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有路

宋允静

<h3>  三毛说:"读的书多了,人的容颜自会改变。"我常常揽镜自照,看来看去也感觉不到自己容貌有什么过人气质有什么出众的地方,心里就会默默的想大概还是因为读书太少的缘故吧。</h3><h3> 和现在的孩子相比,我的读书时代来的非常的晚。小学前半段生活在老家农村,在那个关于孩提时代的记忆里满满的都是蓝天白玉碧波麦浪,二三十年前的农村,大自然感官的馈赠丰富无比,唯独书,是个稀罕的奢侈品。七八岁上下慢慢读书认字之后,我接触的第一本课外的读物,说出来吓死人,是一本《脂砚斋点评石头记》的残本,也不知道是在哪里寻来的,既无首更无尾,黄旧泛青的薄薄纸张,只有十四五回到二十一二回的样子,不知道它是留情于妈妈剪鞋样的手下,还是侥幸在爸爸练字的笔端,反正看到这本书我一气读完,很多字不认识,理解力更谈不上,但我从书中知道了一件事,这个《石头记》和电视上当时正播的《红楼梦》是一个东西。直到现在《红楼梦》仍然是我最喜欢的书,回想起来也暗自好笑:读书这件事我的起点可是相当的高呀!</h3><h3> 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结束在四年级的时候。我的爷爷是一个老派的知识分子,他前瞻性的觉得我是一块读书的好材料便将我领到城里来读书。离别了熟悉的人事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那时的我非常非常的爱哭自卑,没有玩伴和陪伴的那几年里,唯一让我觉得安全和确定的是爷爷的很多的藏书。那是一个近似于咖啡色木质的大大的书架,上下四层,每层两排,书架的底下还有一个大柜子,海海满满全是书。爷爷的书非常的杂:诸子百家、诗词歌赋、历史文献、马列毛传、哲学艺术甚至金匮百草都兼而有之。我跟着一本本的翻看,也是杂的一塌糊涂,我记得我书架上抽出的第一本是《百年风云》,四五百页的样子,讲述的是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百十年来兴哀荣辱的洋洋历史,第二本书就是《老残游记》。爷爷出身戎马,书架上的书理论严肃居多,趣味活泼的较少,可能十几本书里我才能挑出一本自己爱看的。慢慢看着看着我读书的速度越来越快,三四百页的书,两三天就可以看完,完全就是对文字本能地吞咽,囫囵吞枣般不求甚解。课业还不是那么繁重的岁月里,写字台前那把旧藤椅上,我经常能拿一本书从日出黎明看到暮霭沉沉。爸爸经常对我说:"不敢这样看了,眼睛看坏了。"可那时只要是一卷在手,我就是一直把脑袋埋进沙子里的鸵鸟,根本不知道旁边的人在说什么,直到有一天在教室里我眯着眼睛也只能看见黑板前面一片迷离的时候,我才吓一大跳:"坏了,近视了。"六年级伊始,我成了我们那个时代里最早戴眼镜的"文人"。</h3><h3> 我不知道"书呆子"这个词是怎样来的是,只知道童年时期我是个寂寞的怪小孩。读书是我最大的乐趣,以至于小女孩玩的毽子沙包皮筋我到现在也一样不会,这样说来我实在有愧我的童年时代。时间呼啦一下卷到中学以后,虚长了几岁,我的胆子也慢慢大了,读书已经不局限于家里扩展到外边去了。那段时间我家街边转角的地方开了一家租书的店,一本书一天五角钱,为此我欢呼雀跃了好一阵子。其实里面的书大部分是青春小说和武侠小说,我曾经一个暑假读完了整个金庸,慢慢看的书多了,格调这个东西慢慢也有了,一本书拿到手里只是一掠,我就知道它值不值得我省吃俭用的费用。市面上当时一本最好的月刊便是《读者文摘》,这本杂志我一直觉得它内涵修为不枉此名。我每期必买,开售的那日如果没有买到便会觉得亏心到对不起自己,这本杂志非常好的一点是它里面有很多国外很优秀的译制短篇小说或者长篇小说的节选,还专门开辟了一个诗歌的板块来刊登一些很美丽的国外的诗歌。如果说我在家里的天地里接触的古典文集比较多的话,,这本刊物就给我打开了外国文学的一扇窗。我知道了村上春树、卡夫卡、索尔安东尼、叶赛宁……那时买书几乎是很难得,我看到里面章节比较喜欢的书我就会暗自记下来,跑道正街的新华书店去花几天时间看看。在新华书店力氤氲着墨香的暗暗角落里,我常常一坐就是一下午,为了免受白眼和客气地驱赶,我也会攒够一笔钱就赶紧买上一本书,借此告诉里面的营业员我其实也是会买书的人,那是一种孩子式的简单的精明,我记得我买的第一本外国小说是《简爱》。慢慢的和里面的营业员熟悉了以后,进去他们就会默默递给一个眼神,我就会赶紧挑选一本躲在旁边的角落看。奇迹般这样差不多读完了我喜欢的外国小说,这些人我到现在还很感激他们,用善良和包容来维护了一个孩子的看书的易碎的体面。</h3><h3> 高中前两年我又发疯一般的喜欢上了诗词歌赋,那两年我搜寻了我能找到的所有关于诗词的书籍,日思夜想的喜欢。我一直觉得我这个人感性敏锐太多,而理性严谨太少就是太喜欢古典文学被感染的一些容易伤秋悲春的腔调,心理上经常是晴天落大雨,容易起伏不定,年少时我也总为自己城府太浅而生闷气,直到朔冬季节一天纷纷扬扬一场大雪过后,我和我当时最好的朋友走在操场漫步的时候,看着把天地连成一线的鹅毛大雪,不知觉的我心底冒出一句:"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惠而好我,携手同行。"我怔怔地看着灰黑色的天幕下飞舞的雪花,那一刻文字的美是那么震撼着我,从那一时我开始知道,如果没有这些书籍和文字的滋养,我的感受力没有那么敏锐的话,人生里面好多需要心灵上品评的快乐和满足我一辈子都体会不到了,那么人生是不是就无缘无故的少了一块,那才应该是最可痛心的事情了吧。</h3><h3> 中学几乎所有的时间都交给了看书,甚至有时候怕爸妈责罚深夜里拉上被子打着手电筒看书,所以高三一年都在收心好好学习课本,原因是因为读书而拉下的课程太多了,拼死拼活一年考上大学,记得第一次走进大学的图书馆,看着里面延伸到远远深处的一层层书架,我几乎有一种眩晕感和不确定般口渴的感觉,那四年里面,我恶补了自己现代作品的缺失,我羞愧于我竟然没有好好读过现代的文学作品,那真是一通恶补:莫言、王朔、贾平凹、陈忠实、王安忆、古华………,也读了整整一书架关于红学的书籍,如果说大学时代我真的有什么觉得自己还满意的地方,那就是泡在图书馆里那不知道算不算是虚度了的几多年华,那在我心里真正是一段黄金般的岁月。</h3><h3> 韩寒曾经在他一篇文章《穿着棉袄洗澡》里怼过这个应试的时代,他说:"如果读书最后的目的是为了遗忘,那我们读书还有什么用?"我回首了自己曾经读书的岁月,如果说读书非要是找准记忆,说出人物,说出结构的话,我觉得我遗忘的更多,但书籍就是个神奇的东西,它改变的是你的思想,你的内心,你的情怀,你的境界。让你在逆境中继续奋进,在失意中寻得温暖、在飞扬里学会沉静,在平凡中活出旖丽。毕业上班,嫁为人妇,属于自己的时间少之又少,能看书的大段时间更是想都不用想。曾经翻书握笔转为洗手做汤羹,曾经梦想志向都淹没在了繁琐的生活里,有时候觉得人生就是狼狈不堪的向前奔进,有时候甚至觉得这个繁华浮躁的世界里生存的意义都搞不明白,但只要有一个午后,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午后,一杯茶,一本书,静谧清浅的时光里自己就会给自己最深的感动,觉察到人生的美好,会把欢乐放大,把疼痛变淡,把人变得柔软,把心变得积极。</h3><h3> 而这,就是读书的力量!</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