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涂老城的巷子

羚羊

<p class="ql-block">一条巷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涂,距今有2200多年的置县史,姑孰城始建于三国孙吴黄武年间,自隋朝更置当涂县,定为县治以来,至今未变。曾为宋代太平州、元代太平路、明清两代太平府治所在地,还是清朝长江水师提督署和安徽学政署衙驻地。等级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其规模远大于山西平遥古城和湘西凤凰古城。</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的80年代,当涂城还基本保留着古城的格局。有四条大街,即东街、西街、南寺街、提署街,构成“井”字型布局,小巷子如同毛细血管与大街血脉相联。老城有“九街十八巷”之称,但到底有多少条巷子,恐怕没有人能说得清。 </p> <h3>二条巷</h3><h3><br></h3><h3> 老城“井”字型布局中的“囗”中,也就是四条大街围成地方,是民宅最集中之处,巷子也相对较多。著名的有,东街西边由北向南并行排列的一条巷、二条巷、三条巷、四条巷和五条巷,还有竹巷、南寺巷(后扩建为南寺街)。1980年代巷子大多已改造成水泥路面,极少的巷子里断断续续地还保留有青石和青砖路面,天长日久青石条被踩磨得溜光。</h3> <h3>二条巷内大宅院</h3><h3><br></h3><h3> 从一条巷到竹巷,每条巷子之间还有南北方向的小横巷子,串联起每条巷子。巷子里老建筑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多为徽派风格,白墙黑瓦,木窗阁楼、马头墙。</h3><h3> 一条巷里,有大悲庵,后来迁到了凌云山脚下。二条巷里有一大宅院,典型的徽派风格。有前后二进,中为天井,前有门楼,印象中门前有石鼓、拴马石。过去应是一大户人家私宅。</h3><h3> 二条巷口与三条巷口之间,坐落着姑溪剧场,以放电影为主,也有话剧、杂技和魔术之类演出,电影票一毛钱一张。记得有一次看杂技和魔术表演,魔术师站在台上说:“魔术的魔,就是上面一个麻字,下面一个鬼字,从字面理解魔术就是麻痹人的鬼术。”形象的解释至今印在我脑海里。如今在电视上一看到魔术表演,就会想起这句话,回想起当年看演出时的场景。剧场有1000多个座位,放电影时几乎场场客满,遇到新片或好看的电影,电影票是一票难求,经常有人在剧场门口等退票。</h3><h3> 竹巷两边原为民宅集中之处,70年代县林业局在巷内办公,后来还设有银行储蓄所,87年南侧改造成服装市场,每天人群熙熙攘攘。从竹巷往南寺巷有一条土路巷子,叫菜市巷子,因为最早巷子里有菜市场,有卖肉摊子。最早时买肉要凭肉票,所以每家都要去菜市巷子。</h3><h3> 一条巷至竹巷都通西市河,市河上有桥横跨,著名的有二板桥。1976年市河被改为地下水道,建成水泥路面,改造成了菜市场。</h3><h3> 过南寺巷(街)有铁丝巷、米井巷。铁丝巷在东风照相馆与土杂公司门市部之间,正对面为东风饭店。米井巷口左边有一水火炉子店,右边是县商业局办公大院,向西通南城头,拐弯向北通南寺街。巷内有县自来水厂,还有许多矮小的民宅。</h3> <h3>观音巷</h3><h3><br></h3><h3> 东街东边自北向南有肖家巷、观音巷、花园巷、孝廉巷、江东巷……。在观音巷口与花园巷口之间是公安局机关大院。花园巷口有花园饭店,往里走有城关医院,还有公安局看守所。与孝廉巷相交后往东通马军寨。江东巷子左为邮电局,右为东方红旅社(后改名为江东旅社),往里走通孝廉巷,后来二巷交叉口开了一家个体照相馆,招牌为曙光照相馆。观音巷通马军寨,内有酱品厂。观音巷为全城唯一一条还保留至今的巷子,如今巷内还存有传统建筑和院落。<br></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一、二条巷之间的五一旅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东街竹巷囗往南约50米,有一条无名小巷,往里走向西南拐通菜市巷子。小巷不长,是青砖铺设的路面,两边斑驳的老墙上残留着湿滑的青苔,马头墙上的野草随风揺曳。巷子的那头是一座深宅大院,围墙有一人多高,对东有高大的门楼子,两扇大木门,左边那扇门上开一扇小门,夜晚大门关闭时,人们开小门进出。大门正对小巷,直指东街。巷子口对着新华书店,右边是水火炉子,左边是铁匠铺子。街边有一小木板亭子,里面装有水龙头卖自来水,那时大多数人家要到自来水厂买水票,凭票到就近的水站挑水。小巷子里住着三户人家,南面二户,北面人家庭院很深,在东街巷口开水火炉子卖开水。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大院门牌为东大街108号,内有一幢座北朝南三进两天井式的徽派风格大宅子。头一进,进门是门厅,左右两边是正室,门厅上方是阁楼,右侧有楼梯。门厅有门向后通天井,天井左右是厢房,后设一道封火墙,开门至第二进。第二进,中间是中厅,左右各有一正室,上是阁楼,右侧有楼梯。中厅向北敝开式对后天井,后天井为长方形,左右为走廊,有四根粗大的廊柱两两相对,西边走廊开有一道门对外大院,过后天进至第三进。第三进,左右各有一间主室,中间是后厅堂,两主室门相向朝厅堂前廊屋。主室南面有六扇木框大玻璃窗户对走廊。主室上均为阁楼。主室内地面铺设整木地板,为防潮,地板下足有50厘米深的地板洞,以利通风。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这是一座典型的徽派风格建筑,粉墙黛瓦马头墙,粗大的廊柱下有磉石支垫。雨水汇集于天井排出。进大院门右边还有一柴房,宅后还建有宽大的平房,旁有小天井,里有一口水井,井栏被磨得光滑,天井四周墙壁上满是青苔。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据了解,此建筑大约建于1947年,是一大户人家的私宅,1950年代后期改作干部宿舍。早期大院里有一块空场地,周边有枫杨、法梧和泡桐树,夏天遮阳蔽日,树上蝉鸣鸟啼。后期大宅子被搭盖改造的面目全非,大院1999年在旧城改造中被拆了。</span> </p> <h3>王公巷</h3><h3> </h3><h3> 西街、南寺街等还分布有王公巷、蔡家巷、一人巷、柴巷、当铺巷等,姑溪河南还有瓦巷,还有许多无名或叫不出名字的小巷子。 </h3><div> 当涂老城最著名的巷子当属南寺巷,后称南寺街,即今南寺中路。旧志有记载南寺巷为东街西边第八巷。上个世纪70、80年代,南寺巷很繁华,每天从早到晚人来人往,十里八乡的人来县城都要到南寺巷走一走、逛一逛。那时,南寺巷不长也不宽,东面与东大街连接、西头连着西大街,呈“工”字型,东西两头分别形成“丁”字型巷口。东街巷口的东面坐落着东方红旅社,南边由东往西有马益顺回民饭店、水果商店、理发店、人民银行、鞋帽厂大楼、修自行车店、白铁匠铺子等;有米井巷通往南城头,过米井巷囗有消防队(80年代拆了建了太白宾馆)、和平剧场(后来拆了建了县法院办公楼,法院搬走后,新成立的土地管理局在此办公),往西有百货公司商场部,旁边有一条不知名的小巷子,北低南高。进小巷子在商场部后面是百货公司职工食堂,我在食堂里买过饭菜。小巷往里走,可到南城头,与“一人巷”连通,可达下门口。巷子里有一个驼背老人,自做钓渔钩和钓线卖,相信爱好钓渔的人都去那里买过钓渔钩和线。再往西有药材公司门市部、清真饭店,过市河拐弯向南便是下门口。</div><div> 南寺巷街北面由东往西有南北货商店、钟表店、刻字社、水火炉子、供电所等;有菜市巷子通竹巷,过菜市巷口有“老人委会”大院。往西有裁缝店和一些小商铺,后来拆了建了财政局大楼,再往西是团结街小学、百货大楼,旁边有西市河,即如今被填平改造成的翠竹农贸市场。西街巷口正对着南寺巷的是土产公司门市部,后有粮食局大门朝东正对南寺巷。南寺巷西街口往南一带叫下门口,很繁华。 </div><div> 老城巷子历史悠久,名字都有其渊源,都有自己的故事。民国《当涂县志》记载:“一条巷,原名升平坊,为第二巷,明太祖初度江驻驿于此。”由此可见,元朝就有一条巷了。铁丝巷、一人巷,让你能想象出它的逼窄程度;米巷、柴巷、瓦巷那是古时专门贩卖交易柴草、米粮、砖瓦的街坊;南寺巷、观音巷因有南禅寺和观音庵而得名,还有以大户人家姓氏命名的,如肖家巷、蔡家巷、王公巷;当铺巷顾名思意就是当铺集中的街坊。 </div><div> 老城纵横交错的巷子相互连通,从南城头走街穿巷能到达北门内街,由西城河边穿蔡家巷过市河桥沿竹巷、花园巷可直达东城河岸。每天早晨,是小巷最忙碌的时光。小巷人家,家家户户生火起炉,烟雾在小巷里弥漫升腾,在炊烟袅袅中,人们开始了新的一天的生活。 </div><div> 巷子是城市历史的记忆,是一座城市历史的见证。在现代城市建设中被保留或整修过的巷子,如南京的乌衣巷、成都的宽窄巷子、武汉的户部巷、桐城的六尺巷,无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和有巨大的经济价值。随着旧城改造当涂老城的巷子已经在人们的视线中消逝,对于一座在中国城建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古城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损失。</div><div><br></div><div>(图片源自网络,向摄影师致敬!) </div><div><br></div><div> 2018/04/05于当涂定稿</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