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大结局)

罗新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第十五辑)</b></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2018年4月14日编写</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去年9月14日,当我在编对比照第一辑的时候,我绝没有想到我会做到第15辑。当时我就是收集了30组北大84级同学的对比照,出了一篇不长的文章,未曾想,从此一发不可收拾。</h3><h3><br></h3><h3>从30组,到120组,到300组,一直到今天,451组。</h3><h3><br></h3><h3>这个过程是整整7个月,210天。从夏末,到金秋,到寒冬,如今已经春暖花开。今天,这个北大84级对比照,终于迎来大结局。</h3><h3><br></h3><h3>心里真的是不舍。这一路走来,有太多的感触,太多的故事。451组对比照,就是451个人生。里面有多少喜怒哀乐,有多少悲欢离合啊。通过对比照这个事情,我找到了不少失去联系的老朋友,也认识了很多新朋友;无数埋在心底的回忆都被唤起,新的友谊几乎每天都在诞生。</h3><h3><br></h3><h3>我和许许多多“拔丝”们,在过去这七个月里,和逝去的青春,又谈了一次“恋爱”:兴奋、纠结、甜蜜、伤感.....。所有的一切,都将是永久的纪念。</h3> <h3>每当谈起做对比照的感想,我都跟同学们这样说:我的角色,就是一个“海底捞”的服务员。我先支一口锅,你们大家源源不断地把各种食材送过来,我负责往锅里放。食材越新鲜越珍贵越丰富,这火锅的味道越鲜美。如果没有人给我送食材,我也就无用武之地。</h3><h3><br></h3><h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道理就是这么简单。</h3><h3><br></h3><h3>所以说,这15辑对比照,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这些文章,“作者”不是我个人,而是北大84级的校友们。</h3><h3><br></h3><h3>下面,就看看在过去这七个月中,我和我的校友们,一起做出了多少个“火锅”吧。</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一、对比照</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每一辑对比照,都有30组北大84级校友提供的照片。我除了制作照片视频之外,还挖掘了许多照片之后的故事。这些故事有丁石孙校长、有社会学老前辈、有毕业前的婚礼、有爬树的女孩们、有和“走过三十年”的演唱者北枫的交流,有编辑照片的种种趣事,有对逝去好友的怀念、有对失联同学的呼唤......。</h3><h3><br></h3><h3>有三期的主要内容,是由同学们撰写的,包括朱杰的关于流行色小乐队的回忆,陈戈的自行车队的日记,以及技物系应化班的专辑。</h3><h3><br></h3><h3>对比照系列引起的社会反响出乎意料。截至目前为止,总点击量接近十万。</h3><h3><br></h3><h3>这是我高中同学的话:“干的漂亮,一定会成为经典!也会深深影响80代大学生,唤起他们美好的回忆。”</h3><h3><br></h3><h3>一位人大校友留言:“看得我泪流满面,虽然不是同级也非同校,但这份深情足以感动所有人。”</h3><h3><br></h3><h3>一位云南网友说:“北大对比照做的真棒,每一期都看,深深的同学情,美好的回忆被您一点点搜集、串联起来,不论多少年后,看起来又犹如回到了昨天充满欢声笑语的校园生活。”</h3><h3><br></h3><h3>类似的留言数不胜数。同学们的热情,社会的认同,也是我一辑又一辑做下去的动力。</h3><h3><br></h3><h3>15辑对比照,15个味道不同的火锅。不知你对哪一辑的印象最深呢?</h3> <h3>下面就是前13辑对比照的链接。第14、15辑对比照就在本文中。</h3> <h3>对比照推出之后,北大其他级的不少校友也非常欣赏,纷纷留言、转发。应87级校友的邀请,我为他们制作了一个“87特别版”。当年校园里大一的新生和大四的毕业生,以这种方式又联系在一起了。</h3><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老照片</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如果说对比照系列是主打火锅,那么,从对比照还衍生出来了不少“副菜”。其中光是老照片这味菜就出了好几道。</h3><h3><br></h3><h3>同学们翻箱倒柜地找当年的青葱照,也一同翻出了许多老照片。我把一些老照片整理成“我们这四年:一百张北大84级老照片”。和对比照系列一样,100张老照片一出,又引起许多反响和共鸣。后来“北大120周年校庆”公众号、“北大招生办”公众号都转发了100张老照片。“北大人”也收入了其中不少经典照片。</h3><h3><br></h3><h3>后来我又出了100张老照片第二集。</h3><h3><br></h3> <h3>老照片太多,于是我又开始支“火锅”,有“宿舍照”火锅,“雪景照”火锅,“石鱼照”火锅。大家给我送食材,我分门别类地下到不同“火锅”里。这些照片集锦就是这样做出来了。</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三、怀念去世同学</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从对比照的第二辑开始,我在每一辑的结尾,都放上两三组英年早逝的84级校友照片。在文章的正文里,我也会发一些有关这些同学的回忆。渐渐的,去世同学的照片越来越多。我就想:应该为他们搞一个专辑,把同学们的回忆都收集起来,让大家有一个寄托怀念之情的地方。</h3><h3><br></h3><h3>于是,“天堂里的你们:纪念那些英年早逝的84级校友”一文就这样产生了。</h3><h3><br></h3><h3>许多84级同学,都亲眼目睹了这篇文章是如何一步步丰满起来的。参与回忆的人越来越多,提供的信息越来越多,一个个去世校友,本来只是一个个抽象的名字,在大家的集体回忆之中,他们又鲜活起来。</h3><h3><br></h3><h3>美篇的极限是150个段落。经过几个月的回忆,这篇文章达到极限,不能填充内容了。于是,我把新收入的回忆文章,重新开文。</h3><div><br></div><div>下面就是这几篇纪念文章。</div><div><br></div> <h3>教育家陈屹说:“感恩84级的数百位同学心心相连的情义和回忆,更感恩作者的更新。 是回忆,让逝去的人的生命永恒!祝福”。</h3><h3><br></h3><h3>一位网友留言:“每一所学校都应该像北大这样去做校友缅怀的事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四、寻找同学</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对比照系列还产生了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寻找许多失去联系的84级校友。寻人是从第八辑寻找陈巧玲开始的,之后汪勇、李桂香、杨涛、杨桂荣.....每一个“失而复得”的校友,都伴随着欢笑、激动和感恩。</h3> <h3>有人说: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只差一寸。可是,往往这一寸,就是无法突破。我希望这一辑大结局对比照的发表,还能帮助我们找到几位同学。</h3><div><br></div><h3>距离我们毕业三十年聚会的日子越来越近了,要是再能找到几位校友,那该多好啊。</h3><h3></h3><h3><br></h3><h3>请大家看看视频后面的名单,也许里面就有你认识的人。</h3><div>—————————————————————————</div> <h3>好了,“火锅”吃了一道又一道,吃了整整200多天,终于到了离席的时刻。这最后一辑对比照,共收入了31组北大84级校友的30年对比照。本来按照老规矩,每一辑都是30组对比照,排不下的,就直接放入下一辑好了。但是,由于这一篇是大结局,不会再有下一辑了,所以就把我手头收集的所有照片都加了进去。</h3><h3><br></h3><h3>多了一组对比照,就像多了一条希望的尾巴。</h3><h3><br></h3><h3>2018年4月30日,当年的少年们,出走半生,如今就要回到校园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北大84级校友30年对比照第15辑</b></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第421—451组)</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部分北大84级校友失联名单</b></h3><div><br></div><div>1. 已找到</div><div>2. 李丙文 (男,考古,北京55中毕业。1988年毕业后去中国人民银行工作,1996年赴美);</div><div>3. 已找到</div><div>4. 已找到</div><div>5. 已找到</div><div>6. 高博 (男,力学,本科毕业后回石家庄,石家庄人);</div><div>7. 王春海 (男,化学,山东人);</div><div>8. 高大庆 (男,化学,休学,黑龙江人);</div><div>9. 胡海虹 (女,化学,休学,山西人);</div><div>10. 已找到</div><div>11. 已找到</div><div>12. 已找到</div><div>13. 马丽 (女,地球物理,宁夏人);</div><div>14. 陈翔 (男,84年英语系,85年转入化学系,后去美国、加拿大。北京人);</div><div>15. 曹建茹 (女,中文,据说赴美。上海人);</div><div>16. 尹正波 (中文,毕业后曾在云南省广播电视厅工作,云南人;后有说去了加拿大);</div><div>17. 肖威 (男,东语梵文巴利文,原武协骨干,现可能在石家庄。唐山人);</div><div>18. 张军强 (国政,毕业后去山西运城工作);</div><div>19. 朱根发 (国政,毕业后在京自由职业,江西人);</div><div>20. 王兴凯 (女,法律,北京人);</div><div>21. 已找到</div><div>22. 张牧 (男,北京人,西语,去了美国);</div><div>23. 陈宁 (女,北大子女,西语,去了美国);</div><div>24. 贾卡尔 (女,陕西人,西语,去了美国);</div><div>25. 已找到</div><div>26. 已找到</div><div>27. 江丹宇(男,力学,本科毕业后留京,北京人);</div><div>28. 已找到</div><div>29. 黄苏平(男,地震地质,宁夏人,92年闯深圳、海南);</div><div>30. 王雪梅(女,地震地质,云南人);</div><div>31. 已找到</div><div>32. 已找到</div><div>33. 已找到</div><div>34. 陈向东 (男,哲学系宗教专业,北京人,曾去印度留学);</div><div>35. 普潆(女,法律三班,毕业后去美国,96年前后到香港,后来无消息,彝族四川人)</div><div>36. 闫更 (女,北京汇文中学毕业,生物系应用生化班,后转中文系。嫁德国工程师,十多年前常居香港,后随夫回德);</div><div>37. 郝大伟 (国政,长春人, 1989去美国俄勒冈,现在可能仍在俄勒冈);</div><div>38. 张威 (国政,毕业先去广东国投,后去美国,2000年回深圳一年又去美国);</div><div>39. 已找到</div><div>40. 王丹玮 (女,生物系应用生化专业,北京人,中学毕业于人大附中);</div><div>41. 李东坡 (男,地球系天体专业,北京人);</div><div>42. 已找到</div><div>43. 已找到</div><div>44. 已找到</div><div>45. 李书林(李苏宁)(技物核物,毕业后回沈阳);</div><div>46. 已找到</div><div>47. 已找到</div><div>48. 已找到</div><div>49. 已找到</div><div>50. 已找到</div><div>51. 陈丹 (技物核物,男,毕业后回广西北海);</div><div>52. 已找到</div><div>53. 已找到</div><div>54. 已找到</div><div>55. 王秋明 (计算机,男,福建福州人);</div><div>56. 袁立新 (计算机,男,湖南长沙人);</div><div>57. 冯伟良 (计算机,男,上海人);</div><div>58. 已找到</div><div>59. 吕小云 (计算机,女,湖北人);</div><div>60. 已找到</div><div>61. 已找到</div><div>62. 已找到</div><div>63.邝柳琼(东语系泰语专业,广东斗门县人)</div><div>64. 姜绪琴 (女,化学84一班,山东人,去了美国)</div><div>65. 刘孟 (女,东语系梵巴专业。大三去德国留学)</div><div>66. 霍惠军(男、北京人,生物系,90年代在日本)</div><div>67. 已找到</div><div>68. 曾令宇(男,生物系,江苏涟水人,毕业后去美)</div><div>69. 杨军 (生物系84级应用生化, 中学是北京实验的。)</div><div>70. 李波 (生物系84级应用生化,中学是北师大附中。)</div><div>71. 吴非 (技物系应用化学专业,83级休学一年入84,毕业后曾在中国科学院工作几年)</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第十四辑)</b></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2018年3月4日编写</div> 我是一个典型的文科女。做为一个文科女,特别是中年文科女,我对于一切与机械、电子、程序有关的东西都敬而远之。为了做对比照,我学会了下载音乐,学会了PS照片,学会了做视频,学会了印美篇书。<div><br></div><div>对比照让人成长,我如是说。</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解决“砍头”和“叠加”问题</b></h3> <h3>对比照是这样开始的。某天,我听到一首北枫的新歌“走过三十年”,词曲甚合我心。当时我正好收集了一些同学们的照片。于是我就下载了一个软件“小影”,动手编辑起来了。这是我第一次用这个软件,也是我第一次做这种照片视频。</h3><h3><br></h3><h3>我的同班同学倪碧莲是最早交对比照的人。等我做成视频后,发现她的近照上方被切去一部分。</h3> <h3>后来,我不断发现这个问题。比如汪红雨这张,做成视频之后,就成了这样。</h3> <h3>于是,那一段时间,我天天跟大家说:制作视频的app会把照片的边缘剪掉一部分,请大家交照片时,注意照片不要“太满”,人物与照片的边缘要留有余地。</h3><h3><br></h3><h3>解释的多么清楚啊。</h3><h3><br></h3><h3>后来,倪碧莲换了一张照片。</h3> <h3>做成视频之后,照片的背景又有一个虚化的照片叠加在后面。于是,我们就看到照片左侧背景中有一只大眼睛。</h3> <h3>到这个时候我还是没太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对比照就这样一辑一辑地做下去了。</h3><h3><br></h3><h3>突然我有一天灵光一闪,恍然大悟:原来这个app在把照片编成视频的时候,把所有的照片都变成4:3的横版。所以,才会出现“砍头”的情况;所以,才会有背景叠加的情况。</h3><h3><br></h3><h3>于是,那段时间我就反复提醒大家:交横版照片,交横版照片,交横版照片。</h3><h3><br></h3><h3>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我是不是解释的很清楚?</h3> <h3>可是许多人没有横版的照片,我也只好硬着头皮自己把竖版照片剪裁一下。遇到竖版大头照,无法剪裁的时候,我只能认命地看着“小影”或砍或叠,只希望它别太离谱。</h3><h3><br></h3><h3>终于,有一天,我发现了在修改照片时,有一个“扩展”功能,它能够把照片的边缘拉长。</h3><h3><br></h3><h3>我如获至宝,马上使用这个功能处理竖版大头照们。</h3> <h3>朱杰交来的近照是这样的。</h3> <h3>如果不处理,放在app里,就成这样了。</h3> <h3>我先是把两边“扩展”,当时用的黑色边。</h3> <h3>做了两期,发现扩展时可以加白边,终于看着不那么肃穆了。大功告成!</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二、从合影中挖人</b></h3> <h3>对比照深受同学们欢迎,大家纷纷翻箱倒柜地翻找老照片。可是不少人都远离家乡生活,有的甚至移居国外。他们的老照片或者留在老家,或者因为多年辗转已经遗失。</h3><h3><br></h3><h3>所以,对于一些特别想交对比照的同学来说,真是“一照难求”。</h3><h3><br></h3><h3>于是大家各想奇招。有的找大学毕业证,有的翻毕业纪念册,有的询问同学、老乡、父母。</h3><h3><br></h3><h3>而不少人则拿着一张合影,希望我能够把他(她)的单人照从合影中“挖”出来。</h3> <h3>比如就像这样的合影。</h3> <h3>“挖”出的单人照,虽然效果不尽如人意,但还是可以用的。</h3> <h3>陈前辉给我这张照片,让我帮忙把他裁出来。</h3> <h3><font color="#010101">这么一群人,他又是围在中间的那一个。好在相片质量不错,剪裁出来后也算合格,虽然周围的人头多了一点。</font></h3> <h3>魏强很自觉地交了一张自己从合影中“挖”出来的单人照片。周围的人倒是被他裁的干干净净。可是不知为何,我每次看到这张照片都要发笑,觉得很有喜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三、大刀阔斧地剪裁</b></h3> <h3>许多交来的照片,都是同学们精挑细选过的,都有特殊的意义在里面。可是,对比照每幅照片只有三秒时间。这三秒钟,做为读者,最想看到的是这个人的容颜的改变,看看30年的沧桑岁月给一个人的外表和气质带来的变化。</h3><h3><br></h3><h3>所以,我必须让这个对比照非常清晰,人像要够大。</h3><h3><br></h3><h3>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同学们送来的不少照片,我不得不操起剪刀,忍痛地“咔嚓咔嚓”进行处理。</h3> <h3>比如赵富同学这张照片,背景是北大南门。“北京大学”几个字非常清楚,大门也完整。这是一张关于一位北大校友,多年以后,回到母校的照片。</h3> <h3><font color="#010101">为了把人像放大,我裁剪之后,照片背景已经完全看不出北大的影子了。后面的门卫小哥出来刷了一下存在感,冲走了赵富同学的满腔热爱母校之情。</font></h3> <h3>许多同学都递交了和博雅塔的合影。为了能够让人脸够清晰,为了能够变成横版4:3照片,很多时候,我都不得不把塔截掉一部分,甚至全部。比如书玉的这张照片。</h3> <h3>不管看得见看不见,博雅塔都在那里。我只能这么自我安慰了。</h3> <h3>罗绍军的近照,是贵州荔波古城。</h3> <h3>经过裁剪之后,变成某无名乡村。</h3> <h3>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我只能在这里对这些校友说:对不起,你们交来的燕园美景、大好河山,都被我裁掉了,全都让位给一张张被30年岁月雕琢的面容了。</h3><h3><br></h3><h3>这也是读者们想看的,对吗?</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毫不留情地“枪毙”</b></div> <h3>陈京红交的近照,是她最得意的一张照片:在四川熊猫基地做志愿者,喂食熊猫。她兴冲冲地把照片交上来,被我一下子打回去:“不行,照片必须是正面照!”</h3><h3><br></h3><h3><br></h3> <h3>我的理由还是那个:观众是想看你30年的变化,特别是容貌的变化。他们不太会关心你去哪里了,做过什么了。</h3><h3><br></h3><div>京红同学很不情愿,但也没法。只好交了一张正面照片。</div><div><br></div><div>我至今对这个可爱的大熊猫心怀内疚:对不起了,滚滚,我剥夺了你在全国人民面前露脸的机会。</div> <h3>廖国锋替他们班的王刚交的近照,也被我打了回去。我声明:近照必须拍摄于最近三年。这张照片上的人看上去才三十出头吧?不能拿以前的照片凑数!</h3> <h3>人家挺委屈,说:这的确是我去年刚拍的啊,在照相馆拍的。我说那也不行。这照片放上去,会引起公愤的。</h3> <h3>换上王刚这张照片之后,终于和谐多了。</h3> <h3>提起“枪毙”照片,想起陈前辉前不久给我交了一张这样的照片。我一看到就立马否决:这也太像某网络红人了吧?咱不学他,行不?</h3> <h3><font color="#010101">于是换回了陈前辉之前的一张骑行照片。这才看出点那个当年被围在同学中间的,眼神清亮的楞小子的模样。</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五、一波三折地替换</b></h3> <h3>这几个月来,我做了13辑对比照视频。偶尔会有校友要求更换照片。一般都是他们又找到了更合适、更清晰、更美的照片,想把之前提交的不太满意的照片替换下来。</h3><h3><br></h3><h3>能有这种要求,说明这些校友对于对比照很重视,精益求精,所以我都会满足他们的要求。美篇的好处就是可以随时修改,我只不过是花一点时间进行替换编辑而已。</h3> <h3>有一天,杨亚梅给我发来信息:“罗新你好,想麻烦你帮我们班的易鄂换张对比照。”</h3> <h3>本来不是一件难事,可是之前我的手机因为太卡,已经被我恢复到出厂设置。所以问题就来了。</h3> <h3>为了这点事,文科女甲、文科女乙、加上文科女丙,琢磨了好几天。不知理科同学们看到我们的对话是否有大笑的冲动。</h3><h3><br></h3><h3>后来,文科女杨亚梅找到“外援”,终于把照片替换好了。</h3> <h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回去看看,那个视频能否看出被修改的痕迹。</h3> <h3>下面就是30组最新的北大84级校友30年对比照。你可以看看里面哪些照片用了“扩展”功能;哪些单人照是从合影上“挖”下来的;哪些照片原来有北大的校园景色,但是不得不裁掉了。至于那些被“枪毙”的照片,也许以后还有机会可以重见天日。</h3><h3><br></h3><h3><b>这个视频,是我第一次使用1080p高清制作。你看,我又学了一招。</b></h3><h3><br></h3><h3>所以,不要小瞧文科女的钻研能力。只要她们想下功夫,还是很有潜力的。</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北大84级校友30年对比照第14辑</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391—420组)</b></h3> <h3>———————————————————————————</h3> <h3>附:北大84级30年聚会主题歌:“燕园同窗”。倪碧莲、洛兵强强联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