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澄江色似碧醍醐,万顷烟波际绿芜。<br></b></h3><div><b> 只少楼台相掩映,天然图画胜西湖。”</b></div><div><br></div><div>这首诗是有明代三大才子之首盛誉的杨慎在抚仙湖畔题下的。</div><div>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明朝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及第,被授翰林院修撰,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是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div><div><br></div><div>也许,你一时想不起杨慎有哪些作品,但是,你一定听过这首<b>【临江仙】:</b></div><div><b>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b></div><div><b>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b></div><div><br></div><div>没错,这是罗贯中《三国演义》开篇词,这首词的作者是杨慎。</div> 很久以来,我们都听过这样的一句比喻: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们都没有见过天堂的样子,将苏、杭比做天堂,足见苏州与杭州的美丽堪称天下美景之首,而苏、杭美景当以西湖为冠。<div>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争相赞美歌颂西湖美景,最脍炙人口的是苏轼的<b>《湖上初雨》:</b></div><div><b>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b></div><div><b>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b></div> 也许有人不熟悉杨慎,苏轼可是天下人尽皆知的大诗人。苏轼将西湖比做美女西施的模样,为何杨慎要说抚仙湖的天然美景胜西湖呢?<div><br></div><h3>苏轼,北宋人,生卒年月是(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杨慎,明朝人,生卒年月是(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h3><h3>苏轼与杨慎隔着一个元代,相差三四百年。且不说从地理上,云南是高原地区,有十万大山成为云南的天然屏障,交通十分不便。从历史上讲,云南在明朝之前,一直处于独立、半独立状态,到了明朝才平定云南,归属朝廷。</h3><div><br></div><h3>明朝之前,常人几乎没有机会到云南。到了明朝,杨慎因正直、敢于犯颜直谏,仕途不顺,被流放滇南三十年。杨慎在云南的三十年,四处讲学,对当地文化的启迪和归属内地居功至伟,以至于后来云南出了很多的历史文化名人。杨慎在云南期间,还留下大量有关歌颂、赞美云南的诗词。</h3><h3><br></h3><h3>苏轼赞美西湖和杨慎赞美抚仙湖,没有谁的眼光高低和品位的差别,实是所处历史年代不同所致,是历史让苏轼错过了抚仙湖。</h3><h3>这样讲也许能解释——为什么杨慎说抚仙湖胜过西湖了,总是有比较才有鉴别;凡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美景亦然。</h3> <h3><font color="#010101" style="">2018年3月7日,云南行的第二天。早上,在东川红土地看过日出后,我们走出红土地斑斓的童话世界。</font></h3><h3><h3><font color="#010101" style="">车子启动,行驶在去往抚仙湖的公路上。</font></h3><font color="#010101" style="">抚仙湖,又称澄江海。位于云南省中部玉溪地区,昆明市东南约60公里,跨澄江县、江川县、华宁县三县间,大部分在澄江县境内。<br></font><font color="#010101" style="">我们所在的东川红土地距离抚仙湖240公里左右。</font></h3> <h3>抚仙湖的总面积为212平方公里,是云南省第三大湖,仅次于滇池和洱海。<br>抚仙湖蓄水量约185亿立方,比滇池的蓄水量大12倍,比洱海的蓄水量大6倍;抚仙湖是我国最大蓄水量湖泊。<br>抚仙湖平均深度87米,最大水深达155米,湖岸长90.6公里,湖面海拔1720米;抚仙湖是我国最大高原深水湖、是除东北长白山火山口湖——天池外、我国已知的第二深淡水湖泊。</h3> <h3>抚仙湖的形成是云贵高原抬升过程中形成的断陷型深水湖泊。约300万年前,因地壳大变动,喜马拉雅山脉的突起,引起了一系列断层贮水及岩石熔蚀,形成了云南高原群山中众多的湖泊,抚仙湖是其中之一。</h3> <h3>抚仙湖是神秘而美丽的。<br></h3><h3>若干年前,我国考古学家在抚仙湖水下发现了一个古遗址。古遗址的发现让人们产生了两个联想,其一是:西汉时期神秘消失的澄江古遗址——俞元县城。那时有一个传说:一场洪水过后,一个县城消失了,有说是被淹没了。<br>还有一种说法是,水下的古遗址是古滇王国的故都。<br>抚仙湖水下遗址,考古专家们已经考察与研究了十几年,至今没有定论。<br>而民间流传的关于抚仙湖水下的传说更是五花八门,或神秘或悬疑,激发人们的好奇心。</h3> <h3><font color="#010101">在历史上,抚仙湖有记载称“大池”,唐宋之际因罗伽部落居澄江,称“罗伽湖”。 </font></h3> <h3>抚仙湖名字的由来,有二种说法。<br></h3><h3>其一,是一个神话,相传玉皇大帝派肖、石二位神仙到人间巡查,来到滇中,只见一池碧水、波光粼粼,两仙人慕湖光清胜,忘记返回天庭,日久天长变为两块并肩搭手的巨石,抚仙湖因此得名。<br>据说在风和日丽的好天气,在湖上驾舟遥望,还能隐约看见在抚仙湖的东南方有两石在湖中并肩搭手倚立,据说就是肖、石二仙。<br><br></h3><h3>其二,是因湖西面的“尖山”平地拔起,状如玉笋,直插云天,又宛如高大的仙人立于湖岸,伸手抚摸莹碧的湖水,故名抚仙湖。这一景观旧时称为:“玉笋晴岚”,是云南当时胜景之一。</h3> <h3>今天,我们有幸见证传说中抚仙湖的美丽与澄澈,感恩这个时代我们所拥有的一切。</h3><h3><br></h3><h3>车子行驶了4个多小时后,即将到达抚仙湖了,我们在一家园子里长满各种蔬菜、屋后桃花盛开的农庄用过丰盛的午餐后,车子在抚仙湖入口附近停下,前面就是抚仙湖。</h3><h3>走向抚仙湖的路两旁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绿树红花,美不胜收。远处,一湾湖水微微泛起涟漪,湖面轻舟荡漾,仿若置身画中。</h3> <h3>抚仙湖的入口处和景区一排游客服务区相连,整体都是木质的,入口处尖尖的屋顶,会让人想起童话故事,内心充盈着期盼。</h3> <h3>从入口走进来,豁然见到的抚仙湖及周围的景色完全颠覆了所有的想象,蓦然了解:为何抚仙湖又称作澄江海了。</h3><h3>如果抚仙湖入口外见到的景色让你感觉秀美、小资,联想到岁月静好;抚仙湖则会让你感到波澜壮阔、浩瀚无垠而浑然忘我。</h3><h3><br></h3><h3>抚仙湖的湖边有着海边才会有的大面积的沙滩,细细的、浅金色,沙滩上零散着一个个遮阳棚,附近是一棵棵椰子树,靠近湖边时脚下的鹅卵石提醒人们已经到了湖边,水波荡漾,泛着粼粼的金光。</h3> <h3>抚仙湖以湖水澄碧清澈、晶莹剔透著称,古时候有“琉璃万顷”的美誉。<br>明末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在他的《徐霞客游记》中,是这样记载抚仙湖的:“滇山惟多土,故多壅流而成海,而流多浑浊,惟抚仙湖最清”。<br>“壅流成海”中的“壅(yong)”是“阻塞”的意思;“海”指湖泊。</h3> <h3>抚仙湖四面环山,茫茫山色若隐若现像一幅展开的水墨画卷。晴日暖阳,湛蓝色的天空镶嵌着形状各异的、洁白无瑕的云朵。湖光与山色相映,风景绮丽。</h3> 清朝李发甲有一首<b>《仙湖远眺》:</b><div><div><b>湖面明如镜,渟泓净绝尘。</b></div><div><b>波光涵日月,水气浴星辰。</b></div><div><b>风定鱼龙寂,春回舟楫频。</b></div><div><b>四围山色好,荡漾数峰新。</b></div></div><div>这首诗用来形容抚仙湖湖光山色,贴切。</div>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让大家浑然忘我的不只是浩瀚无垠的抚仙湖,还有在湖边盘旋的成群的海鸥,更带给我们意外的惊喜。</span></p> <p>这些海鸥是来自西伯利亚的红嘴鸥,是候鸟,每年的11月份都会来抚仙湖过冬的,到了第二年3-4月,它们又离开抚仙湖飞往回西伯利亚等地。如果我们再晚几天过来,也许就会错过这些鸟儿。</p><p>据说,红嘴鸥是一种吉祥的鸟儿,也许真的是这样,不然,为什么我们见到这些鸟儿都会心花怒放,每个人都绽放着笑脸!</p> <p>曾有过在公园里喂天鹅、喂孔雀的经历,喂空中飞翔的鸟儿,还是第一次。</p><p>我们扬着笑脸,将拿着面包的手举过头顶,成群的红嘴鸥在我们头顶盘旋着,看着它们一次次的从头顶掠过,然后,突然把我们手里的面包叼走,大家笑着、追逐着那些鸟儿,红嘴鸥像风中的落叶在空中飞舞,也让我们在那一刻浑然忘我,今夕何夕?</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莫名会喜欢空中的鸟儿,也许是因为鸟儿有一双翅膀,可以自由在天空翱翔。也许人们最初是因为羡慕鸟儿有一双翅膀,才会按照鸟儿的模样发明了飞机,让人们渴望蓝天、渴望自由的心有一丝满足后,才惊觉原来飞机比车子快,也未可知。</span></p> <p>抚仙湖之行遇见红嘴鸥的惊喜,近距离喂食红嘴鸥带给我们的快乐和感动,写在我们的脸上,抚仙湖的这一幕相信大家都很难忘。</p><p><br></p><p>我们旅行的目的,不只是看见,更多的是感受;在旅行途中的某一瞬间,找到另一个自己。</p><p><br></p><p>感谢同行的朋友提供面包喂食那些鸟儿,在这里,面包的价值已不再是它本身原有的价格所能体现,它所承载的快乐将伴随着抚仙湖在记忆中永存。感恩!</p> 告别抚仙湖,我们将前往建水古城,请您与我同行。<div>请您关注下篇《云南印象之建水古城》。(图文/球琳光影)</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