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岭南园林作为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三大流派之一,在我国园林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但是由于相距太远,我们北方人鲜有机会接触岭南园林,所以对其了解甚少。</h3><h3> 此次广州之约的另外一个收获,便是游览了肇庆的七星岩、佛山的梁园和番禺的宝墨园,对岭南园林有了初步的接触和了解。</h3><h3> 相较于北方园林的壮丽和江南园林的灵秀,岭南园林另有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我想,这可能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有关系吧。</h3> <h3> 岭南是指我国南方五岭(大庚岭、骑田岭、都庞岭、萌诸岭和越城岭)以南的地区,包括广东的全部、福建的南部以及广西的东部和南部。这里纬度较低,北有五岭为屏障,能阻挡冷空气南下,南濒南海,受强烈阳光的照射和海陆季风的影响,一年四季植物繁茂、郁郁葱葱;又加之这里的地形多山少地,河网纵横,造就了岭南山水秀丽、层峦叠翠又濒临沧海的自然景观,从而孕育了岭南园林轻盈、通透、装修精美华丽的特色,环境风物别具一格。</h3><h3> 随着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岭南园林大量效仿和吸收了北方园林的精华;此外,岭南还是著名的侨乡,园林建筑布局和构件深受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中式传统建筑中常采用西方的元素进行装饰。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岭南园林逐渐呈现出浓厚的地方色彩:求实兼容、精巧通透、装修华丽。 </h3> <h3> 广东园林是岭南园林的主流,它以山水的英石堆山和崖潭格局、建筑的缓顶宽檐和碉楼冷巷、装饰的三雕三塑、色彩的蓝绿黄对比色以及廊桥和四季繁花为特征。下面,我们就跟随着相机,前去游览一番吧。</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佛山梁园」</b></h3><h3><br></h3><h3> 梁园是佛山梁氏宅园的总称,由当地诗书名家梁蔼如、梁九章及梁九图叔侄四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陆续建成,历时四十余年。</h3><h3> 这是目前梁园主体园区,坐落于佛山市松风路先锋古道,门头不大,似乎貌不惊人,其实不然。</h3> <h3> 梁园是广东四大名园之一,也是清代岭南文人园林的典型代表之一,布局精妙,格调高雅。</h3> <h3> 园中各处皆以松、竹、柳和盆景予以点缀,园中除有十余株古树外,还栽种了岭南风韵的玉棠春、鹰爪兰、鸡蛋花等花木。</h3> <h3> 在这里,宅第、祠堂与自然景观集于一园,浑然一体。</h3> <h3> 客堂是梁氏的会客厅,这里与部曹第、佛堂、梁氏宅、家庙等建筑物一样,全部为砖木结构,并饰以木雕、砖雕,高雅精致。</h3> <h3> 梁氏家族学堂—梦龙家塾,则藏在小巷子里。</h3> <h3> 采<font color="#010101">用“高墙冷巷”方法把建筑院落进行多进多庭院组合,或用“连房博厦”把建筑与庭院连为一体。</font></h3> <h3> 园中建筑物以石庭、山庭、水庭为基调,建筑宽敞通透,四周回廊穿引,移步换景,引人入胜。</h3> <h3> 造园组景不拘一格,追求雅淡自然、如诗如画的田园风韵。</h3> <h3> 岭南式“庭园”,空间变化迭出。</h3> <h3> “半边亭”结构奇特,首层六角半边,二层四方完整,屋顶平缓,飞檐斗拱,可谓是“求拙”之作。</h3> <h3> 荷香小榭位于湖边,门窗缕空,门楣及窗户均饰以荷叶、荷花图案的精美木雕。立于小榭檐下,四周景物尽收眼底。</h3> <h3> 桥与廊完美结合,成为廊顶石拱桥。</h3> <h3> 富于地方特色的园林建筑,装饰华丽,轻盈通透。</h3> <h3> 松竹寮景观,松竹成行,一水画堤。</h3> <h3> 园中大小奇石千姿百态,组合巧妙,独树一帜。此石形态奇特、屹立于湖水中央,叫做“湖心石”。</h3> <h3> 虽然已近腊月,园内依然绿树成荫,繁花似锦。</h3> <h3> 更有曲水回环、松堤柳岸,展现了岭南特有的水乡韵味。</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番禺宝墨园」</b></h3><h3><br></h3><h3> 宝墨园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建于清朝末年,原是包相府,后称宝墨园。</h3><h3> 宝墨园毁于20世纪50年代,1995年得以重建。现在的宝墨园已成为集清官文化、岭南古建筑、岭南园林艺术、珠三角水乡特色于一体的大型园林。</h3> <h3> 包相府庙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是奉祀北宋名臣、龙图阁大学士包拯的地方。</h3><h3><font color="#010101"> 相传有一年西江发大水,一段黑色木头漂流到村边,村民将它放回江里,谁知下游水大,木头又回流到村边来。这种情形再三出现,村民们觉得非常奇怪,便把黑木头供奉起来。嘉庆四年(1799年),朝廷诛除贪官和珅,一时反贪倡廉之风盛行,人们自然希望能有像包青天那样的清官来治理国家,便把黑木头刻成包青天像,在此建起了包相府庙。</font></h3> <h3> 宝墨园的正门是一座五叠八柱三门的青白石仿古牌坊,正面门额为著名书法家启功手笔,对联为前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所书;背面匾额“宝墨生辉”为著名画家关山月的书法,对联由香港著名书法家刘云所书。</h3> <h3> 园中的陶塑、瓷塑、砖雕、灰塑、石刻、木雕等岭南艺术精品琳琅满目,最著名的当数巨幅瓷塑浮雕《清明上河图》和巨幅砖雕《吐艳和鸣壁》,已列入大世界吉尼斯之最。</h3> <h3> 巨幅砖雕《吐艳和鸣壁》,取义为“百花吐艳,百鸟和鸣”。前壁全图共有600多只大小不一、形态不同的雀鸟和50多种花卉植物,在技术上运用了浅浮雕、高浮雕、圆雕、透雕以及线雕等工艺,达到了多层次的立体效果;背面则为雕刻在锦地上的王羲之书法,真可谓匠心精琢,巧手天成。</h3> <h3> 巨幅瓷塑浮雕《清明上河图》,按北京故宫博物院图版放大十倍制作,采用陶瓷雕塑工艺与彩绘相结合,经高温烧制而成,艺术造诣非常之高,令人赞叹。</h3> <h3> 荔岛中的聚宝阁用于陈列名贵珍品,绿瓦飞檐,彩色花窗,云龙天花,金碧辉煌。</h3> <h3> 治本堂原为包公厅,以包拯五言律诗《提训斋壁》中诗句“清心为治本”而取名。堂前地上所立的“宝墨园”花岗岩石匾,是原宝墨园唯一的真迹。</h3> <h3> 宝墨堂是座弘扬清官文化的岭南仿古建筑,建筑脊瓴上有八组石湾陶塑人像,正中一组为“宝砚投江”的故事:传说宋康定元年,包公任广东端州(今肇庆市)知州。端州盛产端砚,是名贵的“文房四宝”之一,价值千金。包公清正廉洁,在任三年,一砚不持。在他离任时,满城百姓到江边送行,一位老者以黄布包一方端砚相赠,包公拒不接受。一随从见老者长跪不起,便私自将端砚收下。船行至羚羊峡口,忽然狂风大作,波涛汹涌。包公十分惊奇,问随从是否收了礼物,随从如实相告。包公感觉已无法退还端砚于本人,即命人将其投掷江中,顿时风平浪静。掷砚处后来隆起一个沙洲,后人取名“掷砚洲”。这个“宝砚投江”的故事,一时在民间传为美谈。</h3> <h3> 龙图馆极具岭南古代建筑风格,前后有廊,中间有天井,风火山墙。馆内外有不少砖雕、木雕、泥塑、灰塑等,造工精巧,古朴典雅。</h3> <h3> 赵泰来艺术宫按晚清时珠江三角洲的祠堂规格而建,外面是双卷耳山墙,水磨青砖白石脚,正面是“回”字大门,气势雄伟,是一座集彩绘、木雕、陶塑、石雕之精华于一体的岭南建筑。</h3><h3> 艺术宫主要展出英籍华人赵泰来先生捐赠的41幅大型的西藏“唐卡”,以及明代的铜观音、铜马、铜香炉等巨型重宝。一层有古铜器艺术品200多件,二层有陶瓷艺术品400多件,此外还有古玉、翡翠和白玉艺术品900多件。</h3> <h3> “千象回廊”,取“气象万千”之意,按建筑布局而建,随地形高低起伏,蜿蜒曲折1000多米,形成了整个园林的脉络。</h3> <h3> 宝墨园景色以山色明丽、水木清华见称。园中水面积占四成,清平湖居园之中央,紫洞舫、紫带桥、观鱼水榭、太湖石均在其间。</h3> <h3> 紫带桥横跨清平湖,为传统的九孔石拱桥。桥栏两旁皆有立体石雕,讲述的是《东周列国志》、《隋唐演义》和《三国演义》等家喻户晓的故事。</h3> <h3> 紫带桥前的“紫气清晖”大牌坊,是为颂扬清官文化而建的。就建筑风格而言,这是一座仿古礼制的五叠四柱、驼峰斗拱式的白麻石建筑。</h3> <h3> “泊”于清平湖边的紫洞舫,全舫通花雕刻了花鸟虫鱼等,造工精细,装饰巧妙,堪称精品。</h3> <h3> 观鱼水榭亭亭玉立于湖中,不仅可以观鱼,也是眺望周围景色的绝佳之处。</h3> <h3> 湖水清澈见底,锦鲤畅游其中。</h3> <h3> 除了前面说到的九孔紫带桥外,园内大约还有30多座桥。</h3><h3> 聚宝桥</h3> <h3> 小桥头</h3> <h3> 大桥头</h3> <h3> 莲溪桥</h3> <h3> 碧水桥</h3> <h3> 碧丽桥</h3> <h3> 碧秀桥</h3> <h3> 最喜欢的是这座廊桥。</h3> <h3> “瑶琳幻境”地处宝墨园东北角,是个临湖而筑的人工小山丘,由假石山、溶洞、九曲桥三部分组成。置身于此,如入瑶琳幻境。</h3> <h3> 除此之外,园内还栽种了众多的古树和其他植物。</h3> <h3> 主要有千年罗汉老松、九里香、两面针树、银杏树、玉堂春、大叶榕树、紫薇树等,还摆放了大量的岭南盆景。</h3> <h3> 紫竹园内有20多种名贵竹子,其中有紫竹、粉竹、佛肚竹、观音竹、金丝竹、银丝竹、四方竹、大琴竹、小琴竹等,另有一座流杯亭,仿古人曲水流觞而建。</h3> <h3> 南国的冬季,园内玫瑰花仍在开放。</h3> <h3> 宝墨园很美,整个游览过程也很愉快,但总让人感觉少了点什么。我想,对于广州这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来说,眼前的宝墨园或许太过年轻,欠缺了一定的文化沉淀。不过,做为一个重建的岭南园林,也算是颇具特色,值得一游的。</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肇庆七星岩」</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h3><h3> 肇庆七星岩位于肇庆市区北部,景区由五湖、六岗、七岩、八洞组成,湖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河,自古以“峰险、石异、洞奇、庙古”而著称。</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关于景区得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景区主要包括了星湖和七座山峰,七座山峰似北斗七星散落湖中,因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七星岩摩崖石刻,是南部中国保存最多、最集中的摩崖石刻群,所以取名为七星岩。</h3> <h3> 七星岩以湖泊景观和喀斯特溶岩地貌的岩峰为主要特色,属于典型的岭南风格的公共山水园林。七座石灰岩山峰如北斗七星般分布在烟波浩渺的湖面上,所以七星岩又被称为星湖。</h3> <h3> 长达20多公里的林荫湖堤,如绿色飘带般把仙女湖、中心湖、波海湖、青莲湖和里湖连结在一起,湖光山色,风光旖旎,犹如“人间仙境”。</h3> <h3> 七星岩牌坊位于中心湖南部,1959年落成,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四柱三间,花篮形柱础,四根大圆柱饰以朱红,仿歇山顶,上盖琉璃瓦,中门上方镶嵌着朱德元帅手书的“七星岩”三个大字,是肇庆的重要标志物。</h3> <h3> 游七星岩那天,阴雨连绵,但见烟雾飘渺于山水间,群峰隐约朦胧,清秀迷人,如入梦幻仙境。</h3> <h3> 山映于水,水绕着山,龙亭映碧,景物成双,将星湖点缀得更加妩媚。</h3> <h3> 星湖泛舟,船在水上走,人在画中游。</h3> <h3> 从曲折的小桥走过,近距离感受雨中仙女湖美景。</h3> <h3> 站在仙女湖观佛台上远眺,只见“卧佛”安详地躺在星湖之上,周身仿佛笼罩着一层薄纱。</h3> <h3> 这座廊桥是典型的岭南风格,桥身上黄蓝绿三色的运用,更加深了这种印象。</h3> <h3> 此桥直通桃花岛,岛上有500多株桃花和梨花,每当春天来临,桃花嫣红,梨花洁白,煞是好看。</h3> <h3> 敞天石洞,洞内如开阔的厅堂,穹顶露出一个仿佛天窗的圆孔,光线向洞内照射,形成奇特的景观。传说古时洞中可日出升米,俗称出米洞。</h3> <h3> 洞中更有石峒古庙,始建于初唐,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h3> <h3> 与其他岭南园林一样,七星岩的植被也呈现热带、亚热带雨林风光,古木参天,四季常青。</h3> <h3> 枝叶繁茂,郁郁葱葱。</h3> <h3> 人造沙滩,棕榈椰林。</h3> <h3> 精巧凉亭,依水而建。</h3> <h3> 湖畔水边,精致的石雕随处可见,有龟、有荷叶,与沿岸的绿树垂柳相映成趣,自成一景。</h3> <h3> 这几块石头似随意抛置而成,其实也是岭南园林特有的理石方法,反映了岭南人追求自然的生活情趣。</h3> <h3> 园区的湿地有一片动物的天堂,已被列为生态保护区,范围包括仙女湖中的四个小岛和旁边的招鸟岛以及小岛周围半径150米内的水域。岛上树木葱郁,有成千上万只白鹭、灰鹭、夜鹭等筑巢而居,繁衍生息。</h3> <h3> “丹顶鹤生态园”有丹顶鹤50多只,它们时而亭亭玉立,时而轻盈踱步,时而引颈高歌,时而低首觅食,行为举止高雅而端庄。</h3> <h3> 这里还生活着一群娇艳的火烈鸟。</h3> <h3> 与丹顶鹤一般修长的脖子,同样的大长腿,只是换了一身橙红色的羽毛,便更加时尚前卫。</h3> <h3> 至此,广州之约的岭南园林篇也要结束了。</h3><h3> 要说有何遗憾的话,就是错失了番禺的余荫山房。据说它是广东四大名园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而且因其小巧玲珑的建筑风格而著称。没办法,只能等将来有机会再去一睹“芳容”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