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兵工传统的文化使者

大海

<h3> 传承兵工精神的文化使者</h3><div> ——大虞街道红旗社区文化宣传活动纪实</div><div> 大虞街道红旗社区常年活跃着一支老年文化宣传队伍。这支队伍以山东红旗集团退休职工和家属组成,平均年龄六十四五岁。山东红旗集团的前身是国营第五八二三厂,是隶属中国兵器集团总公司的大型国有企业。1970年在沂蒙山区建厂,1994年搬迁到潍坊。建厂初期,由于地处山区人员集中居住,柴米油盐要集中采购供应,吃穿住行也要自行安排解决。加上企业化运营部队化管理的亦工亦军的特殊性,所以生活条件相对于城市要单调艰苦的很多。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艰苦朴素、团结奋斗、无私奉献的兵工文化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兵工精神。近半个世纪以来,工厂在国家经济建设、保卫国家安全、支援地方建设、改革开放、保军转民、国防建设事业等领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div><div> 无论是在山区还是搬进城市,出身兵工的红旗人始终以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面对生活。改革开放之初,在国家改革调整的大政方针影响下,工厂面临国家军工产业能力调整,停产、关闭、转民的艰难选择。靠国家补给的维持、维护“两费”难以为继,职工生活处境窘迫。许多人看不到工厂回生的希望纷纷辞职下海,一些勉强留下来的职工一方面开展生产自救,开发第三产业,一方面外出打工。当年国企职工在外打工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由于职工长期在艰苦的环境中生活工作,已经养成了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习惯,也历练出一身自我救赎的生存本能。不论在哪里打工或者做事情,他们讲诚信、不偷懒,把在工厂学到的东西都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别人。一时间“洛阳纸贵”,红旗人开始令人刮目相看。一些社会单位招工用人时会考虑优先录用红旗职工,用他们的话说,红旗人听话、能干、好使唤。直到工厂改制以后,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企业列入国家破产计划,按照政策规定自谋职业的职工领到了安置费,达到退休年龄的职工办理了退休手续,接近退休年龄的职工先退养达到退休年龄后再办理退休,参加重组的职工安置费转入新企业成为股份制员工。新企业重组后调整思路破旧立新,“破茧化蝶”突出重围,经过多年艰难的爬坡,终于摆脱了困境。</div><div> 工厂在沂蒙山区的时候,由于地处偏僻的山沟里,周围人烟稀少,工厂就是个小社会。建有俱乐部、球场、商店、煤场、菜市场、职工食堂、液化气站。生活设施、文化设施一应俱全。为了活跃职工家属的文化生活,每年都要举办文艺汇演、各种体育项目比赛,搞展览办舞会好不热闹。搬迁潍坊以后,原有的文化体育活动设施都没有了,开始还真有些不适应。随着融入城市以后生活节奏的变化,社区文化的蓬勃发展,社区文化生活迎来了新的变化。为了弘扬兵工精神,传承兵工文化,满足社区居民生活文化需求,红旗集团公司多年来给予了社区文化建设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div><div> 说起社区文化就不能不提到姜国忠。她在社区担任领导工作十多年,先后担任过居委会主任,社区党委副书记、书记等职务。她可是大家一致公认的热心肠。社区工作摊大面广,事无巨细。在完成上级领导机关部署的工作任务的同时,还要面对一千五百多户几千人口家庭的大事小情。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姜书记的人格魅力,在她的周围有一批能歌善舞的“铁杆粉丝”。这些“铁粉”能编、能导、能演多才多艺,参加社区文化活动的热情特别高涨。没有服装自己掏腰包买,借来的服装道具不合适自己动手改,正是在他们的影响带动下,退休职工、家属都积极行动起来,参加文化宣传活动的人数一年比一年多,队伍越来越壮大。多少年以来每逢元宵节、中秋节、建党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红旗集团公司的重大活动,他们都会为社区居民、公司职工和当地百姓送上精彩的文化大餐。</div><div>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姜书记和一大批文艺骨干的带领下,近些年来红旗社区文化活动如火如荼空前热闹。他们不辱传承兵工文化的光荣使命,冬练三九严寒,夏练三伏酷暑,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坚持下来。他们的脚步和身影走遍了城区、滨海、村镇和街道,为社区赢得了许多荣誉。为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建设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们用文艺这种形式载体,紧跟时代步伐,讴歌先模事迹,传递文明密码,吹奏和谐号角,在给别人带来欢乐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健康和快乐。他们无怨无悔的付出赢得了大家的尊重,他们无愧于“传承兵工精神的文化使者”的光荣称号。</div><div> 初稿于2018年元宵节</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