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font color="#010101">她是我的母校,2007年7月至2010年6月我在这里度过了初中时代,这里有我很多美好而又难忘的回忆。每逢寒暑假回南榆林,经过东村时候,我都会看到这个曾在雁北地区特别辉煌的乡间民办中学——南峰中学。</font></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南峰中学遥望广武明长城</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从南榆林乡瓦窑遗址看南峰中学</h5><h3><br></h3><h3>南峰中学校址位于我的家乡朔州市南榆林乡,东傍朔广线接广武明长城通雁门关,西、北通朔州各乡镇,南眺莲花峰,西南遥望紫金山。听许多朔州长辈们说,南榆林虽然很穷,但是出了很多念书人,是很有名的文化村,所以这里可谓“毓秀钟灵称名区”。南峰中学的始建和我的出生是同一年,都是1995年。据了解,董事长冯鸿遇先生和校长李馥夫妇都生长于南榆林乡东村,他们从神头电厂退休后抱着改善乡村教育落后的现状、为南榆林学子提供更便捷的教育条件、为南榆林乡乃至雁北地区培养更多人才之愿望,用多年来的积蓄和借贷筹集而来的资金,在乡政府北边的荒地上历时十一个月,兴建起最初的校舍,期间董事长和老校长亲力亲为投入到建设工程中。校舍建成后,他们以“求知奉献”为校训,招募良师、广泛招生。</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峰中学的教育理念</h5><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为了考验教师的教学功底、提高教学质量,李馥老校长经常亲自坐镇课堂。那时她常坐在课堂最后一排和学生们一起认真听课、做着笔记,下课后与老师们沟通,讨论更好的教学方法,而且之后十几年如一日。老校长还会请诸如朔州日报社社长齐凤翔前辈等雁北名家来为学生授课,她还与学生经常沟通,询问哪节课、哪个知识点有没有听不懂的、跟不上的……学子们受益颇多。就这样,南峰教学在建校的几年后,中考捷报频传,名声在雁北地区迅速打响。在我还未上小学时,南峰中学每年举行的入学选拔考试就吸引了来自朔州、大同、忻州各区县的家长和学生的前来,校门外的操场、主道两旁停满了小轿车、挤满了人,当时盛况比乡里唱戏还要红火……就这样,许多寒门子弟走出了山沟与村庄,考上了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广州等大城市的大学,有的甚至后来留学国外,如今已在各个岗位工作,他们真正凭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说南峰“桃李满天下”真的一点都不虚。<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南峰中学的花坛和柏树</h5><h3><br></h3><h3>记忆里的南峰中学环境优美。我在2007年考进了南峰中学,第一次走进了教学楼——西村小学的教室都是平房。走进南峰的铁栅栏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花坛,里面有很多我没见过的叫不上名儿的各种颜色的花,蜜蜂和蝴蝶在花朵间穿行玩耍着,它们永远像小孩子一样活蹦乱跳。花坛左边是几排笔挺的柏树,右边的大路旁种着一排垂柳,树后便是小学低年级的平房教室。花坛往前走便是主教学楼,楼顶上贴着“南峰中学”四个烫金大字。教学楼南种着梧桐、白杨、大丽花、蜀葵、玫瑰和多种其它花木。花草树木间有一个鱼塘,学生们课余时间可以在这里开心玩耍、在这里与自然零距离接近,留下美好的中学记忆……真的,曾经的荒地因南峰中学的建立变成了一座美丽的“乡间公园”!</h3> <h3>记忆里的南峰中学文化气息浓厚,尤其是这里践行着素质教育、特别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南峰中学鼓励学生们坚持进行国学和艺术的学习,走进教学楼一楼,大厅左侧放着一乒乓球案供师生们课余锻炼用,周边墙壁上张贴着教师和学生们的书法、绘画作品以及优秀作文。毫不夸张地说,仅是小学六年级学生的毛笔字,已得颜体和柳体几分神韵,后来我了解到是南峰中学专门聘请了张永来老师教学生们书法的缘故。</h3><div>那个时候我看了同龄人的书法后,煞是羡慕,也开始在家发奋练习,然而进步很少。董事长冯鸿遇老师一生热爱书法,他最喜欢赵孟頫和启功的书法,行楷写得特别棒。某个暑假冯老师曾把他喜欢的启功和赵孟頫的书法书籍借用给我,嘱咐我多临摹,我的字开始慢慢地进步了。那个时候我逐渐认识到书法不止颜柳,中国文字发展历史漫长,书法文化亦博大精深,楷行草隶篆各有千秋。因为对篆字感兴趣,我买了《五体书法字典》开始自学识篆、割橡皮捡石头自学篆刻,所用刻刀即爸爸不用的钢质锯条,将其在村里的大磨盘上磨出尖磨出刃来……上高中后由于种种原因,我的毛笔书法练习没能坚持下来,只在过年时候和爸爸一起写几幅对联。但是我一直深深喜欢着书法,而今时常会在业余时间看一些微信订阅号的相关文章。</div> <h3>在南峰中学,上午第二节课后会有全校集体出操,初二初三时候我曾在这个操场喊过操。体育课和音乐课这些“副课”,老师们一般都不会占用来上正课。下午正式上课前十分钟,全班同学会合唱几首老师教的歌,记得当时唱的歌有《水手》、《风雨彩虹,铿锵玫瑰》、《众人划桨开大船》、《童年》、《恋曲1990》、《突然的自我》等等。“总是幻想海角的尽头是另一个世界,总是以为勇敢的水手才是真正的男儿……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十二三岁时的歌声载着我们村里娃最初的梦想,飘出教学楼的走廊,回荡在广阔的天地间……</h3> <h3><font color="#010101">记忆里的南峰中学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很好的老师。他们中有来自内蒙古赤峰的岳丽娟,她和我妈妈是同乡,南峰中学的班主任和英语教师,管理严格但平时对学生不失温情关怀,深得学生们喜欢;来自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张连荣老师,他是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板书娟秀,和蔼可亲,总是笑眯眯地和学生们交流、嘘寒问暖,他对我说的“姚鑫华啊,先谋生存权,再谋发展权!”这句箴言我一直铭记在心;来自甘肃的高会祥老师在印象中是南峰中学最帅的老师——同学们都叫他“Gao Sir”,风度翩翩,亲和力强,一口美式英语说得非常溜,也深得学生们喜爱。去年与他街头偶遇时发现他已经从当年帅小伙变成了大叔,岁月啊……2017年朋友圈看过高老师在教师节的动态:“朔州南峰中学20班,23班,29班,31班,三届初三补习班……一路走来,把诚实、正直、善良、宽容,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传递给了学生;把英语启蒙、异国文化传递给了学生。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自己。坚持,梦想终将吹响人生的集结号!”;来自忻州的李俊良老师,很有儒士风度,稳重又不失幽默,他的行楷板书曾是我偷偷临摹的对象。他从教语文认识多年,总结经验创造了自己的教育方法,学生们在他的方法引导下增加了对语文课的兴趣,学习成绩提高很快。我和李老师至今有联系,写些东西常给他过目批评;语文和历史教师张文明老师是南榆林乡三泉村人,性格豪放热情,能与所有学生打成一片,至今许多学生都会经常与他联系。张老师书法也很棒,学生们的奖状都是他写的。他的授课风格总是特别的激情澎湃,语调时而舒缓时而昂扬,时而还调侃一下走神的学生。张老师曾任南峰中学的政教主任,后来在怀仁某学校当了校长,在朋友圈里我时常能看到他写一些生活感悟与教育心得。还有很多有特色的老师,比如有“铁嘴”之称的历史老师姚晋生、责任心很强的初一班主任贺民老师、深受学生爱戴的“数学王子”28班班主任赵青松、擅长书法的数学老师高贵虎、长得很像外国人还有语调总是很慢的地理老师侯向荣、学识渊博和蔼慈祥的老杜老师、性格耿直、管理超级严格但偶尔会很温和的政治教师杜栋才、兢兢业业的物理老师田森桂和侯海帆等等……他们都是扎实奋斗在中学教育一线的工作者,平凡而又伟大,虽然在我初中毕业后有的老师再未见过,但他们的鲜活形象和授课情形仍能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在此我谨向他们表达自己的敬意!</font></h3> <h3>南峰中学里有我许多深刻的“第一次”,我在这里从童年步入青少年时代。还记得我从小喜欢和朋友往田野跑,年年夏季总会提着用高粱秆编的蝈蝈笼去田野抓蝈蝈。升入中学后这个喜好一直未变,在我读到法布尔的《绿色蝈蝈》后,特别佩服这个很有童趣和才华的法国昆虫学家,有一次竟然梦到去了“荒石园”和这个异国前辈交流,后来我写了一篇《梦游荒石园》,虽然现在已经完全忘了当时是怎么写的……2007年十二月底,南峰中学举办了迎新年作文比赛,语文老师张俊元鼓励我参加,我用这篇文章试着投了稿,结果还幸运地获得了初一年级的优秀奖,奖品为一个密码笔记本和一张大奖状。这次获奖经历很大程度上激励了我在写作方面的热情,初二時候我曾仿照欧阳修《醉翁亭记》写了《南峰中学记》,还代表初一二年级在初三毕业生的中考动员会上讲话,那个时候学校的板报经常由我来设计……</h3><h3><br></h3><h3>那个时候我的梦想从当考古学家(虽然至今很喜欢考古,大学里从网络上选修过北大的考古课。只是爸妈在我小时候就因为怕我选择这个以后受苦受累而反对这个,我也只好将其当做业余爱好学习)变成了当一名作家或诗人:像法布尔一样去把小动物写得很有趣、像笛福一样去写冒险小说、像王勃、李白、毛泽东一样去写有气魄和境界的诗文……想写的东西很多很多。虽然不知道为什么后来这种想法在生活里渐渐淡了,可能是在之后的成长中越來越能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吧。</h3> <h3>在南峰中学,在初一历史课本上看到汉代“单于天降”瓦当,我对这个东西很感兴趣,从爸爸那里我了解到了瓦当在民间叫做“猫头滴水”。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我慢慢了解到瓦当是我国独有的一种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建筑艺术,于是我经常利用闲暇时间奔走于南榆林乡河槽的瓦砾堆、朔州老城遗址等地方进行民间瓦当的寻找和收集,仍记得第一次收集到“猫头”是在2007年夏季,那个时候西村有人拆房扔了残砖烂瓦,我去砖瓦堆中捡到两个图案不一样的……当时拿着俩“猫头”激动地给我爸看:“爸,您看!瓦当!”爸爸却不屑一顾。以后,我就这样灰头土脸地在荒凉的地方,翻砖拨瓦,仔细寻找,十年来收集到几十余种瓦当,大致集成了一个小型萌兽军团,后来我撰写了《只言片语——朔州民间瓦当赏析》。而今,民间瓦当几乎快要退出了这个时代,但逝去的一种民间艺术总会让我感觉遗憾——因为几十年后老房子几乎会全部重新翻修,以后的人们可能再也看不到这种东西了,我希望自己收集的瓦当和撰写的文章会为朔州保留一部分民间艺术和乡俗记忆的实物。</h3><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楼道里散落着昔日学生抄写课文的留存</div></h5> <h3>如今,南峰中学因2011年的一场意外导致办学无法继续下去,七年来校舍已逐渐荒废,不再是当年的美丽“公园”,而每次想起从前的人、事、物,我的心情会慢慢地沉下来,眼眶开始发涩……昨天又去南峰中学看了看,学校内已是荒草丛生,昔日的教室门窗俱损,教室的黑板上有近年来昔日校友回来探看母校留下的签名字迹。走在教学楼布满灰尘的走廊里,仿佛又听到那些年少的歌声和整齐的读书声……在二楼的阳台,我看到这个曾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玩耍过的校园已完全变了样,只有花坛南边的柏树依然青翠茂盛,直直指着天空,他们见证过往日南峰中学有多辉煌。我想,作为南峰的学生,始终不忘自己是从南峰走出来的,将“求知奉献”的校训牢记并践行,这应该就是对母校最好的报答。</h3><div><br></div><div>2018年3月</div><div>姚鑫华拙笔于南榆林</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昔日南峰中学的低年级教室</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昔日南峰中学的操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昔日南峰中学的食堂</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昔日南峰中学的宿舍</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从教学楼二楼俯瞰</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树林、鱼塘,我们的乐园</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厅里陈列的冯董事长和李馥老校长的介绍</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昔日南峰中学的办公室如今空空如也</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