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style="font-size: 20px;"><font color="#ed2308">《茴香豆的四种写法》</font></b><div><br></div><div>原小民</div><div><br></div><div> 孔乙己是鲁迅作品中的人物,他的著名口头语是:“茴香豆的回字有四种写法。”</div><div> 我们今天的生活中,谁也不愿意当孔乙己,但是喜欢把“四种写法”挂在嘴上的人还是很多的。比如我自己,就不知不觉经常引用那几个引用了无数遍的名人牙慧,当时不觉得,有时候回头一反省,原来自己也和孔乙己差不多。</div><div> 很多人一辈子就记住一两个笑话,从小到老,每逢热闹都要拿出来抖一下,就像老戏班子磨破了皮的鼓,再敲也没个响了。</div><div> 我们其实都像姥姥讲故事哄外孙睡觉,讲来讲去就那几个老故事,大灰狼七仙女。</div><div> 所以世界上有了一千零一夜,要不然茴香豆有四百种写法也保不住脑袋。好在平头百姓摊不上给国王讲故事,不必太有才,只要地里年年打粮食才能活下去。茴香豆多少写法并不重要,种出豆子有茴香豆下酒比写字重要。</div><div> 孔乙己知道茴香豆回字四种写法,也能哼两句《论语》调的, 看来有文化也不是太难的事情。中国人自古对“穿长衫的读书人”是无比尊重的,即便没读什么书的人,茶余饭后也是要发挥一点“文化”的。</div><div> 奇怪就在于,自古举国崇尚“惟有读书高”的国度,现在校园之外就再看不到读书人,到今天, 连“站着喝酒的人”都找不到了。</div><div> 我有个老哥特别喜欢侯宝林郭启儒“手电筒”那一段,我听他说了几十年,每次说完很舒服地抿着嘴角微笑,那个舒坦,像抿下去二两二锅头一样熨帖。仔细寻寻,其实你我他周围,孔甲己孔丙己孔丁己们“四种写法”的快乐很多,包括自己在内的老朋友里,凡酒过三巡,话头就“老”起来,每个人都有几个胡子老长的“老段子”,都是耳朵听出老茧的“经典”之作,永远“不朽”的陈芝麻烂谷子,谁谁谁的重复了一百遍的经典八卦……就像当年天天无数遍放映的老片子《列宁在十月》一样,一字不差的重播一遍,一桌子自鸣得意的茴香豆,一桌子煞有介事的茴香豆,一桌子自以为是的茴香豆,车轱辘话像滑了槽的旧唱片重复一千遍,我们就像这老唱片一样,周而复始一遍遍转到头发白。</div><div> 到今天,像孔乙己那样喝不起酒的不多了,把买书的钱拿来酒喝的人太多了,可是茴香豆的回字还是四种写法。</div><div> 中国科技实力之落后,恐怕是只学会茴香豆四种写法就满足的人太多,不再研究有没有第五种写法的人太多,如果你再不死心,想研究研究茴香豆的写法和造核潜艇有什么关系,立马会有老哥端着酒杯过来拍拍你:“老弟你想得太多了。”</div><div>2018-3-2</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