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

等待繁华能开满天际

<h3>面塑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同时它也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h3> <h3>面塑,俗称"捏面人"。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面塑形象。</h3> <h3>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成于瞬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h3><h3> <br /></h3> <h3>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婀娜多姿、衣裙飘逸的美女、天真料漫的儿童,以及各种神话故事、戏剧、历史人物精致的玻璃框内,就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美术品。</h3> <h3>面塑艺术的特点是"一印、二捏、三镶、四滚"(泥塑的步骤),还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面塑体积小、便于携带,又经久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因此为旅游者喜爱,是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外国旅游者在参观面人制作时,都为艺人娴熟的技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倾倒,交口赞誉。</h3> <h3>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渊源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科。就捏制风格来说,黄河流域古朴、粗扩、豪放、深厚;长江流域却是细致、优美、精巧。</h3> <h3>捏面人以人物为造型的民间工艺品很多,如泥人、绢人、鬃人、糖人、木偶等;再一种就是面人。面人是从食品演变而成工艺品的,古代面人是"面果"的一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孟元老明确说明的这些原料都是能吃的,并谓之为"果食"。到明代称面果,有点像天津人过年蒸的刺猬、老鼠。到清代,百业发达,面人也成了观赏品,小贩还走街串巷背着柜子现捏现卖。</h3><h3><br /></h3> <h3>忻州面塑,是流传于这个地域内的民间传统艺术活品它深藏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成为当地的工艺品之一。忻州一带地域内,春节期内要敬神蒸供。春节前,把发好的面团,捏制成佛手、石榴、莲花、桃子、菊花、马蹄等各种形状的供物。通称之为"花馍"。忻州花馍,中间往往插以红枣,既有装饰性,又是营养品、调味品,很受欢迎。</h3> <h3>可是现在,面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到了破坏</h3> <h3>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一、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各地区要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认定和登记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时向社会公布普查结果。3年内全国基本完成普查工作。</h3><h3> </h3><h3> <br /></h3> <h3>二、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抓紧制定国家和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提出长远目标和近期工作任务。</h3> <h3>三、抢救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有效措施,抓紧征集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完善征集和保管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博物馆或展示中心。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