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岛二中六七届初二3班毕业50周年纪念册》的说明

杜宏奇

<h3>特别说明:本画册是集体劳动的成果。</h3><h3>一、关于格调。<br></h3><div>封面封底和整个画册背景采用了棕褐色为基本色调,体现一种年轮感、沧桑感,同时棕褐色也比较适合衬托各类照片,不论是黑白照片还是彩色照片,都比较和谐。</div><div>二、关于纸张。</div><div>封面封底使用的是300克铜版纸,打出清样后,发现如果只涂一面胶的话,封面封底会在温湿度变化时卷翘,于是在背面又加了一层胶。</div><div>内页使用的是157克铜版纸,本来是亚光的,后来为了加强效果,又加了高光亮油。现在看来,无论是手感和观感,效果都比较好。</div> <h3>«前言»</h3><h3>时光荏苒,岁月如歌,转眼离开我们的母校已经五十年了。</h3><div>五十三年前,我们来自全市二十多所小学的好学生,幸运地考上了令人羡慕的省重点中学——青岛二中,幸运地走进了同一个班级。</div><div>在班主任老师王万凤、邢秀芬的谆谆教导下,同学们共同学习、劳动,锻炼成长,结下了深厚的同窗友谊。</div><div>一九六六年,“文革”起兴,粉碎了多少同学的“大学梦”。同学们不得已在“初二3”班时期中断了学业,延续到一九六七年,以 “初三3”班的名称“应届毕业”。在此前后同学们各走他方。</div><div>同学们这一走,走向工厂、农村、部队······走得很远、很远。</div><div>但是,同学们走得再远也没有走出母校的怀抱,没有走出恩师的目光,没有走出“初二3”班这个集体。</div><div>“初二3”班时期,班风正派,师生互爱,学业竞进,是同学们中学时代最为美好的记忆之一,是对同学们人格人品正面发展影响最为重大的时期之一。</div><div>在以后的日子里,只上过不到两年初中的“初二3”班同学没有气馁,他们不负母校和恩师的期望,刻苦学习、不懈追求,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各自的贡献。</div><div>让我们自慰的是,几十年来,“初二3”班的同学们在不同的岗位、以不同的社会角色与时共进,为母校、恩师和班级争光添彩,而没有一个令其失望。其中,有世界500强企业的高管、有全国著名大学的学院院长、有最高军事研究机构里的军战史专家、有政府独当一面的部局负责人、有市工商联的领导、有大型国企高管、有医学专家、有知名注册会计师、有为社会做出很大贡献的企业负责人和科技人才、有在各自行业里的中坚力量······</div><div>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新时期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许振超同学。他的事迹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旗帜:“学习改变命运,岗位成就事业”,“争就要争世界第一”——“振超精神”和“振超效率”所诉说的故事,正是“初二3班”所有同学拼搏历程的真实写照。</div><div>在经历了岁月的磨砺之后,“初二3”班时期所建立起来的纯真的师生情谊和自尊自强的奋斗精神,愈发凸显珍贵,进入老年的同学们在人生的后半程,更加怀念年少时在“初二3”班的日子。</div><div>“初二3”班作为一种感情、作为一种精神、作为一个不可复制的人生阶段,让同学们深深留恋。</div><div>在“毕业”五十周年的日子里,制作此册,以资纪念。</div><div>我们——是永远的“初二3” 班!</div><div>我们“初二3”班时的青春——是我们永驻的青春。</div><div>我们“初二3”班时的真诚——是我们永远的真诚。</div><div>青春永驻,真诚永远!</div><div>感恩母校!</div><div>感恩老师!</div><div>感恩“初二3”班!</div> <h3>三、关于《前言》。</h3><h3>在画册策划初期,认为画册的说明越抽象越好,越空灵越好,只抒情不述事。</h3><div>第一稿出来后,征求了部分同学和王万凤老师的意见。有的同学认为,还是要提一提文革的影响。王万凤老师也提了意见,希望把初二3班同学里发展比较好的同学列一列。</div><div>第二稿写作时,增加了文革影响的表述,同时把为什么用“初二3班毕业50周年”,而不用“初三3班毕业50周年”的原因做了诠释。考虑到一些因素,在落实王万凤老师的意见时,只列了本班自学成才最优秀的代表许振超。但是王老师得知后,仍认为自学成才是本班的特点,还是要把班集体的特点体现出来(大意)。最终采纳了王老师的意见,于是就有了目前的第三稿《前言》,也是王老师比较满意的表述。</div><div><br></div> <h3>四、关于“我们当年成长的地方”。</h3><div>这一部分展现的是我们入学时二中的景像,由于原校址已经多次整修,面目全非,所以这些照片比较珍贵。</div><div>除一张照片以外,其他的照片是从二中管理档案老师的电脑里拷出来的,从网上下载的大都不太清楚。</div> <h3>五、关于“恩师”。</h3><div>教过我们的老师有很多,都是“恩师”;但是,在我们初中时期截止"毕业",只有两位班主任,王万凤和邢秀芬。</div> <h3>六、关于“我们当年的模样”。</h3><div>1.这一部分是同学们刚刚入学时的形象,准确地说,是同学们小学毕业时的毕业照。这些照片是从青岛二中档案部门保存的《学生学籍表》上翻拍下来的。宝贵的是,全班53个同学,一个都不少。</div><div>2.由于时间久远,保管失当,大部分照片都受潮受压,多有斑驳。为了尽可能地复原这些照片,花费了不少时间,想了不少办法。比如,有的同学一半脸和眼睛全部损坏了,就用软件把另一半脸和眼睛反转过来,贴在受损的那一面上,效果很好;用这种办法还修复了两个同学的耳朵和一个同学的前额。比如,有的同学脖子以下都损坏了,就找一个同学的脖子以下剪贴过去;用这种办法还修复了两个同学的红领巾。由于当年大都使用的是布纹纸照片,损伤大都是斑点状的,给修复带来了很大困难,个别同学照片损坏得过于严重修复不太理想,只能尽力而为,敬请谅解。</div><div>3.有些同学后来改了名字,这次统一不做更正,全部用原来的名字,更显亲切和尊重历史。</div> <h3>七、关于“我们今天的笑容”。</h3><div>1.在五十周年聚会的时候,就考虑到要做画册,曾安排专人为每个到会的同学拍一张标准的“微笑照”,进门一个就拍一个。哪知道,许多同学都是一齐来的,来了就很激动,四处握手,拍照的人员一是追不上去,二是顾不过来,三是不熟悉,有些遗漏。好在同学里面有优秀的摄影师董庚兴和季庆生,会后发来的他们的照片,许多都是拍得很专业的人物特写,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div><div>另外,拍照时,要求被拍摄者尽量露齿微笑,在用光和神态方面要求也尽量专业一些。<br></div><div><br></div> <h3>2.有些同学不幸去世了,在“我们今天的笑容”里怎么体现?对于这个问题,最后解决的办法就是不加黑框,不做说明。让他们的微笑永远留在我们的这个集体里。</h3> <h3>3.在选择同学照片时,尽量能够体现该同学的一些特点。比如,许振超同学,共选了四张照片,第一张是他年轻时学习技术时的照片,第二张的背景字幕是“人才典型”,第三张的背景字幕是“全国道德模范”“振超精神”,第四张的背景字幕是“全国两会”,这样用画面语言把个人的特点突出了一下。王立群同学,选了一张他参加天津市政协会的一张照片。孙维正同学,选了一张他向王老师赠送《山高人为峰》一书的照片,这本书里面有他的事迹介绍,非常有意义。相振华同学是同学中的歌唱家,选了他指挥大家唱歌的一张。同学中当兵的大都选了一张穿军装的照片。摄影方面有特长的同学大都选了一张手持肩背相机的照片。……<br></h3><div>当然,许多很有特点的同学没有找到合适的照片,只好在此抱憾致歉。</div><div><br></div> <h3>4.有些同学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资料,没有出现在画册里,怎么办?我们在这一部分的最后,留了一页空白页,并加了一行小注:“……翘首以待……”,算是做了一个浪漫的交待。</h3> <h3>八、关于“一路相伴”。</h3><div>这一部分是历年同学聚会的集纳。</div><div>1.为了更清楚地展现当时同学们的形象,特意把照片放得较大,如果画面太小,也就失去了照片的意义。</div><div>另外,画册也需要大气、大方一些。</div> <h3><font color="#010101">2.每张照片都有较详细的说明。本来打算将提供照片的同学名字和当时组织活动的同学名字都列上去,后来担心会有误差,干脆都不列了。相信同学们的觉悟,理解万岁。</font></h3> <h3>3.由于版面有限,所选照片不可能很多,请大家谅解。</h3> <h3>十、关于“岁月留痕”。</h3><div>这一部分是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老物件,其中许多是同学们第一次见到的。</div><div>1.把入学时的“学生证”和"毕业"时的“毕业证”全部内容都展示出来,觉得还是有必要的(征得两位同学同意)。因为这些东西实在是不多了。特别是有历史痕迹的内页,把它留下来,展示出来,对于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我们,是一种永远的心灵触动,也给我们的后代留一个已经成为过去的新奇。</div><div>2.给保留“学生证”和“毕业证”的两位同学各自专门列一页,也是必要的,他们如此完好地保留这些历史文物,值得赞许。</div><div><br></div> 3.关于二中档案部门保存的“学籍表匣”封面。<div>匣子里面存有全班五十三位同学的学籍登记表。登记表里填写的内容非常丰富,除了有一般登记表所列的姓名、民族、籍贯、家庭住址以外,还有家庭出身、信仰,还有家庭所有成员姓名、工作及收入,还有“在原籍或其他地方的家庭成员”的情况,还有入学前的小学名称及班主任姓名,还有入学考试的成绩,还有入队日期,等等。由于登记表数量较多,并涉及个人的一些隐私,在此没列入。</div><div>4.学生动态簿是一个很难得的历史文物。里面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初二3班同学的肄业走留和‘’毕业‘’分配情况。</div><div>5.还收了记录同学聚会的光盘照片,主要是留下一个记录,以便将来寻迹。</div> <h3>十、关于封底。</h3><h3>封底原来不是这样的,是一张"毕业"五十周年纪念会的签名纸特写。后来考虑到五十周年聚会需要一个专题,于是,就把封底弄成专题了,把王老师来青岛这几天的主要活动做了介绍。</h3><h3>2018.2(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