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遥指杏花村

石魂石雕非遗传承基地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作品名称:牧童遥指杏花村 作品材料:青田周村龙蛋石 作 者:潘海宾 取材于杜牧的诗句清明,巧色利用龙蛋石的青色部分刻画出牧童的脸和手,褐色部分雕琢成水牛,底座部分一只青蛙增加了生活气息,让画面更加动感! 青田龙蛋石,俗称“岩卵”,外包“龙皮肉”,中染“女娲血”,内育“龙玉胎”,可谓色中有色、奇中生奇,是千年来公认的吉祥宝石,现在已很稀少了。它的原石,犹如恐龙蛋,大小不一。称它为龙蛋石,从外型上看,一点都不为过。它的外表:颜色为深褐色,石质坚硬,打开这层表皮,里面便呈现出青田石的本质:封门青或封门黄,石质细腻,十分惹人喜爱。青田龙蛋石,是游离于矿脉之外的石头,与掘性寿山石相比,有异曲同工之处,只不过寿山的掘性石,是大自然风化的结果,而龙蛋石是造山运动中在物理和化学的作用下形成的。它的外皮是硬石,表里不一是它的特征。由于它较稀少,所以它也是青田石中的名贵石种. 龙蛋石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青田周村有个青年名叫周郎,每日以砍柴为生。有一天,周郎上山砍柴,路上拾到一颗晶莹透明、闪闪发光的珠子。于是,他坐在路旁耐心等待失主。突然从山下传来“救命”声。他迅速循声而去,只听见蟒蛇谷中有打斗声音。周郎赶到山谷,只见一个小女子挥着宝剑正与一条大蟒蛇搏斗着,他挥舞砍刀冲上去,蟒蛇回首喷出毒雾,将周郎毒昏在地。倒地时,他衣袋中滚出一颗珠子。小女子一见,将珠子含在口中,瞬间,女子化为一条小龙腾空搏击蟒蛇。只有三个回合,蟒蛇便一命呜呼。龙女将周郎救醒并叩头答谢他的救命之恩, 然后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龙女见周郎打从心底喜欢他。当晚,龙女就自作媒人自嫁,与周郎结为夫妻。 有一天龙女带周郎游览桃花岛,无意行踪暴露。这天吃过晚饭,周郎早就睡了,龙女却想起自己的身世不能入睡,忧心如焚。原来龙女是东海龙王第九个女儿。三年前,她父亲东海龙王将她嫁给远在新疆天池的天池龙。龙女早已听说天池龙无恶不作,说什么也不同意。于是逃出龙宫,化作民女来到人间……  这天半夜时分,东海龙王的三太子下凡要将龙女带回龙宫。龙女恳求等产下孩子后再回龙宫。三太子收兵回程。就在此时,一束电光射下,击在龙女身上,原来偷袭她的是天池龙。龙女疼痛难忍,从山顶滚到山脚,沿路产下许多龙卵。周郎找不到妻子,只见遍地龙卵。他悲痛至极,含泪将龙卵埋在地下。千百年之后,人们在周村发现了“龙卵”化石,这就是青田石雕中的珍品——周村龙蛋石。 给作品上蜡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 春秋,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时,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晋文公。即位后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鄙视争功讨赏,他打好行装同母亲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又发现一血书,上写: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死而复活。便赐老柳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来历正是感恩,我们清明节上坟祭祀先祖,就是沿袭这种感恩的精神。然而,中国的清明节对感恩,好像专注了那些死去的先人,却没有对活着的,对自己有恩的人,似乎将更多、更重要的感恩淡化了。一个充满感恩的社会,明了自己艰难的民族,明白恩惠的个人才能珍惜现实,珍视历史,敬重别人,敬畏公德。感恩节,在中国就是清明节,我们在感恩逝去的历史和人的同时,更应该感恩那些有益于我们生存和发展的人。真希望清明节对于中国人,不仅仅是祭祀,更重要的是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