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乡贤雷建德:不是张生却终生痴恋《西厢记》</h3><h3>山西新闻网--三晋都市报记者周俊芳报道<br /></h3><h3> 2017年岁末,运城市召开运商运才文化公益工作会议,来自海内外的运城籍新乡贤代表齐聚一堂,共叙浓浓乡情。"永济市十大新乡贤"雷建德在本次会议上,因研究、创作、传播古典爱情名著《西厢记》成绩卓著而入选"运城市优秀新乡贤"。</h3><h3> 河东大地耕读传家、民风淳朴,乡贤文化作用匪浅。时至今日,一大批能人志士虽志在千里但心系故土,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有德行、有爱心的人士,成为新一代乡贤。醉心于《西厢记》研究43年的雷建德,就位列其中。</h3><h3> 雷建德是名记者。曾获得中国记协颁发的"30年资深新闻工作者"荣誉证书和证章,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企业报总编辑、中国电力报社优秀记者、国家电网报社优秀记者。</h3><h3> 雷建德是个作家,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创作了民间传说《西厢轶事》、电视文学故事《西厢记》、章回小说《白话西厢记》、交响乐叙事曲《西厢记》、旅游电视风光片《西厢记与普救寺》《白话西厢记后传》等。</h3><h3> 雷建德是个收藏家。2013年9月,他创建了全国首家"西厢记网络展览馆",10个展厅陈列着9000件展品,填补了国内外《西厢记》展览馆的空白。</h3><h3> 雷建德是个文化学者,不是张生,却终生做着一件事,就是心系桑梓,痴情西厢。</h3><h3><br /></h3><h3><br /></h3><h3>痴心西厢文化43年</h3><h3><br /></h3><h3> 1957年雷建德生于风陵渡,17岁那年,回到祖籍永济市蒲州镇插队。而有一种沙子叫莺莺沙,有一种饼子叫莺莺饼,有一种情怀在莺莺塔,父亲嘴里哼的蒲剧《西厢记》,就发生在脚下的土地。古蒲津渡的铁牛、普救寺的莺莺塔、黄河边上的鹳雀楼……这些古蒲州的遗存,时时提醒他这方土地的悠远历史和精彩文化。</h3><h3> 农村插队的生活是单调的,白天干活,晚上无事可做。雷建德通过在文化馆工作的亲戚,在被封存的库房找到了一本当时的"禁书"《西厢记》。为了不被发现,尽快将书还回去,他花了四五个夜晚,抄完了这本五万字的《西厢记》。古语有云: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本借来的书,给雷建德打开了一扇门,也奠定了他之后的人生轨迹。</h3><h3> 等招工进变电站当了工人,一有时间,他就走街串巷搜集有关《西厢记》的传说故事和民间藏品,火花、扑克牌、鼻烟壶、扇面、泥塑、集邮、砖雕、糖人、陶瓷画、宣传画、珐琅瓷盘等,五花八门。那年头一袋水果糖、一包茶叶,就能与黄河滩、中条山的老人聊上半天。脚踏实地的田野调查,给他后来的西厢研究打下了基础。</h3><h3> 1977年初,只有高中文化的雷建德,因工作积极被破格调入运城地区电业局,先后任局长秘书、局长办公室副主任。虽然离开了蒲州,但他的西厢情缘却更加浓烈。他开始将搜集的传说故事,陆续发表在《运城报》《山西民间文学》《山西旅游》上,等积累得差不多,便集结成册,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西厢轶事》。随后,一鼓作气又创作了电视文学剧本《西厢记》,章回小说《白话西厢记》等。</h3><h3> 1990年雷建德调到太原,正式开始了他的新闻生涯。先后担任中国电力报驻山西记者站记者,《中国电力企业管理》山西通联站副主任,山西省电力新闻中心副主任兼山西电力报副社长、常务副总编,国家电网报山西记者站站长。其间,他编著出版《西厢记·民族交响叙事曲》《西厢轶事连环画》《西厢记后传》等,完成了"西厢十部曲"。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司马光传奇·故事》《梨花一枝春带雨·报告文学集》等著作。</h3><h3> 以西厢为纽带,雷建德与诸多名人专家建立联系,成了传播爱情文化的使者。中国艺术语言研究会会长马少波曾为其著作题词;人民艺术家、西厢记研究会会长寒声为其作序;著名戏曲史论家、文学史专家王季思、吴晓铃也为其作序、题词;著名戏剧理论家赵寻题写贺诗;著名画家、书法家董寿平为他题写书名……</h3><h3><br /></h3><h3><br /></h3><h3>走遍世界搜集西厢藏品</h3><h3><br /></h3><h3>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西厢记》就是一部戏,而对雷建德来说,却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他终生绕不开的情结。他没有止于戏里戏外的研究,台上台下的鉴赏,而是爱上收藏,且只钟情于与西厢有关的藏品。能买到的就买回来,买不到的就用照相机拍下来,还有一些名家为《西厢记》留下的墨宝画作,也是他的心爱之物,几十年积攒下来,就有了千余件之多。</h3><h3> 1997年起,利用工作之便,他先后到美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日本、新加坡、新西兰等国进行国外大百科全书有关评介《西厢记》的探寻考察,凡事就怕有心人,每到一处,他就用各种方式搜集整理,将《西厢记》国外评价悉数收入囊中。</h3><h3> 2013年秋天,雷建德在他的工作室创建了全国首家"西厢记网络展览馆",填补了国内外《西厢记》展览馆展示的一项空白。设置有馆藏珍品厅、民间艺术厅、书画展示厅、戏剧影视厅、图书阅览厅、普救寺景观厅等10个展厅,共9000件展品。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看西厢藏品,赏西厢美景,品西厢文化。在运营4年时间,吸引了19个国家的网友访问,拥有的粉丝超过74万。上海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学者周锡山称:"这是《西厢记》研究史和传播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必将对《西厢记》文化艺术的发展、推广和运用,乃至对当代中华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产生示范性的重大而影响深远的作用。"</h3><h3> 雷建德介绍说,目前研究《西厢记》的著作明代有69种,清代有50多种,近现代有45种。这些书籍,稍有闲暇,他就如痴如醉地读,虽不能说全部通读,起码能了解七七八八,能讲出个根根梢梢。通过研究,他大胆提出,《西厢记》原著唱词中的"枫叶",应为"柿叶"。不论从历史典籍,还是实地考察,蒲州当地没有枫树,有的只是漫山遍野的柿子树,深秋时节,火红一片。经他纠正的原著中的"误解",多达十余处。</h3><h3> 作为中国西厢记研究会理事,雷建德数十年来潜心研究,他认为《西厢记》作为中国爱情经典,一点也不比《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西方爱情逊色,且《西厢记》问世要比《罗密欧与朱丽叶》早4个世纪。在世界民族的情感典藏中,有中国《西厢记》的重要位置,书中百折千回的纠葛、缠绵悱恻的情感,足以让世界对中国式的爱情注目。中华民族是情感丰富的民族,也是浪漫美好、追求人性本真的民族,如果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签,《西厢记》便是中华民族的情感标志。他有一个愿望,期待我省在挖掘炎帝农耕文化、尧舜德孝文化、关公忠义文化、能吏廉政文化、晋商诚信文化等传统文化的同时,能够将"西厢爱情文化"纳入其中。</h3><h3><br /></h3><h3><br /></h3><h3>西厢浪漫洒向法国巴黎</h3><h3><br /></h3><h3> 2017年,是中法建交52周年。"西厢记网络展览馆"一组六件展品,入选《法国邮票印象中国殿堂级艺术家篇章》,包括:德国科隆博物馆藏明刊本"红娘传书"、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仇英款西厢记图"、明弘治戊午北京金台岳家印行"明刊西厢记"、国内惟一元代《西厢记》手抄本残页,还有黄河岸畔民间剪纸"莺莺殉情"、北京著名书画艺术家林蘭子题词。邮票是国家名片,被称之为"国票",方寸之间,体现了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自然风貌等,极具收藏价值。西厢文化登上了法国邮票,亮相"浪漫之都"巴黎,其意义不同凡响。</h3><h3> 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雷建德对《西厢记》的研究与传播,正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深度挖掘。</h3><h3> 在熟人眼中,雷建德是个乐于助人、谦和豁达的人。在研究和传播《西厢记》的过程中,他也从没计算过成本和得失,默默无闻,甘之如饴。</h3><h3> 花甲之年的雷建德,仍矢志不渝地坚守西厢爱情阵地。明年,除了出版《西厢记网络展览馆珍品集锦》画册,他还希望对网站做些创新转型,不断提升传播力。他说,未来会将自己的西厢藏品无偿捐献给一所公立博物馆,让更多的人去参观、赏鉴,从古典名著当中,感受幸福、收获爱情!</h3><h3><br /></h3><h3>本报记者 周俊芳/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