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h3><h3>2018年第一场雪悄然而至,一片片一朵朵落在屋顶、树梢、马头墙,落在花窗、天井、青石板。一夜间,静立雪中如诗如画的江南小镇惊乱了我的目光,黑白影像中的菱湖仿佛时光穿越与历史浑然一体。</h3><h3><br></h3><h3>踩着尚无人走过的积雪,寻到曾经居住过的天主堂弄,路牌却是赵家弄,似像非像正在疑惑,眼前的小院竟是赵孟頫堂兄赵孟颙的宅第,更令人惊奇的是正当最好年华的赵孟頫隐居在此,与堂兄及三五文人切磋诗文,挥毫泼墨。宋亡后家道中落、郁不得志年近而立的赵孟頫不知该何去何从。凝望院中承雪的腊梅满腹惆怅,挥笔写道:“如今寂寞东风里,把酒无言对夕晖。”此时的他全然不知日后的荣辱变故,且不要打扰他吧。</h3> <h3><font color="#39b54a">赵孟頫画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退出院子,走到不远处的人民路241号,门面不大,木门苍老气势非凡,在第二进可见精美的砖雕门楼和厚重的基石。这是一座三开间六进深的晚清民宅,沿着轩廊曲曲转转庭院深深。</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眼前这座任氏慎仁“德”堂不正是任士贞与父兄姐妹共同生活玩耍过的老宅吗?22岁那年为避太平天国之祸,任士贞随父举家迁往四川投靠亲友,而心里却一直没有放下祖居老宅。</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四十四年后的1907年7月8日,正在上海中国公学高等(大学)预科甲班读书的三子任鸿隽依父亲遗愿前来寻根,雨中盘桓三日,在菱湖卞同学的陪同下,迂回曲折终未得见。那年,任公子正好也是22岁,是历史的巧遇还是命运的轮回?任家四兄弟人称辛亥任氏四杰,失却天堂般的祖宅是他们心中永远的痛。而对曾任四川大学校长、孙中山临时总统府秘书、大学者任鸿隽来说,就是这样一场收效甚微的雨中寻根,依然激发了对故乡菱湖的拳拳爱意,他在家书中写到:“若夫市镇亦大而繁,人口3万余,业丝者居其大半,其地平畴如海,弥望皆桑,而小渠纵横,往来皆以船,地利佳矣!”同时,这位日后的中国科学奠基人也对时局动乱中衰败凋敝的菱湖发出“山河依旧,人民已非。”的感叹。</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望着眼前风雪中飘摇的老屋,想起时隔100多年的2014年,任鸿隽先生侄孙任尔宁先生几番搜寻终于完成当年叔祖未竞之行,亲手摩挲老屋时的感慨,祖屋承载了任氏先人的血脉和精神,依旧不屈不挠以自身的存在明示后辈。</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任宅二进</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任宅基石</font></h3> <h3>任宅之大一时令我不辨东西,出得后院已到了志成弄,这里连片的晚清民居深宅大院都有名姓,小河环绕家家枕河,仿佛看到当年“林家铺子”里林老板的小船从这里悠悠的摇向远方。</h3><h3><br></h3><h3>3号、4号、5号的杨宅是三进三开间宅第,曾经是吴兴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科,50年代很多菱湖人出生于此,1954年妇幼保健科随吴兴县政府迁移湖州,也是湖州妇保院的前身。紧挨着的18、19、20号就是潘宅了,祖上经营丝行、钱庄,生活优渥自不必说,却把子女都培养成学者大家。</h3><h3><br></h3><h3>记忆中潘公展是申报主编,著名报人、政论家。任《商报》要闻主编时与主笔陈布雷共事六年,又创办《晨报》、《兴业报》、《儿童画报》等等,定居美国后更是主持《纽约新报》笔政、《中华论坛》主编…而他娶的邻家同龄美女同学唐冠玉也是十分了得,师从当时国画大师冯超然,1950年定居美国后,多次在纽约举办个人画展,著有诗集、画集多部。潘宅门头不高,却满是书卷气息,不仅经营著名丝号,还培养了满门文青,赶紧摸一下沾点文墨。</h3> <h3>志成弄上的谢氏祖宅还立在那里,谢氏多出奇女子,可能与他们创办女子学校有关吧,推崇引导女孩接受教育,自强自立。谢家女儿谢光华,菱湖镇振秀女校毕业后进入杭州教会学校学习,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中文系。回乡后创办志成女子学校,且终身未嫁,真是了不起的奇女子。巧的是谢家公子谢元偏又育有三女:丽华、端华、娟华,小女娟华也就是我们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谢丽娟,就读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系,曾任上海市副市长。因是同党,便更多一份亲近,她为人干练低调,我们每每说起都为菱湖人骄傲。谢氏虽也开有纸坊等实业,却一直以教育和医学为重,一定是希望能救赎世人身心两个方面吧,几时找来谢氏家训看看会很有意思。</h3> <h3><font color="#39b54a">谢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看来民国时候菱湖的才子佳人、俊男靓女满大街都是啊,隔壁邻居的徐家有一个让人羡慕的花园,那假山、芭蕉是我们小时候捉迷藏乘荫凉最喜欢的地方,被周恩来称誉为“国宝”的文物鉴定家、金石学家徐森玉,当年也在假山上爬过吧。作为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古物馆馆长,一生经手文物无数,但如影相随的两方常用印章却是“菱湖人家”和“吴兴徐氏”,三岁离开菱湖的徐森玉此后再未回乡,故乡却天天揣摩在他的手里,并代代相传于同样是文物收藏大家的长子徐文垌。</font></h3> <h3><h3>难得回到菱湖一定要去王家门前看看。王家门前16号的章氏旧宅两进三开间,砖木结构民国风格,天井上方砖瓦精致,木雕纹饰秀丽而不张扬,是一幢安静、低调、普通的民宅。爱国民族资本家章荣初先生感念嫂子曾经的屡屡资助,建此楼奉其颐享天年。章先生做事认真细致,这幢楼倾注了他满满的心意。院中寡居的老太太洗衣择菜,与邻家聊着天,普普通通慈悲向善的生活着。</h3> </h3><h3>而走进不远处章荣初先生出生地章家老宅大门,回望处高高的门头砖雕精美,黛瓦层叠,门头上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什么时候掉了?庭院雪下露出紫色的武康石,以武康紫石铺路应该在明朝中后期,这老宅地基定是风水宝地而被屡次翻造。大门正对的是二门,也就是小姐的厢房,正迟疑要不要进去,门口探出一红衣女子,看一眼便又回了进去,哦,原来小姐是养在深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h3>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5px;">章氏旧宅</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57, 181, 74);">修复中的章三省堂(20201126现场拍摄)</span></p> <h3>与王家门前一街之隔的公园南路46号,也是上世纪30年代章荣初先生同时建造的六进三开间建筑群楼——章三省堂,内有走马楼、小花园,还有西式别墅一幢。日军侵占菱湖时的指挥部即驻扎于此。抗战胜利后成立菱湖建设协会,并在此恢复其创办的青树学校。解放后章先生将此楼赠送给政府,于是,这里的主人走马灯似的更换,如吴兴县人民政府、菱湖化学厂工会、职工宿舍、菱湖水产学校和嘉兴专署淡水水产研究所、菱湖镇实验小学、实验幼儿园等。但看一眼西洋小楼还是有一种世事沧桑之感。</h3> <h3>距三省堂40米之遥的王家门前27号,是清末民居濮氏宅,精致小巧,坐北朝南三开间一进带东西厢房,却有着令人心酸屈辱、不堪回首的往事。那是1940年3月,日军河野部队侵占菱湖在此设慰安所,这是全国仅存的几处日军慰安所之一,难以想象里面有着怎样的挣扎和痛苦,我不得不掩面离去。任何一个地方都不是世外桃源,中国近代遭遇的屈辱同样也在孤岛似的菱湖落下印记。<br></h3> <h3><font color="#39b54a">章家老宅</font></h3> <font color="#39b54a">章家老宅小姐厢房</font> <h3><font color="#39b54a">章家老宅地上有年代感的武康紫石</font></h3> <h3>兜兜转转终于来到最中心处,看到了颐寿堂弄那三开间两进的清末建筑——施氏鸿绪堂,天井、花园、落地长窗,颇有文人韵味的四合院,清同治贡生施咸同游幕安吉时,认识贫寒学子吴昌硕,因爱才而将工于书画刻印的女儿施酒许配给他,真是很文人的交往,28岁的昌硕也是在最好的年华携妻住菱湖鸿绪堂4年,与岳父、同道切磋交流,并向近邻画家吴山师长求教篆印,终成为“海上画派”重要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掌门、一代大师。</h3><h3><br></h3><h3>多么闲散诗意的艺术生活,多么令人羡慕的文坛佳话。真是“同声若鼓瑟,合韵似鸣琴。”这样琴瑟和谐的日子还体现在昌硕大师的诗文上,比如《赠内》:“平居数长物,夫婿是诗人。”和妻子开个玩笑,也是文绉绉的不行。</h3><h3><br></h3><h3>要说最菱湖的地方,那一定是镇中心处的油车潭,清澈的潭水、窄窄的河道、弯弯曲曲的木拱廊檐,赶集的人们乘一叶小舟而来,上岸歇脚,泡一壶清茶,就着肉糕油角吃着聊着;或理个发听场书也是难得的惬意。晚清业丝的杨氏家族便发源于此油车潭街12号的杨氏世清堂,晚辈多有爱国侠义人士。如杨信之,资助陈英士去日本留学,后辈杨谱笙,与陈英士一起参加广州起义,响应武昌起义进而发动上海起义等,正是:千金散尽为革命,一腔热血写风流。望一眼马头墙、木拱顶,不得不对这样的门户心生景仰。</h3> <h3><font color="#39b54a">油车潭的潭不见了,只留一口水井。</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油车潭廊檐,这里的老房子都有100多年历史</font></h3> <h3>说到革命,不由想起名动上海滩的菱湖才子杨光泩。寻到北桥浜路14号,差点错过了那一条河道门前过,跨过小桥入大厅的古宅。这幢最早建于清乾隆末年的六开间三进深的大宅,马头墙、青砖地,花窗精美廊柱林立,图案繁复的龙头木雕无不显示当年的气派和儒雅。这里也是菱湖最大的丝行——杨万丰丝行的旧址。</h3><h3><br></h3><h3>而更吸引我的是房子的主人:杨家公子杨光泩,那个16岁考入清华的少儿郎,20岁获美国学士、硕士学位,24岁获美国国际公法哲学博士学位,大学霸一枚。1926年,应邀归来的杨光泩在清华教书,不久入北平政府外交部任驻沪特派员,开启外交官生涯。 抗战爆发后受命于危难之秋,出任中国驻菲律宾首都马尼拉总领事。1942年1月,马尼拉被日军占领。杨光泩大义凛然威武不屈,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坚强的抗日决心,实乃我菱湖人的骄傲。1942年,年仅42岁的杨光泩被一无所获、恼羞成怒的日军不顾国际公约秘密杀害。</h3><h3><br></h3><h3>然而,比英雄故事更广为流传的是风流倜傥的青年才俊与大家闺秀、复旦校花严幼韵的伉俪佳话。上海名媛、郎才女貌、豪华婚礼都惊动了当时的上海滩,其间故事自不必细表。严幼韵2015年于112岁高龄逝于美国,而光泩始终是这位民国名媛最爱的夫君。</h3> <h3>隐在建筑后面的杨光泩祖屋</h3> <h3><font color="#010101">杨光泩祖屋内的雕梁画栋</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杨光泩与严幼韵</font></h3>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5px;">正在保护性修复的姚醒吾将军故居(20201126现场拍摄)</span></p> <h3>在这些书生、武将、帅才的感染下,菱湖的男孩特别有解放军情节,最喜欢听英雄故事。那时候,菱湖剧院、菱湖电影院翻来覆去就几部英雄战争片。想听故事了还得往日晖弄跑,那16号的二开间清末民宅,花格落地门窗,天井草木扶疏,方砖大厅清凉消暑,正是暑假听故事的好地方,不光地方好,还因为这里有一位走完红军长征路的真正的英雄姚醒吾。姚醒吾将军出生于此,16岁考上湖州中学,其实也是个不安分的孩子,因为闹学潮而被开除,后又求学、辍学、参加革命…辗转各地,经历丰富,战功显赫,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将军浓眉大眼,挺拔英俊,正是男孩子崇拜向往的英雄本色,邻家老人绘声绘色的讲述永远也听不够。</h3><h3><br></h3><h3>想起小时候,那是多么漫长灰暗又无聊的日子,大人总是工作、开会,无暇顾及我们的孤寂。最有色彩的记忆就是多姿多彩的风筝、形态各异的彩灯和花花绿绿的灯谜。特殊年代,一切文化都要遭遇批判,但孩子的玩乐无人管束。油车坛街4号的杨永泰水记铜锡店是个有趣的地方,因为他们有三个有趣的儿子。长子杨志宏:民间艺人,菱湖彩灯的制作高手;次子杨志刚:喜欢篆刻、灯谜创作和脸谱绘制,还收藏火花;三子杨志跃,喜欢收藏烟标。他们家里花花绿绿永远不会无聊。这样的爱好也使小镇生动起来,我们小孩开心起来。常常是跟着哥哥们用竹丝做彩色的风筝,猜猜对子猜猜灯谜,日子也就打发了。</h3> <p>轻轻地不觉又来到最后居住过的五桂厅,门前小河蜿蜒,还有那晚清外八字砖雕门楼的朱氏敬思堂……难道是穿越了吗?我走上三楼去,转角楼梯的灶间,奶奶正做着香喷喷的天台麦饼,退休的父亲唱着老歌,我伸手推开房门,触碰的一瞬,万籁寂静老门斑驳,窗外的白雪融化了,门前的覆雪也消融了,露出的不是涓涓流水,而是硬硬的水泥地。那个白雪覆盖下的小镇褪尽铅华容颜憔悴,坍塌的老墙、颓然的朽木、满目蛛丝、杂草丛生……不会,不要!我还没来得及去看东栅的状元厅;还没看八四弄的王洗旧居、岳赞尧旧居;北栅的启秀女子学校、沈大兴思永堂、包宅;西栅的毕氏嘉聚堂、费宅、文瑞斋……</p><p> </p><p>然而,那梦一般的场景不过是雪景下的照片,美得辨不清是梦是醒是真是幻。光阴留不住,故人去难回。环视千年古镇老城区,黄叶满庭深闭门,桃符斑驳字犹温;蜘蛛也怜游子意,细细抽丝锁旧痕。抬眼望,章氏老宅内年久失修横梁坠落,多年无人居住的谢氏志成堂围墙风化草木深深,徐家花园枯黄的芭蕉叶迎风瑟瑟,100多幢老屋或人去楼空、或残烧火中、或年久失修摇摇欲坠,林老板远去的小船随着河道填埋再也难返……念去去,今哪堪,但愿长醉不复醒。</p><p><br></p><p>历史上的千年古镇菱湖,唐宋至清末,全镇进士251人,举人512人,秀才1473人。先后18人高中巍科,其中状元9人,榜眼6人,探花2人,传胪、会员5人。</p><p><br></p><p>今天,她是浙江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留存最多、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的明清和民国时期古建筑自然博物馆。全镇列入三普登记名录的清中晚期至民国初期建筑107座,作为文物普查登记名录的古民居建筑33座,列入市文物保护单位2座,文物保护点2座。重新摸底后有古民居建筑地域13条道路、两条街和46条弄巷,122处名人故居古建筑。保留了明清至民国年间古民居、商铺,总面积14万平方米,重点保护的历史文化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全部连片集中在旧镇建成区。多么了不起的数据,令人震惊的存在,今生何其有幸能与她相遇、触摸她的经脉甚至生活在她的怀抱。</p><p><br></p><p>将来的菱湖老城区,时光倒流回民国。交通有小舟、黄包车;街上有书场、布店、糕团店还有木器铺;深宅大院里桂树飘香、纳凉叙旧;对了,还要办一所国学堂…那桌椅、那花窗、每一块基石、每一段老木头都被珍惜被呵护。这里,没有汽车没有喧闹,四方来客在名人故居里感受曾经的文化和教养,在寻寻觅觅里体验心的宁静与归宿,真正过一段“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慢生活。这不是电影城刻意打造,而是生活的真实。</p><p><br></p><p>菱湖,一座尘封在21世纪的古城,一颗等待拂去灰尘重放光彩的明珠。她带着时光的厚重,带着历史的沧桑;带着小桥、流水、人家,带着风流、繁华、诗篇,默默等在那里。不会太久!</p><p><br></p><p>菱湖,很美🌹</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点击上面“</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菱子</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可以阅读菱湖全部专辑</span></p> <h3><font color="#39b54a">雪中静谧的安澜桥</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徐家花园围墙外枯黄的芭蕉叶随风飘摇</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民国时期女校学生</font></h3> <h5><font color="#167efb">分布图来自李惠民先生撰稿的《菱湖镇古街里弄及名人故居古建筑》</font></h5> <h3>文原创:菱子</h3><h3>图片:菱子及正阳、平方、李老师诸友,部分网络</h3><h3>参阅史料:李惠民先生撰稿的《菱湖镇古街里弄及名人故居古建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