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割灯

雨中行

<h3> 农历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胶东地区过元宵节,乡间有燃灯祭神祭祖之风。灯是用胡萝卜、萝卜或白菜疙瘩刻出来的,乡间百姓习称“割(方言读ga音)灯”。关于割灯,民间素有“割三不割四”一说。意思是说,割灯要赶在正月十三这天完成,正月十四日后就不能割灯了,为的是早散发掉萝卜内水分,避免灯油燃烧时迸溅。</h3><h3> 割灯,应选好胡萝卜(萝卜),用刀削好尺寸,再用制钱将胡萝卜(萝卜)心处挖出洞作灯碗。然后,将苫草杆缠上黄表纸或棉花作灯芯,插进灯碗。尔后,把蜡烛化开,兑些许豆油或花生油,用混合油趁热灌满灯碗。灌灯时,灯芯也要浸油。胶东农家多选取苫草杆来做灯芯。</h3> <h3> 说到割灯,过去都是我父亲自己做的,小时候也是围在父亲跟前看着父亲割灯,父亲是用高梁秸秆的皮和棉花做的灯芯,围在父亲跟前也吃过父亲用铜钱挖出的胡萝卜芯,很甜!很甜!父亲也曾经给我们做过用萝卜做的大灯,用一整个萝卜做的灯,浇的蜡油多,点的时间就长,父亲还会在萝卜灯上围上一圈彩色的纸,再在纸上扣个洞,这样就可以提着萝卜灯到街上玩了。</h3><h3> 时光荏苒,不知什么时候父亲已经不能自己割灯了,都是我从市场上买些小蜡烛作为元宵节上灯用。</h3> <h3> 也许自己已经到了不惑之年,很想体会一下割灯的滋味,于是买来了胡萝卜,在自己的老家从邻居哪里要来了棉花和高粱秸秆,和老婆一起割起了灯。</h3><h3> 父亲割灯的记忆隐约浮现在脑海里,凭着记忆马马虎虎也把灯割好了,虽然不是很精致也体会到了浓浓的乡情。</h3><h3> 用自己亲手割的灯来祭奠祖先们,是不是心更诚?对父母的思念是不是更浓?</h3><h3> 也许生活就是这样无声地延续着,一辈又一辈……</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