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史记:</p><p class="ql-block"> 元朝时期出现的慈氏一族,可推究江西(义门)陈氏,陈氏祖上曾在安徽省桐城县枞阳镇做官,为官还比较清廉,但告老后未还乡,被当地老百姓留在枞阳。</p><p class="ql-block"> 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交战,陈氏兄弟六人当然属于陈友谅一派。当朱元璋的部下徐达率明军攻打枞阳时,陈氏六兄弟带领枞阳民众守城,然而寡不敌众,城池被攻破。当朱元璋的军队追赶他们时,他们躲藏在破旧庙宇里,蜘蛛又迅速把门网好,追兵看到庙门的蜘蛛网完好,便认为里面没人,因而没有进去,陈氏兄弟遂躲过此难。陈氏兄弟认为这是菩萨保佑,便打算改姓,看庙扁幅上有"慈航普渡"四字,便决定姓慈(一说是笔画最多,一说是第一个字)。之后,六兄弟有的迁往云南,再迁往山东、辽宁、高丽(今朝鲜),还有一支留在了枞阳县境内。留在枞阳这一支家谱上有"高阳郡"三字,还有蜘蛛网图,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了,位于枞阳县钱桥镇内的慈氏宗祠也被毁了,成了稻场。</p><p class="ql-block"> 枞阳境内的慈氏第二世祖的坟莹还在,过去每年清明、冬至两节,慈氏后人首先在二世祖的坟前摆上贡品,烧纸钱、焚香、放爆竹,祭奠祖先。</p><p class="ql-block"> 高阳郡慈氏是十代单传,第十一世祖是位教书先生,生养多子,朋友祝贺,饮酒赋诗:"可世永廷芳,钟灵定克昌。云龙曾兆瑞,风虎自呈祥。孝友承先志,诗书启后长。传家真事业,道德大文章。"故有慈陈一家之说。</p><p class="ql-block"> 迁往山东的慈氏一族人丁最旺。明朝永乐年间,一支慈氏因避战乱而迁往山东省文登市泽库镇一带安家乐业,因村西及村南都是海滩,于是取名慈家滩。慈氏始祖慈伯元、慈太伯、慈记忠弟兄三人逃落至此,后来慈太伯迁至山东寿光一带,慈记忠迁至辽宁瓦房店一带,这一支慈氏族人自始祖至今已经历二十余代,与安徽一支一致。</p><p class="ql-block"> 另有一支始祖慈崇德、慈崇尧在山东省登州府黄邑县城东慈家村居住,本支自承传十六字辈:崇文国永、应有爱万、德巨长洪、福缘庆善,时在清朝雍正期间,于本支第四代堂兄弟五人慈永太、慈永平、慈永吉、慈永祥、慈永禄从山东迁往辽宁奉天居住,其中慈永平、慈永吉、慈永禄又分别迁往盖州团甸慈屯与城东刘屯定居承传至今,现有已故慈长文、慈长安俩位老人在文革时藏一份家谱在团甸慈屯慈氏后裔中流传,至今已有十五代人。</p><p class="ql-block"> 辽宁瓦房店祖慈成学于前清时期从山东文登慈家滩来到复州城北排岔石,繁衍成业。后来又迁到西杨乡谭家村定居,至今已有十四世。</p> <p class="ql-block"> 年幼时总觉得也许慈姓只生活在我们一个村子,后来走的地方多了,每当有人问起我姓名知道的人会恍然大悟你是文登慈家滩。没听说的人便觉得这个姓氏真少见,所以很长时间我也会被慈姓所好奇,我们到底来自哪里?</p> <p class="ql-block"> 这种好奇一直萦绕心中很多年,直到有了网络时代,有一天我进入一个全国的慈氏宗亲QQ群。第一次知道了慈姓宗亲遍布世界各地,分布于全国多个省份,而最重要的是我终于明白五百年前慈姓高祖来自安徵桐城县枞阳镇。</p> <p class="ql-block"> 百度百科明确记载先祖兄弟三人因战乱躲避自安徵来到现今山东文登今慈家滩村,因村西一片海滩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记得我小时候的慈氏宗祠曾是村里卖肉场,卖肉的老爷爷乃村里最大辈分玉字辈。人称大柱子爷,幼时记忆中大柱子爷头顶旧式瓜皮帽,身背微驼,满脸邹纹纵阖,但面目慈善,尤喜逗弄孩童。每当卖肉时间一群野小子总会被肉香吸引围拢在售肉的窗棂外辗转眼馋,大柱子老爷便从案板上捡起切肉落下的小碎肉伸出来分给我们并慈祥的笑开脸说,走吧,没了再。这边接过来肉的小小子们顿时不顾得的塞进嘴里嚼着肉香欢畅鸟散。</p><p class="ql-block"> 大柱子爷记得活了很大岁数,因为辈分大村里人见过都要打招呼,他总是满脸堆笑的应声,弓着身子当经过一群杂耍的野小子时也总会注目而笑,弓身远去。</p> <p class="ql-block">后来我念小学时村里购置了两台21寸彩电,这里又成了电视娱乐中心,每天夜晚这里都坐满看彩色电视的村民。依稀记的在这里看过电视连续剧(游子吟)以及(排球女将)~(芝麻开门)等等。</p> <p class="ql-block"> 慈家滩,隶属于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泽库镇,自明永乐年间先祖迁入因西临海滩而得名。鼎盛时全村1200多户,全村百分之70~80姓慈,其他姓氏有曲,连、温、姜、李、张等。</p> <p class="ql-block"> 这里民风淳朴,读耕文化浓厚,尊崇长幼有序,辈份清晰。</p> <p class="ql-block"> 或许是因为生于斯而长于斯,年龄越大对于我所来自的这片土地就越发的有种归属感。总喜欢穿梭于村落的胡同巷弄,纵横小道,河堤西滩(很久前村西是一片海滩,因苍海桑田,岁月变迁渐成浅水滩涂,村里惯称西滩)据老父讲他小时侯每当海水涨潮村间沟阖低洼处就会涌进鱼虾螃蟹,退潮时道上螃蟹四处横行。</p><p class="ql-block"> 行走村落中,依稀走进历史的尘埃里,摸着那藏青色的墙石,那些个百年老屋无声无息,飘零败落中又仿佛从它紧闭的那扇黑漆门之间没掩着前尘故事。胡同幽长,曲曲蜿蜒,只有当一束光斜照进来才使它有了明暗交错,连同墙头一株毛草被照亮。每每穿过便会浮现那些道听途说的往事,老父曾说过他小时侯便生活在这条长长的胡同里,胡同旧时南北两头每到夜黑关门,外人便无法进出。而胡同东西交错对应两排住着七八户人家全是本家各户。听说是老老太爷曾在外谋事,鼎盛时大连有商号,也就是我爷爷的爷爷那辈曾小富过,挣些钱就修建胡同,胡同两边安置着众兄弟并自立门户逐渐形成了这条本家胡同繁衍子孙,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 后来的本家族人枝繁叶茂,再后来我的父辈那一代因为各自成家才先后搬出胡同,胡同里住着的最后一代也就是我爷爷那一辈都是没出五伏的堂兄弟等族人。</p> <p class="ql-block"> 全村慈姓家谱自始祖一世往今成金字塔状记载了一种血脉传承,逾今已二十余代。二十余代慈氏子孙如今已遍布世界各地,天涯各方,每逢春节,清明便有不远万里寻根祭祖的游子归来。</p><p class="ql-block"> 2017年1O月在全国慈姓微信群中我接待了一名来自沈阳的宗亲说他爷爷来自我们村,解放前从军打仗离开去了东北,再也不曾回来。三十年多前他的伯父还与村里本家有书信往来,两千年宗祠重建时还往老家寄过钱。如今他的家父己不在,伯父重病,老姑年迈。他便利用单位年假踏上了寻根之旅。在微信群里得知和我是宗亲便相互认识,抵达机场时我将其接回,回村之后在族长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他的家谱记载,丝毫不差。</p> <p class="ql-block"> 每年三十这一天家祠香案,供桌,香炉早早摆好准备迎接回来过年的宗亲族人祭祖。三十晚上的慈氏家祠祭拜的人群络绎不绝,祭拜己成为过年最为隆重的仪式。在香案之前无论年长或幼皆双膝叩拜,然后黄酒三杯。进祠祭拜的族人一般都携带烧纸,鞭炮,烧纸放入家祠东侧的香炉添烧,鞭炮在河边燃放。祭拜结束众人自愿捐资,捐者在红榜上留名存案,捐资用于家祠修缮,购置物料等等。</p> <p class="ql-block"> 香案供品由族人自愿承办或轮值,费用由家祠出资,每年的香案供品制作是个亮点,展现着承办人的制作水准,香案供品也就一年比一年做的更宏大精美。</p> <p class="ql-block"> 2017年春节本人叩首跪拜先人留影,跪下的一瞬间无比崇敬与虔诚。</p> <p class="ql-block"> 族人在寻找家谱自己本家的那一脉。</p> <p class="ql-block"> 从小年之后到三十再到正月期间家祠门前持续的锣鼓喧天,早早地持续的进入年味中。</p> <p class="ql-block"> 慈家滩还有着浓郁的戏曲文化传统,目前的京剧社从规模及水准上在村办这个层面上几乎就是一个标杆,不但有众多能演会唱的戏曲爱好者,还拥有完备的京剧乐队配置。一村之力保持如此完备的京剧班底实属少见,所以总有外乡别村的票友跑来过戏瘾。</p> <p class="ql-block"> 西滩广袤,曾经沧海,只是沧海变桑田,岁月无声的见过先人迁徙奔赴的脚步,见过他们劈荆斩荒的艰苦卓绝。</p> <p class="ql-block"> 西滩壮美,一如上天的恩典,一如诗画,隽永而恒远。伴着一个古村落悠长的岁月更叠而永在眼前,与众生相伴,日月共长。</p> <p class="ql-block"> 五百年来,慈氏众亲在此安居乐业,和睦共处,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慈家滩村特有的村魂风貌,人们天性乐观,勇敢而又勤劳,遵循祖训,恪守着读书耕田的文化传承。五百年来,无数族人乡亲用勤劳与智慧守侯着自已的美丽家园,让这块土地充满着勃勃生机,孕育着独特的村风文化,傍海而居,生生不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