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整理——阿思</h3><h3>图片、资料来源网络。</h3> <h3>说起红砖大厝,我想,应该很多闽南本地人心里会有一个这样的画面:燕尾脊高跷,像极了归来的燕子,燕尾脊下,是红砖大厝,大厝旁是一张小板凳。</h3><h3>饭后,老人们会坐在板凳上给孩子们绘声绘色地讲着那些有趣的故事。</h3><h3>故事里的刺桐花开得艳丽……</h3><h3> ——题记</h3> <h3>闽南古厝是指在闽南一带的传统民居,在闽南语里,“厝”是房子,是家。</h3><h3><br></h3><h3>红砖厝就是用红砖盖的房子,也是闽南最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br></h3><h3><br></h3><h3>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br></h3><h3>雕梁画栋皇宫式,中西合璧土木楼</h3><h3>是对闽南红砖建筑特点的概述。</h3><h3><br></h3><h3>老人总说要落叶归根,那红砖大厝就是根。</h3><h3><br></h3><h3>所以,hi!红砖大厝了解一下!</h3><h3><br></h3><h3></h3> <h3><br></h3><h3>问:为什么泉州大都是红砖厝?</h3><h3><br></h3><h3>答:因为就地取材,闽南地区的粘土里富含三氧化二铁烧出来的砖是红色的,所以泉州大都是红砖厝。但是也有例外,泉州承天巷里就有一座青砖徐,他的青砖是从浙江运来的。</h3><h3><br></h3><h3>问:在古代百姓用红砖是违背制度的,为什么泉州人民还是盖着红砖厝呢?</h3><h3><br></h3><h3>答:皇帝允许的,哈哈,其实是天高皇帝远皇帝管不着,而且我们是就地取材,烧出来的多是红色的就只能盖红砖厝啊,如果要从别处运砖头那是好大一笔银子啊,多劳民伤财啊!那有什么办法呢?皇帝要管也管不了,所以就放手不管啦。</h3><h3><br></h3><h3><br></h3><h3>问:为什么说红砖厝是皇宫起?</h3><h3><br></h3><h3>答:相传来自一个民间故事:闽王王审知的皇后黄惠姑是泉州人,每到连绵阴雨天气,便想起了娘家房屋破漏,不能阻挡风雨。于是闽王说:"赐你一府皇宫起。"圣旨传到泉州,民众误以为泉州一府都可以建皇宫式建筑,遂大兴土木,而所用的红砖是宫廷建筑的一种形式。这则传说虽然流传已久,但尚乏书志明载。</h3><h3><br></h3><h3>问:为什么说正规的三落(三进)大厝就是地地道道的“皇宫起”?</h3><h3><br></h3><h3>答:无论宫庙或祠堂,一般都是三进三开间形式,由山门,正殿和后殿组成,带两廊或不带视规模而定,而典型的民居大厝也是由下落,中落和后落组成,亦即二进三开间,两边再带护廊,其规制与宫庙相同。所以说正规的三落(三进)大厝就是地地道道的“皇宫起”。唯一的差别是规制较小,而宫庙祠堂可以建在子午轴线上,而民居则须“兼字”,不能正南北或正东西坐向。</h3><h3><br></h3><h3></h3> <h3><br></h3><h3>问:建红砖厝所用的红砖名称</h3><h3>答:纯红无花纹的叫清水砖,有花纹的叫烟炙砖。</h3><h3><br></h3><h3><br></h3><h3>问:为什么下图叫烟炙砖?是怎么烧制成的?</h3><h3>答:因为烟炙砖上有一条烧制的时候由于烧制技术的问题而形成的黑色斜条纹。</h3><h3>因为旧时先人烧制旧红砖时是先将砖坯斜着一层层垒到窑中,在烧制过程中烧松木用烟熏,砖坯之间互相压住的地方出砖时就成了暗红色;而没有压住的地方为烟道,故而这部分成了黑色的。烟炙砖,又称“燕炙砖”或“雁只砖”。</h3><h3><br></h3><h3><br></h3> <h3><br></h3><h3>问:下图翘起来的像燕子的尾巴的是什么?</h3><h3><br></h3><h3>答:那是燕尾脊,在屋顶正脊(也称中脊)正脊两端线脚向外延伸并分叉,即燕尾脊、燕仔尾。庙宇、祠堂及大厝中多使用燕尾脊。明清时在福建南方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只有中了举人的人家,才能盖燕尾型的房子,一般人家只能盖马背型。</h3><h3>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在地域上,泉州地区民居使用燕尾脊的现象十分普遍,至漳州、同安一带民居则使用相对较少。所谓的"皇宫起"大厝,大多使用燕尾脊,称"双燕归脊"。</h3><h3><br></h3><h3>问:燕尾脊象征着什么?</h3><h3><br></h3><h3>答:1、燕尾脊像福建原住民闽越人居住的船屋象征的是闽南人张扬的性格。</h3><h3>2、像极了飞回来的燕子,表达了闽南人对“燕归”的盼望。因为闽南人出海做生意的很多,家人盼望他们能像燕子归来。</h3><h3><br></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问:下图画圈的是什么?答:双坡曲,从外观上看,其独特的“曲线美”能给人美感,但科学上也有其道理。这种“双坡曲”,使得雨水在屋面流下时,先蓄势下滑,后在屋檐口完成“冲刺”,出得更远更彻底。</font></h3> <h3><br></h3><h3>问:什么是出砖入石?</h3><h3><br></h3><h3>答:"下图便是出砖入石,它是闽南建筑一种独特的砌墙方式,利用形状各异的石材、红砖和瓦砾的交错堆叠,构筑墙体,交垒叠砌。砖石虽然质地各不相同,以大块的灰白花岗石与片状的朱红色条砖穿插组合,用它筑墙、起厝、铺埕,呈现出方正、古朴、拙实之美。多样不规则的结构,反而整体烘托出浑厚、刚毅的砖石气势。用这种方法砌墙不但坚固防盗、冬暖夏凉,而且古朴美观。因而,被人们广泛采用,沿袭成风,成为我国民居建筑艺术的一大奇景。</h3><h3><br></h3><h3>问:出砖入石的来源?</h3><h3><br></h3><h3>答:明万历年间,泉州经历了一次大地震,震后灾民们在一片废墟里,就地取材,利用坍塌破碎的砖、石、瓦、砾来构筑墙体,重新营造自己的家园……</h3><h3><br></h3><h3>问:为什么之后出砖入石成了非富即贵的象征?</h3><h3><br></h3><h3>答:因为出砖入石要建的好看就非常考验工匠手艺和那户人家的财力,所以后来出砖入石就成了非富即贵的象征。合格的出砖入石是不能掺有砂浆的。</h3><h3><br></h3> <h3><br></h3><h3>附1:随着时代发展进步,“皇宫起”的民居也从三开间发展到五开间大厝。房间增多,但规制形式仍然保留古制。最近获悉南安蔡浅的古大厝群已被联合国定为世界级保护的中国古民居大厝。已具有重要文物价值。</h3><h3><br></h3><h3>古大厝的“门屋路”完整的古大厝均有大埋、埋围、埋围门及门路亭,埋围门为1248鲁形尺、以方便花轿进入,门路亭作四倒水,也有双倒水的雨遮,檐口安垂珠及花头、瓦当、近来也有使用皇宫所用的琉璃瓦。</h3><h3><br></h3><h3>古大厝在“门屋路”内设正中大门及两边的角门。大门的规制为72,42鲁班尺、一般取花岗岩雕制而成,并镌刻对联,多数用嵌有建屋者名字的冠头联。</h3><h3><br></h3><h3> 大门之上,另雕横匾一方,上面镌刻屋主姓氏之郡望,如蔡姓多刻“济阳衍派”,刘姓多刻“彭城衍派”等,且有兴建年月的上下款,门匾之上又用一条雕有花饰的长石盖压,并比门區伸出三寸,俗称门匾盖。</h3><h3><br></h3><h3>宫庙或祠堂在大门相的两侧,各嵌上一枚雕花的短圆柱体,径约六寸,往外伸出五寸、称“伍员目”,其俗乃源自战国吴越之战,伍员被夫差赐死前,交代将其目挖出悬于吴城东门,以观越兵入境,后越兵来至东门,伍员两眼电光直射,使越兵不敢仰视、遂从他门入域。</h3><h3>后世以伍员目有却敌保国之功,遂用木石雕刻于大门相两侧以辟邪,世代久远,工匠不明来历,乃刻花鸟装饰,但仍称伍员目”大门两侧又有两个角门、规制72x23尺,旧社会官宦之家下人出入即从此门,唯有贵客到来才开中门迎接。</h3><h3>从前墙凹进大门这片小天地俗称“门屋路,这里有大门,两角门和门屋路壁堵,通常用石板雕刻花鸟或名人诗词及人物故事。也有用水灰,剪五色瓷片粘成花卉图案者,这个门屋路乃古式大厝跨富斗巧之处,有钱人常花巨资雇石匠精工雕刻人物故事及诗词图国。</h3><h3> 门屋路的装饰,有全用石雕者,也有下部用石,上部用木雕者。即在角门前方转角石柱上,用两段短木柱衔接,上面挑出木制半拱、半拱末端垂下两段加工精雕的木吊筒,上面雕刻花瓣或者人物,然后油漆安上金箔、极为华丽,成为一种独特的装饰物。</h3><h3><br></h3><h3><br></h3><h3><br></h3><h3>附2:门当户对</h3><h3>门当,是汉族传统建筑门口的相对而放置呈扁形的一对石墩或石鼓(因为鼓声宏阔威严、厉如雷霆,人们以为其能避鬼推崇)。包括抱鼓石和一般门枕石,在古代,不同等级的家室门当的等级也十分森严。建筑学上为“门枕石”的一部分,俗称门墩,又称门座、门台、门鼓,抱鼓石用石鼓,是因为鼓声宏阔威严、厉如雷霆,人们以为其能避鬼推崇,百姓信其能避邪,故民间广泛用石鼓代“门当”。</h3><h3><br></h3><h3>门墩主要以箱形和抱鼓形居多,还有狮子形,多角柱形,水瓶形门墩等等。“门当”,形状有圆形与方形之分,圆形为武官,象征战鼓;方形为文官,形为砚台。</h3><h3><br></h3><h3>抱鼓石是中国宅门"非贵即富"的门第符号,是最能标志屋主等级差别和身份地位的装饰艺术小品;抱鼓石可分为"螺蚌"和"如意"两种形态,抱鼓石鼓顶的狮子是龙生九子之一的椒图;可作为联姻家庭身份是否匹配的参照物。 </h3><h3> </h3><h3>门楣,就是正门上方门框上部的横梁,一般都是粗重实木制就。古代按照建制,只有朝廷官吏所居府邸才能在正门之上标示门楣,一般平民百姓是不准有门楣的,哪怕你是大户人家,富甲一方,没有官面上的身份,也一样不能在宅门上标示门楣。 </h3><h3><br></h3><h3>嵌在门楣上的正六角形的方木或者圆木俗称户对。户对也有区分,一般按二,四,十二之数。简单来说,门楣上有两个户对的,对应的是五至七品官员;门楣上有四个户对的,对应四品以上官员;至于十二个户对的,则只能是亲王以上的品级才能用。</h3><h3>门前也有要求,</h3><h3>官员们讲究门高于路,大门前要有台阶,这台阶可不能随便修,也要按照制度来。六、七品官员门前台阶不能高于二级,五品官门前台阶不能高于三级,以此类推,台阶数目最高不能超过八级,超过八级那就是九了,九乃数之极,那是代表顶点的数,除了皇上谁也不能用。随着官员晋升,门前的台阶数目会慢慢增加,文人们经常谈的一个词“进身之阶”,其中的“阶”就是从这儿来的。</h3> <h3>附3:<br></h3><h3><br></h3><h3>图下圈起来的是鸟踏线。</h3><h3>据说鸟的排泄物有很大的腐蚀性,为了不让它腐蚀房屋,便发明了鸟踏线,让鸟有专门的位置栖息站立,解决鸟儿们四处排放的现象。</h3><h3><br></h3><h3><br></h3><h3><br></h3> <h3>以上便是关于红砖大厝的那些事儿。</h3><h3>有不完整的地方,还请多多包涵。</h3><h3><br></h3><h3>—The end—</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