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培养女婿的角度去培养学生——听李大圣教授《文化视野中的“立德树人”》讲座有感

秋莫

<h3>  今年是我从事教育事业以来的第四个年头,虽不是老教师,但也算是年轻教师中的“老人”了,这么说并非标榜自己,而是反思自己为何会成为“老人”,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老油条”。教育的激情在慢慢地褪去,自己开始慢慢地忘记最初刚毕业时候的小心翼翼,更忘记最初希望将教育当成一种事业去做的责任心。现在,似乎更多地将教育当成了一种工作,忘记了为什么要培养一个孩子,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而今,李大圣教授的讲座中有一点引发了我的思考。</h3><div> “立德树人”在我们教师生活中并不少听,但我们很少会去思考,因为“德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等等这些词,出现得太多、频率太高,以至于我们已经对它们产生了抗体。但李教授用了一句非常通俗、幽默但不缺道理的话道出了我们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学生才叫立德树人:把一个学生当成你未来的女婿去培养。乍一听,很搞笑,仔细一想,很经典!</div><div> 一、学生行为的全面“监控”</div><div> 素质教育已经提了好多个年头了,但是在各种升学压力的面前,我们口中喊着素质教育,但手中教育的标尺却变成了成绩教育。这一点在高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从中学生心理成熟的角度上来说,高中生已经具备了非常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但是目前的学校大多“不相信”学生。大多学校害怕出乱子,所以要求班主任早、午、晚在教室全面地盯着学生,回到寝室,教官又开始盯着。所有的课余时间都安排得满满当当的,不让学生有任何的闲暇。如此下来,学生本可以自己管理自己、支配自己,但慢慢地也变成了服从管理的木偶人,没有自己的想法。长此以往,学生厌倦,班主任辛苦,教育激情慢慢地被磨平。我们教给学生的只剩下:你听我的,乖乖坐在那里学习,考个好成绩就好了!如果,我们把权利交回给学生,只是时不时地出现去观察他们的管理结果,进而纠正或表扬,效果是不是会更好?</div><div> 《大学》里有一句话:君子慎独。我一直觉得这句话说得非常妙。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不仅在老师的眼皮底下乖巧懂事,而且自己独处时也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话,也许我们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所以,对于学生行为的全面“监控”是不是应该放松,将某些时间还给学生,也将班主任们从中解放出来?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应该是一种自控能力,而非在老师眼皮地下的扮乖。</div><div> 二、学习兴趣的丢失</div><div>相信很多老师都在感叹,催学生做作业真难!很多家长也在感叹,逼孩子做作业真难!做作业成了学生最深恶痛绝的事情,这算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吧。我们一直在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忘记了让学生感受在接受知识过程中的快乐。所以,大部分走完高考的学生都发誓,上大学一定好好玩!包括我自己所带的班,有一个成绩非常好的女生,其舍友跟我说,每天晚上苏某回到宿舍都会说这么一句话:“好累啊!终于又可以睡觉了!我还只是个孩子!为什么每天都那么多作业!”由此,学生不惯成绩好坏,都有点厌学的倾向。我们很多的学校培养了许许多多成功的高考生,却并没有培养出真正爱读书的人。为什么会这样?</div><div> 在讲座中,李教授提到南开中学有这么一条标语:“世界上没有哪条路让南开人望而却步。”或许这条标语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会学得那么痛苦。因为他们不是主动去学,而是被动的。如果我们能让学生打心里去承认到不管多么痛苦、多么困难的事情,都是他们自己在为某一种使命而去完成的,是非常光荣的,或许他们会觉得他们付出的苦与累都还太少了!</div><div> 教育,是让社会进步的事业。每一个学生都应在教育中感受到快乐,都应在教育中找到学习的兴趣,都应在教育中找到一种奉献与实现人生价值的使命感。</div><div> 在往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希望自己都能够铭记:我在培养的是我所中意的女婿,而非一个高分考生。</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