“黄帝手植柏”距今五千余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所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和“世界柏树之冠”。</h3> <h3>黄帝陵</h3> <h3>黄帝陵</h3> <h3><b>晋陕七日行第七天。今天8点从宜川出发,9点到达位于陕西境内的壶口瀑布景点。10点离开景区,下午6点返回石家庄,行程750公里。结束了为期一周的晋陕冬春之旅。</b></h3> <h3>由于2015年刚去过山西的壶口瀑布,今天只观赏了陕西境内的瀑布。</h3> <h3>由于上游冰雪开始消融,现在应为丰水期,之见奔腾咆哮的黄河水跌入谷底,腾起数丈高的水雾,蔚为壮观。声如千军卷席,壮如万马奔腾。</h3> <h3>下游的瀑布同样壮观。</h3> <h3>瀑布上游。</h3> <h3>对岸山西景区</h3> <h3><b>本次出游历时7天,行程2495公里。主要游览了以黄河文化为主,处于黄土高原的晋陕交界地带的自然和人文景观。</b></h3><h3><b>七天来,我们和母亲河亲近。</b><b>领略了山西吕梁碛口的风土人情,放眼</b><b>延安延川县的乾坤湾和清水湾,观赏了奔腾咆哮的</b><b>宜川县的壶口瀑布。</b><b>黄河汹涌,九曲十八弯,曲曲折折,一往直前。</b></h3><h3><b>七天来,我们从黄土高坡走进走进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从黄帝陵到统万城,远古文明</b><b>的</b><b>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从志丹县的永宁山到延安的宝塔山延水河, 近代中国革命的旗帜飘扬在我们上空。</b></h3><h3><b>七天来,我们尽赏了祖国西北高原的美景。从榆林靖边的波浪谷到</b><b>延安甘泉的雨岔大峡谷。我们看到天造地设的自然景观。在黄土高坡中穿行,沿黄河边奔走,我们成为了西北高原美丽画图中的一点。</b></h3><h3><b>黄河,黄土高坡,我们爱你,我们还会再来。</b></h3><h3><b><br></b></h3><h3><b><br></b></h3><h3><b><br></b></h3><h3><br></h3> <h3><font color="#ed2308">晋陕七日行 </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时间:2018年2月27日至3月5日 </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人员:一叶知秋 森林 </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摄影:一叶知秋 森林 </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制作:森林</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