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回高跷

樊广会

<h1><b>  王回村建村很早。</b></h1><h1><b> 在战国时期秦始皇为了统一六国,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最著名的战争就是“长平之战“。秦国与赵国在长平(高平)对峙了三年另三个月,耗尽了两国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两国实力相当,谁都找不出机会获胜。秦王为了督促战争早点胜利,千里迢迢从西安赶赴长平老马岭。快到老马岭时正逢天下大雨,道路泥泞,不便前行。就另时设帐召集官员开会布置。会毕秦王掉头回赶。在另时设帐的地方留有人员和建筑,逐渐行成村落。人们就把秦王掉头回赶这地方,取名“王回“。</b></h1><h1><b> 长平之战因赵国重用“纸上谈兵”的赵恬,战争大败,战死人数得三十万。当时全国才七十万人口,在战争中死去了差不多二分之一。现在高平很多地方在种地时还能见到很多白骨。这就是著名的“长平之战“。</b></h1><h1><b> 由于长平这个战争,才有了王回这个村。</b></h1> <h1>  <b>说起王回村就必须要提到王回高跷。王回高跷起源何时无从考究。但在王回人民的创新和发展中形成当下的高跷跨马。</b></h1><h1><b> 王回高跷在王回人民的努力下获得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殊荣。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保护。</b></h1> <h1>  <b>没见过高跷的人,都感觉新鲜,刺激。认为人踩在两根高高的木头上来回走动和表演,不免感到几分担心</b><b> 。见过高跷的人,都不以为然。</b></h1><h1><b> 踩高跷是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但王回人能把高跷踩的熟练,踩到极致。</b></h1> <h1><b>  踩高跷表演不是有的人说的,在场上转几个圈圈就好了,认为没意思。</b></h1><h1><b> 高跷跨马表演是人们扮成历史人物如“七狼八虎战幽州“。一匹匹战马驰骋疆场的情景。</b></h1><h1><b> 在表演高跷跨马中它有很多细节。在战马出征前需要集合,动员。人们用串圆圈来表达这一内容。然后拴马,你会看到原地踏步的马焦急的神情。放马,你会感到战马获得自由的兴奋。饮马,你会感到战马的激动。出征。冲杀战场,马蹄声,人们的呐喊声汇成一片声的海洋。</b></h1><h1> <b>在王回高跷中,王回人都能把几处细节表演的活灵活现。在王回高跷表演中引马人和赶马人是最重要的角色,他们挥洒自如的动作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b></h1><h1><b> 了解了高跷跨马的很多细节,在去欣赏,别有一凡风味。</b></h1><h1><b> 王回高跷是“非遗“产物,它是王回的一张名片。也是沁水县的一张名片。举行重大的庆祝活动,少它不行。</b></h1><h1><b> 二0一八年庆祝元宵活动,王回高跷代表胡底乡参加了赴县展演。</b></h1><h1><b> 王回高跷的每次活动少不了高跷人。他们是:</b></h1> <h1>  <b>宋引红,沁水县胡底乡王回村党支部书记,是王回高跷“非遗“产物的组织者。</b></h1> <h1><b>  宋昆亮,胡底乡王回村村委主任。是王回高跷“非遗”产物的组织者,继承者和传承者。</b></h1> <h1><b>  宋文社,每次王回高跷展演,他都要从百忙中抽出时间参加。有的人说他喜好文艺,我认为,是他对故乡的热爱,是对“非遗“产物的尊重。是王回高跷“非遗”产物的继承者和传承者。</b></h1> <h1><b>  宋胜强,王回村负责人之一,王回高跷“非遗“产物的继承者和传承者。</b></h1> <h1><b>  宋密河,王回村负责人之一,王回高跷“非遗”产物的继承者和传承者。</b></h1> <h1><b>  宋臭和,七十高龄,仍然坚守在王回高跷“非遗“产物的传承中。</b></h1> <h1><b>  宋军义,王回高跷“非遗”产物的继承者和传承者。赶马人。</b></h1> <h1><b>  宋军强,王回高跷“非遗“产物的继承者和传承者。</b></h1> <h1><b>  宋路军,王回高跷“非遗”产物的继承者和传承者。</b></h1> <h1><b>  宋天河,王回高跷“非遗“产物的继承者和传承者。</b></h1> <h1><b>  宋利斌,王回高跷“非遗“产物的继承者和传承者。</b></h1> <h1><b>  张斗瑞,王回高跷“非遗“产物的继承者和传承者。</b></h1><h1><b><br></b></h1><h1> <b>一件事情朝着预定的目标坚持不懈的走下去,就会得到丰收的成果。王回高跷就是从历史中踩来,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踩到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b></h1><h1><b> 王回村人发扬“高跷“精神,美好的明天会更加灿烂。</b></h1><h1><b><br></b></h1><h1><b><br></b></h1><h1> (此稿一发表受到很多朋友圈以及全国各地美篇朋友的关注,点评和赞赏。有的人私信于我,不读此篇文章真不知道高跷表演还有那么多细节,受益非浅。在这里对关注的人表示谢谢。本来这个谢谢应写在评论处,因评论有很多人看不到。我就加于此)</h1> <h1><b><i>  作者,樊广会,系沁水县胡底乡樊庄人。网名,0369,表示数字代表一切,从无到有,能大能小,有单有双,有奇有偶。思想丰富,兴趣广泛。</i></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