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名作荟萃的中国美术馆精品展览

亦东

<h3>  昨天,再次走进中国美术馆,先后参观了“民族与时代——徐悲鸿主题创作大展”、“花开盛世——中国美术馆藏花鸟画精品展”、“还携笔墨向高丘——欧豪年八十回顾展”、“雪域丹青·匠心筑梦——青海唐卡绘画艺术精品展”。</h3> <h3>  “民族与时代——徐悲鸿主题创作大展”,展示并梳理了徐悲鸿具有时代标志性和历史价值性的系列作品118件,分为三大篇章:第一篇章为“民族精神”,展出徐悲鸿《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徯我后》《巴人汲水》《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会师东京》等具有代表性的巨制;第二篇章为“图稿叙事”,展出徐悲鸿为创作《愚公移山》等作品所绘的画稿与素描,其中多件图稿为首次展出;第三篇章为“家国忧思”,展出徐悲鸿具有民族象征意义的“马”“狮”“鹰”等作品以及为系列主题创作而绘制的图稿。</h3> <h3><font color="#010101">田横五百士 349*197cm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田横五百士”取材于《史记》。秦末大乱,田横是齐王田氏族人,成为抗秦队伍中的一支。后刘邦剪灭群雄,统一天下,田横及仅存的五百余人入海岛。汉高祖听说田横很得人心,恐日后为患,故派人招降:“田横来,大者为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为保住岛上五百人之性命,田横带两名随从赴洛阳见刘邦。在离洛阳城三十里的地方他拔剑自刎,以表示不受屈辱。汉高祖以王礼葬他。岛上的壮士们闻田横已死,都拔剑自刎随他而去。司马迁感慨地写道:“田横之高节,宾客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 从1928年至1930年,徐悲鸿花费三年时间完成这幅宏伟雄壮之作。作品表现的是田横与五百壮士离别时的场景,悲壮气概撼人心魄。画中身披红袍的田横拱手抱拳,向送别人群致意。他昂首挺胸,表情严肃,眼望苍天,气宇轩昂。人群右下角有一老妪和少妇拥着幼小的女孩,仰视田横,眼神满含哀婉凄凉;有人按捺不住,举手欲言;左边满脸络腮胡子的勇士义愤填膺,全身气力都凝聚到握剑的双手之上,手臂青筋暴起,好似要把剑折断;两侍者勒马以待,马儿昂首抬蹄。画中的男女老幼构成了悲愤难当的画面节奏,寓动于静,汇成一种英雄主义气概。背影以明朗的天空和大朵白云,给人以澄澈肃穆的感觉。展现出“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的艺术格调,歌颂着“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崇高精神。</font></h3> <h3>徯我后 318*230cm</h3><h3> “徯我后”取材于《书经》。夏桀暴虐,商汤带兵去讨伐,老百姓盼望得到解救,纷纷说:“徯我后,后来其苏”。意思是说:等待我们贤明的领导人,他来了,我们就得救了。</h3><div> 画面上老百姓衣不遮体,大地干裂,瘦弱的耕牛在啃食着树根,人们翘首远望,眼睛里饱含着期待的目光,好像大旱的灾年,渴望天边起云下雨一样。1930至1933年间,正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的时候,徐悲鸿因痛感国土沦陷而心忧如焚,用三年时间创作这幅作品,其用意就是要借此为当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发出渴望求得解放的呼声。<br></div> <h3>愚公移山 462*213cm</h3><h3>  “愚公移山”是中华民族的一则古老故事,描述了我们的先民坚韧不拔地与自然抗争,直至感动上天的历程。这幅巨作是徐悲鸿在印度期间完成,当时国内正处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画家本人看到中华儿女夜以继日用血肉筑成的中国与外界的唯一运输线——滇缅公路而深受鼓舞与感动,想借“愚公移山”的精神激励国人艰苦奋斗、团结一心,最终取得胜利。此画突破了那个时代中国的传统理念,首次以人体为主要描写对象,充分展示了劳动中的裸体人物大角度的屈伸、肌肉运动之美。这幅史诗般油画的每一笔都既自然流畅又不失严谨,每根线条都被赋予了生命力,歌颂人的伟大力量。画面气势磅礴、力度空前,是中国近代人物画的一座里程碑!</h3> <h3>群奔马 181*95cm</h3><h3> 六马组合,呈现于画面之上,构图的安排、墨色浓淡的把握都体现了画家扎实的绘画功底和极具天赋的想象能力。画家以线条和墨块简练地挥写出运动中的马群,以画面中部第三匹马为核心,传达着无坚不摧的力量。马与马之间的关系疏密有致,上下空间饱满, 显出一往无前的磅礴之势。画家将西方绘画的透视融入其中,运用颜色的轻重区分主次前后。六匹马形态各异,体态优美。画家运用重墨、重色和高光处留白的部分产生对比,使最前面的一匹马最为突出。右边第二匹马与左边第一匹马墨色稍淡,拉开了和最前面马的距离,中间两马一灰一棕,使用轻重不同的墨线,形象地表达了马的动态。最远处的马,我们只能看到寥寥几笔绘出的马头,虽然极其概括,观者却能感觉到四肢躯干的位置和体会到它们聚集在一起所形成的强大冲击力。画家运用了大角度透视造成的力度,夸张了马腿长度,尽现了骏马风驰电掣之势。作品奔放而沉雄,体现出徐悲鸿创作的浪漫主义情怀。</h3> <h3>会师东京 217*113cm</h3><h3> “会师东京”是一幅取自谐音之意的寓意画。怒吼的群狮代表了中国和反法西斯同盟,它们个个英姿勃发,双目怒视前方。绷紧的肌肉、粗糙的鬃毛和身体厚重的质量感,使画面洋溢着刚劲雄强之气。众多的狮子会师于日本富士山山巅,预言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反法西斯各国的胜利必将到来。画面以灰暗色调、战云密布、风起云涌的氛围映和着群狮的威猛,说明正义的力量必将胜利。一轮红日即将从地平线上升起,喻示着民族斗争胜利的曙光已经到来。此画极富艺术想象力,也极具时事上的预见力,正如画家在题词中所说:“虽未免言之过早,且喜其终将实现也。”</h3> <h3>泰戈尔像 51*50cm</h3> <h3>灵鹫 121*92cm</h3> <h3>侧目 111*109cm</h3> <h3>喜马拉雅山之林 95*59cm</h3> <h3>巴人汲水画稿 36*25cm</h3> <h3>无题 130*75cm</h3> <h3>奔马 130*76cm</h3> <h3>鹰杨 155*82cm</h3> <h3>国殇 107*62cm</h3><h3> 徐悲鸿以屈原九歌中的《国殇》为题,讴歌为国奋勇杀敌的战士,图中士兵正在追击敌人,挺矛刺向敌人与扬臂猛击敌人的士兵呈两条运动线,强化了画面的视觉张力,画家巧妙地将众多人物设计成纵深透视般的几层,利用相互之间的遮掩,既烘托出如火如荼的激战场面,又突出主要人物,有以一当十的效果。飞蝗一样的箭矢,射向各个方向,战场的凶险是如此之真切,使人倍感战争的残酷与激烈。</h3> <h3>  “花开盛世——中国美术馆藏花鸟画精品展”汇集了中国美术馆藏花鸟画精品一百余件,将中国宋元以来的花鸟画发展脉络通过具体作品集中展现与梳理。展览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展出宋、元、明、清的花鸟画作品,以陈容、边景昭、夏昶、沈周、吕纪、陈淳、徐渭、周之冕、蓝瑛、朱耷、恽南田、高其佩、华喦、高凤翰、李鱓、金农、黄慎、郎世宁、郑燮、李方膺、边寿民等书画家的花鸟画精品为代表,体现了绘物之精、状物之妙、体物之情、写物之神,展现了中国人观察自然的特色视角与抒情写意的独特方式;第二部分展出近现代花鸟画作品,任颐、吴昌硕、齐白石、陈师曾、于非闇、徐悲鸿、陈之佛、刘海粟、潘天寿、林风眠等艺术家或立足传统,或以西润中,或中西结合,或依中而变,致广大,尽精微,将花鸟画的构图、色彩、笔墨、内涵不断拓展变革,也使花鸟画的抒情性、表现性、象征性、文化性得到新的发展;第三部分展出当代花鸟画作品。通过展出的当代作品可发现,正是在传统基础上,当代画家们向民间艺术学习,向史前艺术取经,向西方现当代艺术巡礼,推动不同画种、画材、画法、画境的交叉结合,使当代花鸟画百花齐放、争奇斗艳。</h3> <h3>(宋)陈容,云龙图</h3><h3>绢本水墨,112.5cm×48.5cm</h3> <h3>(明)吕纪《牡丹白鹇图》</h3><h3>184cm×99.8cm,中国画<br></h3> <h3>(清)郎世宁 《九鹤图》</h3> <h3>(清)郑板桥作品</h3> <h3>徐悲鸿《芭蕉黑猫》,1937年,108cm×54.9cm,中国画</h3> <h3>潘天寿《松鹰》,1948年,</h3><h3>148.8cm×47cm</h3> <h3>齐白石《菊花雄鸡》,1927年,99.5cm×46.4cm,中国画</h3> <h3>  “还携笔墨向高丘——欧豪年八十回顾展”,是2018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之一。 欧豪年17岁师从岭南画派画家赵少昂,毕业于岭南艺院,是岭南画派再传弟子,他的艺术创作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绘画遍涉山水、人物、花鸟、畜兽、书法诗词等多门类。本次展出的作品共130件,题材包括山水、花鸟、走兽、人物、书法等。 </h3> <h3>  “雪域丹青·匠心筑梦——青海唐卡绘画艺术精品展”,以展示热贡唐卡为重点,作品来自青海西宁市、玉树、果洛、海南、海北藏族自治州,会聚了老、中、青三代31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手绘精品48幅,类别有彩绘唐卡、红唐卡、黑唐卡、金唐卡等多种,既有传统题材又有现代生活的创新内容,代表了青海唐卡绘画艺术的新水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