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碑序原文:</h3><h3>杨氏家谱原籍南京应天府大坝柳树湾,1368年適(shi)明洪武开疆,从戎平滇,授参将职,蔭洱海中右所世袭千户指挥膺爵品。始祖随军转战落籍建宁郡昆雄江畔杨官村,后生三子,长子守业,次子移居双树,三子徒迁龙华与王老丙为邻定居,成一宗三支,相继子孙繁衍,发达昌盛,至一九五O年解放,土改分进蒋、倪、周三姓,迄今六百余年间,世系二十四代,计一百二十户,五百一十七人,为慎终追远,缅怀祖德,商定重修五姓祠堂,溯本推原,略以为序。</h3><div>于一九九四年崴次甲戌农历十月二十日后裔立</div><div><br></div> <h3>祠堂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太花乡龙华寺村民委员会会址,该照片摄于2017年12月</h3> <h3>祠堂里墙壁上镶列着整齐的石碑</h3> <h3>本音王、杨、蒋、倪、周五姓门中历代宗亲位</h3> <h3>这块石碑是大清朝祖辈们留传下来的,看得出来已经是伤痕累累!听村里老前辈说是当时四人帮时期有人为损坏,他们也是竭尽全力保护了。</h3> <h3>新石碑于农历一九九四年十月二十日全体村民立。</h3> <h3>新石碑于农历一九九四年十月二十日全体村民立。</h3> <h3>远眺寺头山,最远处是公老尖山和母老尖山。</h3> <h3>作者于2018年2月20日前往挂念多年的南京城,上午首先到了中山陵。</h3> <h3>于2018年2月20日晚去了总统府,可惜关门了。</h3> <h3>于2018年2月20日晚夜访御道街和蓝旗街,听老一辈留传下来,说是始祖杨氏族人祖籍居住地(南京应天府大坝柳树湾),现在依稀看到一些是老城区房子,其它大多数都变成高楼了大厦了。</h3> <h3>柳树湾河道,当时统称“护城河”。</h3> <h3>解放路桥面</h3> <h3>御道街南北指示牌</h3> <h3><font color="#010101">御道街十字路口</font></h3> <h3>御道街北路方向</h3> <h3>蓝旗街口</h3> <h3>南华巷</h3> <h3>蓝旗街6号</h3> <h3>蓝旗街标准地图</h3> <h3>蓝旗街卫星地图</h3> <h3>蓝旗街东西指示牌</h3> <h3>明故宫大门,晚上去的光线灰暗看不清了。</h3> <h3>清朝以后,柳树湾一带曾经改为驻防营,顺治后又分驻满洲八旗(蓝旗街因此得名)。成了军营用地后,柳树湾一带老百姓迁出的更多。这样一来,目前在云南、四川、贵州等西南省区,至少有数十万人是南京过去移民的后代,而其中大多数在南京的祖宅位于柳树湾,可以说,柳树湾是南京移民的大本营。</h3><h3>南京市地名办对柳树湾进行的资料整理也显示,柳树湾本为一个地片,名字已经废止,曾经位于南京城东南隅,明皇城东南边,是如今的蓝旗街、光华东街西口一带。柳树湾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地处大阳沟河弯处,当年种了很多柳树而得名。</h3><div>走遍云南三十八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只要询问云南的汉族人来自哪里,三千万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来自“南京应天府柳树湾高石坎”。</div><div>柳树湾位于南京城东南,当时的明皇城东南边。即今蓝旗街、光华东街一带。当时这一带地处大阳沟河湾处,河畔多植柳树,由此得名。但明朝初年,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大批被迁往边疆。</div><div>当时朱元璋为开发和巩固边疆,决定征大批工匠去边疆垦荒、置业。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明陵说,这些居民大多去了现在的青海、甘肃和云南等地,直到今日,那里还有不少居民仍保留着不少南京人的习俗,每年到了一些重要的纪念日,有的还会面向东方,即南京方向,三跪九叩。</div><div>相关专家考证得知,柳树湾的居民被强迁后,当地就兴建官府,相继有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和工部入驻。</div><div>我们的大多数人中,已经忘记了为什么到清明扫墓时都要在先辈坟头插柳树条以示思念,其实这是祖先留下的规矩;一是为了纪念我们远在柳树湾的祖先;二是教育子孙后代不忘记我们是柳树湾后裔。南京柳树湾,是云南人说不完的话题,是云南人心里的牵挂,是云南人寻根的情结。</div> <h3>如今,柳树湾高石坎(即今石门坎)已经是处于南京城繁华的闹市区了,每年都有不少云南人去南京寻根。而很多云南人从小就对“南京”这两个字很耳熟,见到南京人也自然地有一种亲切感。</h3><div>我想,作为今天的云南人,虽然可以寻根,但我们不应该过多的去依念南京。无论我们来自哪里,无论是谁把我们的先祖带到这里,我们都应该看到:云南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云南正在与发达的南京及中国东部地区一样,随着中国的改革前进方向,一步一步地走向深入。对于先祖居住过的柳树湾和高石坎(石门坎),我们可以为它今天的发展摇喊助威,并亲切地说一声——南京,你好!</div><div> </div><div> 杨太于2018年3月收集整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