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 在1964年至1980年,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6年中,国家在属于三线地区的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投入了贰仟亿元巨资;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称为“三线厂”。 所谓“三线”,是按战略地位把全国划分为前线、中间地带和三类地区,分别简称一线、二线和三线。三线地区位于我国腹地,离海岸线最近700公里以上,距西面国土边界上千公里,加之四面分别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太行山、大别山、贺兰山、吕梁山等连绵起伏的山脉作天然屏障。在准备打仗的特定形势下,成为较理想的战略后方。》陕西地处大西北交通门户,境内山川连绵,有陕北高原和陕南山地,这种地形特点符合当时三线建设的原则“分散、靠山、隐蔽”。由此,陕西成为当时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而秦岭这个天然屏障更是首当其冲成为选择。</font></h3> <h3> 风雷仪表厂就是众多三线厂的其中一个。风雷仪表厂是1965年从上海迁来组建的,是全国钟表企业的中心,担负着全国民用钟表行业精密检测仪器的生产。从七十年代起风雷仪表厂贯彻“以民养军”精神,开发研制了第一个全国统一机芯手表--“熊猫”牌手表,此后全国手表生产都以统一机芯作为国标,解决了手表生产、修理换零部件难的问题,一时间宁静的终南山脚石砭峪口人声鼎沸、车水马龙的红火起来了,那时的风雷仪表厂到了如日中天的巅峰时期,当时有句顺口溜:“陕西有三宝,金丝猴烟、西凤酒还有熊猫牌手表。”实际上不为人知的是风雷厂还承担战斗机坦克舰艇的计时钟生产,保密代号“618”厂,九十年代初,市场经济的大潮袭来,三线军工企业无一例外转型,或改制重组,或破产,风雷厂也不幸破产。如今,我们来到了这里。</h3> <h3> 沿长安大道一直向南30公里,秦岭脚下的石砭峪口,位于东水寨村中的风雷仪表厂悄然无息,只有东水寨村民往来于此,一些较好的房屋被利用成了村民的仓库。红砖围墙,青砖结构的三四层楼,蓝色的窗框,生锈的栅栏,随处依稀可见的语录是每一个败落的三线厂的标志,风雷厂也不例外,只是这里和东水寨村地界融合,村民们利用楼房前屋后种了些农作物,倒在破落中显示出了生机!<br></h3> <h3> 由于风雷厂属于轻工业,厂房不大,家属楼分了好几种类型:普通职工楼,单身宿舍楼,干部楼,专家楼(遇到的热心村民介绍的),厂房和住宿楼地基都很牢固,用山石筑成约1米高左右的基础,想来是为了防备山中多变的气候和地质条件。如今人去楼空,楼中的房屋墙壁上残存的挂历,公用洗手间墙壁上的值日表,院中残存的水龙头,曲曲折折的管道,无一不在显示着当年的繁华…<br></h3><div><br></div> <h3> 对于当年的热血建设者们来说,当年不远万里,携妻带子,一腔热血建设工厂,“献了青春献子孙”是真实的写照,如今,他乡成了故乡,故乡却回不去了,让人感概万千!三线是国家不能忘掉的一段历史,又是多数人不知其详的一段历史,三线岁月更是数千万人的一生情结所在!---正如德国艺术家安塞姆-基佛所说:“我不是怀旧,我是要记得”<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