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那拉斜户

祥子网络工作室

<h5>  &nbsp; 文/欧阳海海</h5><h5> 绵延不断地山脉连接的不仅是山的根与魂,更是与大山融为一起的山里人的根和魂,在这里子子孙孙永保佑,世世代代传香火的传统观念就像这大山一样根深蒂固!这里太阳依旧温暖,这里太阳异常耀眼。而除了太阳,这片土地似乎被人们遗弃,荒芜而凄凉,贫瘠而孤独。在山的尽头,安详地沐浴着阳光,静静地历经着沧海桑田,悄悄地包容着人事所为。<br></h5> <h5>  汽车颠簸在蜿蜒而狭窄的山区道路上,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黄土与野草的气息。三三两两的村庄之间似有似无的联系着,在各自的地盘上生生不息地传承着人类的文明与民族的繁衍。初春的阳光依旧温暖,只是不再那么美好,无精打采地直射着这片荒芜而干涸的土地,连同我的内心有点刺痛。想为这片绝望地黄土地一点光,但我的内心反射不出一道美丽的彩虹,只是错乱地无力地折射了一下,却被那扬起的黄土悄悄地淹没了。凤山,凤凰之山,好听的名字,诗情画意的地方?我向往远方!可是满眼的荒凉和大山深处的沟壑却是“凤山”对这片土地最大的讽刺和嘲笑!那拉斜户,汉语为太阳照着。让我想到了桑干河,鸟语花香的地方?我寻找佳境!满眼的贫瘠和连绵起伏的山峦却是“太阳斜照”对这片土地最大的眷顾与恩赐!除了那所学校,再没有任何理由和勇气让我还能坚持着往前走。车里的空气沉闷,也让我压抑。因为我看不到前方,前方依然是山,山的那边还是山。我不仅问到,是谁使出了洪荒之力找到了这片蛮荒之地?在我的失落与遐想中车子驶进了那拉斜户小学。红底黄字的几个大字异常醒目,两排年旧失修的瓦房成了孩子们学习知识的乐园,老师们安家落户的栖息地,高高地五星红旗强劲地随风飘扬着,似要挣脱绳子的束缚,飘向远方。一个篮球架和一个双杠成为学校的唯一家当。除了那些鲜活的生命,几乎看不到一丝生机。庆幸的是,灰色的天空没有影响孩子们快乐地玩耍,空旷地操场没能掩没孩子们爽朗地笑声,单调地运动器材没能限制孩子们强身健体的愿望。三位老师和校长依然坚守着这个岗位,而且兢兢业业!相比之下,我为自己的居高临下和颐指气使深深地感到惭愧和不安!不知怎得,眼眶有些湿润,嗓子有点沙哑。为这些年轻人的付出和奉献而感动!抬起头,侧过脸,只为保留自己仅有的一点尊严,却被他们的朴实和平凡践踏的体无完肤,而我却露出幸福的笑容。老师们脸上的坚实与不屈像托塔天王的宝塔把我内心的浮躁给重重地罩住了,使我深感窒息。</h5> <h5>  山区一入深似海,再回头已两鬓白。这是山区教师教学生涯的真实写照,而尤其在这里更显真实。为了一个都不能少,每当开学初,他们每天都走在控辍保学的路上;为了不让孩子们孤单,他们放弃午休时间,陪着孩子们玩耍;为了那些步行几公里路来上学的孩子安全回家,他们经常护送孩子走好几公里路,然后伴着夕阳、月亮、星星独自回来。伟大、无私在他们面前黯然失色,微不足道,而他们平凡到几乎和这片贫瘠的黄土地融为一起。</h5> <h5>  学生放学了,这里可有家人团聚,共进晚餐的幸福?夜幕降临了,这里可有华灯初上,万家灯火的绚丽?夜深了,灯下是他们批阅作业和书写教案的孤影,是伴着阴森的黑夜在苦苦冥思今天班里谁谁没来?为何没来?明天他会不会来?夜深了,是伴着鬼哭狼嚎般的风声在想明天给孩子们怎样上课?那一名学困生再一次浮现在了眼前。夜深了,一声声地轻叹中透着几分无奈,悲哀中夹杂着些许凄凉。辗转反侧着,不知不觉中,天亮了。是矫情还是责任使然,只是放不下太多,只是他们希望让更多的学生接受更好地教育!</h5> <h5>  那一面墙上,慈祥的习主席在微笑地注视着他们,像太阳一样温暖着这里的每一个人,成为他们精神的支撑和坚强的后盾。他的“四有老师”和24字核心价值观成了他们坚守的信念和坚持的理由。教书育人,周而复始。29名学生,4位老师组成了一个大家庭,朗朗地读书声热闹了这块寂静的土地;教书育人的这一道光照亮了这块苍茫的大山;辛勤地园丁把知识这一种子播洒到了这块贫瘠的土地上。</h5> <h5> 大山的怀抱是温暖的,它会给我们无限的力量;学校的怀抱是伟大的,它让我们懂得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与担当;同仁的怀抱是真诚的,它让我们体会到远离家的温馨与亲情;孩子们的怀抱是天真的,它让我们明白自己还有一颗纯真的童心与爱心。你们这样对我说。</h5><h5> 这里的太阳依然温暖,这里的太阳异常耀眼。放眼望去,天、地、山紧紧的抱在一起。异地搬迁的建筑不合时宜地出现在眼前。临走之前,深深地为他们忧虑着,不知他们能否走出这重重叠叠的大山?能否载着大山的厚重与坚实迈向山的那边?谁又是下一个走出大山的人?太阳西斜,风冷冷地呼啸着,校园里安静地有点阴森,寂寞地让人发疯。</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