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8年2月28日至3月2日,在我代表西面我爷爷的后人,78年来第一次回东路神木县寻根祭祖两个月后,我的东路大妈——徐家塔村我二爷爷的儿媳妇,率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和一个孙子一行五人,专程来志丹看望西面的徐家人。这是东西两边徐家人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和喜事。感谢我们生逢盛世和新时代,能让我们东西两边徐家人相聚。这次相聚无疑增加了我们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对促进今后东西两边徐家人的进一步往来具有重要意义。</h3><h3> 下面以"不问西东"为题,对本次活动作一记述,以飨读者,并留作纪念。</h3> <h3> 2017年12月30日,本人在神木徐家塔村对面山自拍。</h3> <h3> 老家徐家塔村全景。</h3> <h3> 今年2月24日,徐家塔我二爷爷的孙子宝川兄弟给正在志丹老家的我打电话,说他们"明天来志丹看你们来也"。我一听自然分外高兴,但考虑到自己刚才接下一场报告,需要准备两天,现在来时无暇全程接待,便经过沟通,把他们来志丹的时间确定到2月28日。</h3><h3> 鉴于神木老家来人看望我们,不仅仅是我个人的事情,而是我们新集徐家一大家的事情。所以,我立刻把新集徐家的主事人——我大伯的长子长贵大哥请到我父亲家里,商量接待老家来人事宜。</h3> <h3> 2月28日上午9:00,东路老家人——74岁高龄的大妈率其大女儿、两个儿子和一个孙子一行5人,从徐家塔驱车出发,中午1点顺利到达延安。</h3><h3> 我因下午要给延能集团做报告,分身无术,便事先安排我女儿和我的一在延安工作的侄子开车,提前一小时赶到延北高速公路出口迎接老家来人。</h3><h3> 下午,我女儿和侄子陪同我东路大妈一行到延安城内、延安新区和清凉山参观。</h3><h3> 图为老家人大妈一行在清凉山(太和山)合影留念。因接待经验不足,我女儿和侄子没有给老家人拍下更多的照片,留作纪念。</h3> <h3> 3月1日一早,在我的陪同下,东路大妈一行来到延安百米大道延长石油小区看望我四大一家人。</h3><h3> 我四大是我爷爷的四子,中共党员,1951年生于志丹县新集村,是新集徐家人中我父辈里唯一出门在外工作的人。送过信,参过军,后在延长油矿七里村压裂队工作,2011年退休。</h3><h3> 这是我四大当兵时的照片,旁边是年轻时候的我四妈。</h3><h3> 四大育有三子,均在延长油矿工作。</h3> <h3> 这次到我四大家后,东路老家人说,我四大和东路我二爷爷的独子长得很像!</h3><h3> 这是我四大四妈的合影。</h3> <h3> 3月1日11点,在我四大家的老大和老三及我的陪同下,东路大妈一行第一次来到志丹县新集村。在路上,在家等候的一侄子给我打电话,说要到大桥所在的十字路口迎接,因这个地方是附近两个村子的村民平时交流议事的中心,所以,我说,"我们直接到你大爷爷家,不要让来人接,低调点。"</h3><h3> 大桥东头公路以东即为新集村。大桥下边由北向南流淌着的、有着宽阔纵深的沟槽的这条河,便是新集村人的母亲河——杏子河。</h3><h3> </h3> <h3> 1939年,穷得活不下去的年轻的爷爷、奶奶,带着分别只有4岁和2岁的大大(大伯)和父亲,与同村叔伯兄弟一家人结伴,背井离乡,讨吃要饭,一路向西,流落到人烟稀少的志丹县新集村,定居下来……</h3><h3> 定居到新集后,为了能够生存下去,举目无亲我爷爷、奶奶四处联络、盘问,先后在富汉崾岘、乱堡子认得了娘家,在井沟岔、榆树湾认得了姑舅,在杏河杨家沟和安塞王家湾、招安认得了本家。这些娘舅家和本家,特别是杨姓娘家,在神木徐家人在杏河扎根未稳的最初年月乃至文革期间,给了徐家人最有力的物质和情感支持,是新集徐家人永远不能忘记的大恩人!</h3><h3> 在杏河的10余年间,爷爷奶奶相继生了我三大、四大和我姑姑。至此,我爷爷奶奶一生共育有四儿一女5个孩子。</h3><h3> 1954年,定居杏河15年后,约40出头的我爷爷,因病无钱医治而去世。此前,我爷爷曾背着背子从河对岸的阳砭沟庄出发,准备过河回家,不慎从石圪台路跌落至沟低,摔成重伤。爷爷虽然英年早逝,并只在杏河生活了十几年,但在杏河上下川认得的人里,却因老实、善良和勤快而有口皆碑。</h3><h3> 多灾多难的爷爷离开我们已经60多年了。最令我遗憾和难过的是,他竟连一张照片都未给后人留下来,后人甚至连他的生卒年月也没弄清楚!</h3> <h3> 3月1日11点,东路大妈一行到达我大伯的长子——徐长贵家里后,我们没来得及相互介绍,便把老家大妈留下来,陪老家大姐、兄弟二人和侄子徐哲到新集垴畔山坟地给我爷爷奶奶和大大(大伯)烧纸。</h3><h3> 奶奶,1918年2月8日生,榆林市榆阳区赵家峁村杨姓人氏,1987年农历腊月19日去世,享年69岁。关于奶奶的故事,是值得用一篇文章来专门描述的。</h3><h3> 这是奶奶给后人留下来的唯一的一张照片。</h3> <h3> 大伯,徐凤岐,是爷爷的长子,中共党员,1936年生于神木县徐家塔村,4岁时,随爷爷奶奶来到志丹县新集村定居。当过兵。退伍后,主动放弃在县武装部工作的机会,自愿回农村务农,担任边咀大队党支部书记。1999年,因患胃癌医治无效去世。</h3><h3> 大伯育有二儿三女。</h3> <h3> 中午12点多,烧纸结束后,东路大妈一行和新集徐家及老女客姑姑一家人共30多人在长贵大哥家聚餐。</h3> <h3> 照片中穿红色衣服、戴石头眼镜的老人,是我的叔伯二大,1935年出生于神木县徐家塔村。</h3><h3> 下面说说我叔伯二大家和我爷爷家的关系。</h3><h3> 1939年,我爷爷奶奶和两个幼小的孩子并非单独出走。和爷爷奶奶结伴同行的还有徐家塔同村本家兄弟一家4人。长者,是我们的叔伯大爷爷和大奶奶,两个孩子,是我们的叔伯大大和二大。</h3><h3> 俩家人虽非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但一起来到志丹新集村后,长期在一起居住,相依为命。虽然两兄弟在自己家里均排行老大,但来到杏河后,由于年龄上我叔伯大爷爷大于我亲爷爷,加之两个人经常相跟上给人揽工,本地人为了好区别,便把我叔伯大爷爷唤做"大徐",把我亲爷爷叫成"二徐"。记得我们一群叔伯兄弟姊妹小的时候,不时能听到母亲或婶娘们在和自己的丈夫恼了后,叫起我爷爷的外号"二徐"骂架,以至于在很长的时期里,我们还一直以为我亲爷爷真的在老家里排行老二呢。</h3><h3> 我叔伯大爷爷的长子来到新集村不长时间,为了躲避兵役,辗转回到神木徐家塔老家居住下来,并在当地娶了妻,生了子。</h3><h3> 我叔伯大爷爷的次子,即是照片中的我叔伯二大。由于我叔伯二大住在我们后头和我大大(大伯)下院,所以,我们习惯上叫他作后头二大或下院二大。后头二大因亲哥及亲侄子在老家徐家塔的缘故,对老家神木有着特殊的情结,独自或在子女陪同下回过四五次老家。</h3><h3> 今年正月,因我年前回神木老家一事,激起了已经四五年没回老家的我后头二大再次回老家的欲望,其子女考虑到他已经是84岁的老人了,便没有同意其回老家的请求。我听说后,很受感动,特意赞助了微薄路费,支持其子女陪同老人回老家一趟,不要留下遗憾。</h3><h3> 后头二大育有二儿三女。</h3> <h3> 这是大伯长期居住过的、已经废弃的老地方。</h3> <h3> 为了款待东路的老家人,我叔伯大哥的长子特意赞助,现杀山羊一只。</h3><h3> 正在协助我叔伯二弟长富烧火做肉的我的一侄子用手示意:"给羊肉照上一张像。"</h3> <h3> 这是大伯的妻子,我的亲大妈。大妈今年已经79岁高龄了,听说东路老家来人后,专程从志丹县城女儿家赶了回来。尽管年事已高,大妈还在忙前忙后,真是不亦乐乎!</h3> <p class="ql-block"> 我四大的长子给老人们敬酒。图中自左至右依次是:我亲大哥、我亲三大、后头二大、我大和东路我大妈。</p> <h3> 东路徐家兄弟二人正在给志丹亲人们敬酒。</h3> <h3> 老大不喝酒,老二酒量不错!</h3><h3> 照片中从左至右依次是:东路大妈、东路大姐、东路侄子、延长我四大的长子和我姑姑。</h3> <p class="ql-block"> 照片中头戴白帽的老人是我大,我大是我爷爷的次子,1938年生于神木县徐家塔村,木匠,曾担任过新集生产队队长。育有三儿一女。我是我大的次子。</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大和我妈。</p> <h3> 我叔伯大哥的长子正在给东路的叔父们介绍志丹的亲人。</h3>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三大和三妈。</p> <h3> 照片中正在"演讲"的长者是我爷爷的三子,即我的亲三大。三大1948年生于志丹县新集村,曾是杏河上下川有名的唢呐艺人,育有二儿一女。</h3><h3> 据说,近年来,我父亲不怎么在公众场合"吹"我了,但我三大却替补上了,几乎到了遇人即夸他的延安二侄儿子的地步了。这不,估计正在给东路徐家人夸我着呢!</h3> <h3> 照片中满头白发、正在目不转睛地盯着看敬酒人的中年人,是我的亲大哥,长我一岁。他的神情好像在说:这就是我的传说中的神木兄弟吗?长得和我们新集徐家像不像?</h3> <h3> 照片中准备出门的中年人,即是我大大(大伯)的次子长富兄弟,他是新集村村民小组组长,平时不喝酒,不多言。今天主要负责做羊肉。</h3> <h3> 这位抬头挺胸的帅哥是我四大的三子,当过兵。</h3> <h3> 这三位从左到右依次是:我后头二大的次子长江兄弟、神木大兄弟宝川和我的亲姑父。</h3><h3> 长江兄弟曾回过神木老家两到三次,因身体原因好几年不喝酒了。今天,酒局一开始,他即声明因高兴破例只喝一杯。结果,酒宴结束后,他至少喝了20杯!</h3> <h3> 照片中,我亲大哥和我长江兄弟正在给我姑父敬酒呢。</h3><h3> 我爷爷奶奶育有一女,即是我的姑姑。我姑姑1953年出生于志丹县新集村,嫁于杏河镇米台村李姓人家。我姑父长期担任米台村村长。我姑姑和姑父育有二儿一女,均工作,很优秀。</h3> <h3> 坐着的是我姑父的次子,站着的是我亲大哥的长子。</h3> <h3> 照片中靠窗子穿红色衣服的是我姑姑。</h3> <h3> 神木徐家塔徐家代表和志丹新集村徐家代表合影。</h3> <h3> 素未谋面的东路和西面两个我大妈,情不自禁地把手握在了一起。</h3> <h3> 半夜1点钟,已经喝了11瓶白酒的一群徐家爷们和徐家外甥们实在饿得不行了,叫唤着让已经睡下的婆姨女子们起来做饭。我们的60岁的长贵大哥说:"半夜三更了,不要打扰婆姨女子们了。"说着便亲自下厨,给我们拌起了拌汤!"咱们老磕的奶奶小年那会儿,娃娃多,累手大,忙得顾不上做饭,不就是咱们苦命的爷爷做了,再谁做了。"不一会儿,一锅热腾腾的拌汤就端了出来,并将第一碗递给叫唤得最凶、喝酒最多(约1斤半至2斤西风)的我。我一边拿筷子圪搅着不太匀称的疙瘩,一边激动地说:"这不是普通的拌汤,这是咱徐家男人的拌汤。这碗拌汤证明了徐家男人顽强的生存能力和坚强的生存意志:婆姨女子不给咱做饭,咱自己做;不会擀面,就拌拌汤。"说着说着,我便突然觉得,应该把徐家的晚辈们都叫起来,让吃一吃这顿拌汤:"所以,吃了大哥拌的拌汤,肯定能增长咱徐家男人的意志!"<br /></h3><h3> 真的,这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香的一顿拌汤!</h3> <h3> 照片中坐在沙发上的是我姑姑的长子。</h3> <h3> 这是我三大的长子。</h3> <h3> 3月2日一大早,徐家塔老家人在长贵大哥的陪同下来到下院二大家看望下院二大并吃早饭。</h3><h3> 原本说好我也一同参加,但因我早上起得太迟而误了事。致使这顿饭没有留下有意义的照片。</h3><h3> 这是长江家二嫂做的剁荞面!手艺杠杠的!</h3><h3> 照片系徐家塔侄子徐哲所拍。</h3> <h3> 吃过早饭后,东路老家人在长贵大哥的陪同下,来到村前头看望我父母。</h3> <h3> 我陪同老家人来到我三大家看望我三大一家。</h3> <h3> 原本安排晚饭在我三大家吃,但老家人执意下午就要回,我三大只好拿出我三妈最好的手艺——糜子稠酒泡熟米招待老家人。</h3><h3><br /></h3> <h3> 喝过稠酒后,东路兄弟开始给我三大礼钱,我三大推让。好不容易塞到手了,宝川露出了得意的表情!</h3> <h3> 接着,一群人便来到我爷爷奶奶长期在新集村居住过的地方。这个地方的旧土窑已经被拆掉了,现在修起的一排平房是我三大家的,儿子几乎常年不住。</h3> <h3> 轮到我三大的大儿给东路大妈礼钱了!我的小虎兄弟,果然像机智的老虎一样,溜在后边,边掏钱边想怎么才能把钱塞到东路大妈的口袋里。</h3> <h3> 从三大家出来以后,我特意呼唤我大哥的孙子——我的侄孙子——昨天没有参加聚会活动——陪同东路徐家人到杏河镇政府所在地——牛园子看看。我的用心实在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矣。</h3> <h3> 看过牛园子后,我们便来到徐家垴畔山——红门寺湾参观。</h3><h3> 这里相传,曾经有过一大型寺院,但并无文字记载。</h3> <h3> 回到我大的三子——我的亲三弟家,吃羊杂碎。</h3> <h3> 我大哥的次子忙完生意后,赶来见东路老家人一面。</h3> <h3> 快起身了,再和西面二大和三大坐一座。</h3> <h3> 东路老家人要返回东路老家了。新集村几家老小前来相送,依依不舍。</h3> <h3> 我的长贵大哥把东路老家人交到我手里后,急匆匆赶回家,打扫昨晚聚餐后留下的"战场"——洗刷大批餐具和家俬。他们一家人一早上已经赶赴志丹县城上班或照看孩子们去了。</h3><h3> 东路老家人马上就要出发了,还有什么"礼度"没有想到?瞧,细心的长贵大哥还在苦思冥想哩。</h3> <h3> 东路徐家人和西面徐家人的这一次历史性会面很快就结束了!我做了微不足道的工作,但受到两面徐家人的一致好评!这次活动,因说话太多,我的嗓子也有些沙哑了。虽然我喝了破纪录的那么多的酒,但事后家人都说我没有醉。我也依稀记着活动的全过程,包括我给东西两边徐家人说得最多的话:</h3><h3> ——不管东路徐家人还是西面徐家人,都是切切实实的一家人,亲着了,要往来了。</h3><h3> ——咱徐家的每一个人虽然在个性上有差异,但大都有共同的品质:诚实、善良、勤快、务正。这些优秀的品质一定要作为家风传承下去。</h3><h3> ——矛盾无处不在,即便父子和亲弟兄,也难免有利益冲突和恩恩怨怨,这些都很正常。但不管怎样,我们都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自己人,因此,任何时候,都要把亲情放在第一位,不做损害关系和伤和气的事。</h3><h3> ——徐家后人一定要不断增强家族意识和家族责任感,不要只考虑自己的私利,要多做对家族有利的事情,要有光宗耀祖和为徐家争气的志向。我之所以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懂得学习,主要原因是我从小就萌生了一个愿望:将来有机会一定要给徐家做点事。说实话,这就是我的初心。只是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还产生了第二个愿望:为家乡做点事儿。这实际上是我的第二个初心。实话说,这两个初心也是我现在奋斗的目标和干事的动力。</h3><h3> ——得失,有得必有失;舍得,有舍才有得。我徐家人一定要懂得吃亏是福的道理。</h3><h3>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徐家人在困难的时候,在低潮的时候,一定不能看破红尘,自暴自弃,一定要看到希望,一定要学会隐忍。我徐家人在得势的时候,在兴旺的时候,一定不要张扬,恃强凌弱,一定要低调,一定要有一颗平常心。</h3> <p class="ql-block"> 作者:徐长玉,陕西省志丹县人,大学教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