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题记</b></h1> <h3> 两年的乡村时光,记忆铭刻进一盘长长的胶片,每帧画面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熟悉的气息。我曾试着把这些故事整理得相对完整一点,却每每被那些温暖而熟悉的气息所左右。最后,只能选取一些片断串成一个链条,留给自己在以后的岁月里慢慢回味……</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若问赤心都付谁</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只把他乡作故乡</b></h1> <h3> 这里曾是明末“两代帝师 五世进士”故里,涌现了以公鼐为代表的公氏旺族。新中国成立后,这里的人们为了新中国的水利建设,从平原到山岭几经搬迁,建成山东省第二大水库岸堤水库,即现在的云蒙湖。新官庄就座落在湖西北侧。</h3> <h3> 2015年落成的公鼐文化广场,成为蒙阴县乃至全国公氏族人祭拜的场所。这也是新官庄向外界推出的一张文化名片。</h3> <h3> 2016年3月1日,作为临沂市选派第一书记工作组成员,我来到蒙阴县云蒙湖生态区管委新官庄村,开始了为期两年的第一书记工作历程。新官庄由公家万、熊家万和高庄三个自然村组成。现有村民1600人,党员61名,人均耕地不到半亩,多为半坡山地。由于缺少村级生产经营项目,集体几乎没有收入。</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五湖四海听号令</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万众一心助脱贫</b></h1> <h3>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入职前的第一书记系统动员培训和现场观摩,让我对未来两年的扶贫工作充满信心。“把身心低到尘埃里,以萤火之光引日月的芒,照亮这遥远的村庄。把驻村当作第二故乡,视村民为亲人,留下一支带不走的第一书记队伍”。这是我的初心,也是两年来一直秉承的座右铭。</h3> <h3> “抓党建,促脱贫”是第三批第一书记的主要任务。派驻蒙阴县大组临时党支部定期召开的第一书记工作调度推进会,把两年的工作任务从时间上分成若干个区间,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评价的工作机制,让蒙阴大组二十三人的团队两年时间里取得了优异的成绩。</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一入乡村近山水</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自此城里是旧邻</b></h1> <h3> 村委办公室背倚黄山崮俯瞰云蒙湖,官刘环湖路从门前经过,新建成的院子整洁宽敞。</h3> <h3> 带着简单的行囊,在村委办公室安顿下来,食宿都在这里,为期两年的乡村生活由此开始。两年,四万多公里的行程,车子忠实记录下城乡往返的印记。</h3> <h3> 2016年8月份,根据县里有关要求,我们把宿舍从村委办公室搬到高庄的一个村居小院,开始了安居乐业的新生活。</h3> <h3>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闲暇之余,把院子中间的空地平整出来,熊家万的老党员六叔送来了各种应季菜种,高庄的老刘书记手把手地教我播种浇水管理。在忙碌中体会田园的生活味道。</h3> <h3> 收获的喜悦,不再仅仅是满足于口味之福,重要的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成就感,更能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艰辛。</h3> <h3> 苦中也有乐。忙完白天的工作,偶尔放松下来时也会做两个家常菜犒劳下自己。(自创的马氏“牛杂汤”吸引了邻村的“第一书记”们忙里偷闲打个牙祭。😂)</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走村入户摸实底</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访寒问苦寻真情</b></h1> <h3> 驻村伊始,为尽快掌握驻村情况,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我们通过召开党员会、支部会、座谈会、入户走访等形式,综合了解村情民意,摸清驻村家底实际。</h3> <h3> 田间地头是问计于民的好场所。一壶大叶茶,三五个乡亲,边听边记也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h3> <h3> 向老党员请教,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他们是驻村的历史,是半个世纪以来驻村发展变化的见证,也是最需要帮扶关心的群体之一。</h3> <h3> 入户走访,握手告别。心交心,交出一片天地,手握手,传递真情实意。走访建国前老党员石贞起老人。</h3> <h3> 把在家的党员组织起来,以誓言的形式向贫困宣战。各负其责,齐抓共管,让群众看到希望,增强对党组织的信任。</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扶贫哪得资金有</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全力争取项目来</b></h1> <h3> 针对驻村妇女劳动力富余,却因需要照顾老人孩子而无法外出打工的实际,我们和村两委经过考察论证,决定投资13万元建设来料加工车间,帮助承包者引进代加工业务,注册成立“蒙阴县云蒙湖同心源工艺品公司”,驻村近20名妇女成为“家门口的工人”。村集体年增加租金收入1万元。</h3> <h3><font color="#010101"> 第一书记和老百姓同心协力,是克服一切困难夺取扶贫攻坚胜利的动力源泉。新成立的公司取名“同心源”,意义就在于此。</font></h3> <h1><div style="text-align: left;"><b>同心源:</b></div><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走千家访万户与民同心</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筹资金建项目精准扶贫</b></div></b></h1> <h3> 投资17万元建成库容2000只兔子的标准化兔舍,带动产业扶贫向集约化规模化迈进。每年村集体增加租金收入1.5万元。</h3> <h3> 省市派蒙阴县第一书记大组长田书记、张震常委等检查指导兔舍建设项目。</h3> <h3> 背靠黄山崮的云蒙湖渔业文化产业园,是2015年省渔业厅批准的产业项目,也是市县乡三级2016年以来重点推进的扶贫项目。园区建成后,可以解决本村60多人的就业问题。</h3> <h3> 不论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把资金投放到重点项目上,能给老百姓带来真正的实惠,就是我们扶贫工作的方向和目标。云蒙湖管委领导和第一书记现场办公,为渔业园项目量身打造“渔业+农业”的新型园区模式。我们多方筹集资金集中投放园区,助推园区规模化精品化发展。</h3> <h3> 1480平的塑钢玻璃温室,是第一书记协调资金投资建成的重点扶贫项目,仅此一项可年实现集体收入5.28万元。</h3> <h3> 夕阳下的渔业产业园在一池碧水映衬下显得宁静而祥和。相信两年后的这里必将更加欣欣向荣生机无限。</h3> <h3> 协调市县两级水利及移民部门,为驻村争取的温室蔬菜大棚项目已建成。</h3> <p> 投资15.6万元在村委办公室建成21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年实现村集体收入1.5万元。</p> <h3> 为解决驻村村民生活及生产用水难问题,由派出单位中国银行出资10万元对熊家万自来水工程进行施工改造。</h3>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人间自有真情在</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留取丹心映云蒙</b></div></b></h1> <h3> 远山脚下有炊烟袅袅升起。每个周末往返于城市与山村之间,有时候自己常常会恍惚,一刹那曾有“不知何处是他乡”的感觉。驻村两年来,在无数次角色、时空、言行的反复切换中,我好像渐渐理解并懂得了许多东西。</h3> <h3> 生活了近两年时间的小院。两棵石榴树,三株钻天杨,一池红莲挺立窗前,两只小狗,还有一块不足四十平方的小菜园。曾经在灯下记过工作日志,曾经与村两委的同志争论到深夜,也曾接待过忧村虑民的老党员。这里,记录了我的喜怒哀乐,也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h3>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何当民富脱贫日</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再话两年风雨情</b></div></b></h1> <h3> 积极争取省市移民工程落户驻村。公家万库区移民“美丽乡村”建设初见成效,村容村貌发生了大变化,外出打工的村民节日返乡时连呼“变得都快认不出来了”。</h3> <h3>户户通,通到家门口。</h3> <h3> 往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山村,现如今变成了“户户可通车,路路到家门”。扶贫政策的落实,让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实惠。</h3> <h3> 依托派出单位领导协调,积极争取市文广新局支持,在宽敞的乡村文化广场上新增十二套健身器材,方便了乡亲们开展文体娱乐活动。</h3>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倾力帮扶知是谁</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最亲才是娘家人</b></div></b></h1> <h3> 两年的扶贫时光里,我们每一笔资金的协调成功,每一个项目取得的新进展,每一次严寒酷暑时的慰问走访,无不凝聚了派出单位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和支持。他们倾其所能,只是为了不让我们在扶贫一线有一丝的为难。</h3> <h3> 在得知公家万村的大学生身患重病入院治疗的消息后,市行周曙光行长当即作出安排,“既要扶贫,更要救急”,个人捐助一万元现金。</h3><h3> 扶贫济危,大爱无言。“感谢周行长,感谢中国银行。我一定把这份爱心及时转交给患者家人”,村主任接过装着一万元善款的信封时激动地热泪盈眶。</h3> <h3> 走村入户,把派出单位的关心和牵挂送到贫困户手中。无论酷暑还是严寒,从未停止过走访慰问的脚步。</h3> <h3> 市行团委携手大众网开展的“情系学子 寄望未来”助学活动,让山村的孩子们得到了从未有过的惊喜。那个崭新的书包,那个温暖的饭盒,那件漂亮的雨衣……所有的礼物和关心,必将照亮孩子们未来的求学之路。</h3> <h3> 两年的记忆中,那些没能形成影像的,或者不能用有形的介质留存的,甚至无法用语言和文字描述的场景,早已铭记在心。还有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情,也许会随着时光慢慢老去,却永远不会褪色。</h3> <h3>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留下无数足迹,人生也有好多个两年,但我对这两年的山村时光尤为眷恋。我愿两年来我足迹踏遍的这片山水:亲人们安居乐业、山更青水更美!</h3><h3>再见了,美丽的新官庄。</h3> <h3>摄影:老男孩</h3><div>文字:老男孩</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