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县伞头秧歌

黄土地

<h3>碛口腰鼓</h3> <h3>扭秧歌</h3> <h3>  伞头秧歌是流行于晋北及陕北一带的大型民间歌舞艺术形式。晋北流行于吕梁临县及周边地区,陕北流行于榆林,延安等市县。尤以临县最盛,故名临县伞头秧歌。它起源于祭祖娱神祈福。伞头秧歌由手执花伞者领头舞蹈和演唱秧歌而得名。伞头为秧歌队伍的首领,负责指挥,调动全局。临县伞头秧歌为群众性娱乐活动,由众多人员组成秧歌队伍,上街游行。它的舞蹈特点为“扭”,靠身体的扭动,手臂的摆动来表达情感,且人数众多,集体起舞,色彩鲜艳,热情奔放。它是晋陕人民辞旧迎新,表达喜悦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秧歌会则也不断的进行变化革新,出现了一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近年来,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晋北临县一带都要举行大型的秧歌展演,今天要说的伞头秧歌,就是晋陕秧歌的发源地、兴盛地一一临县的伞头秧歌。下图为等秧歌的人们,才10点刚到,广场边已聚集了不少人。</h3> <h3>  快要来了</h3> <h3>  远远的可以望见了</h3> <h3>  一辆装扮的十分鲜艳、喜庆的宣传车徐徐驶来。</h3> <h3>  碛口腰鼓队。碛囗,黄河第二大“碛”,古时中原重要水陆转运码头,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碛口腰鼓以挂在腰上的小鼓为主要道具,边敲小鼓边舞蹈,跳跃性极强。风格粗犷,豪放,激情,反映了黄土高原人民的性格特点。以前主要由壮汉表演,而今全部换成了清一色的花木兰,这是否反映了社会的进步?碛口腰鼓相比于陕西安塞腰鼓,并不十分出名,但它的威势,气场绝不逊色于安塞腰鼓。</h3> <h3>背面照</h3> <h3>近一点看。</h3> <h3>来张特写。</h3> <h3>  秧歌舞正式登场,表演人员着红绿绸服,腰系丝带,一手执花扇,一手执丝带,和着极有韵律的节奏,表情喜悦,扭来扭去,翩翩起舞。远远看去,人影律动,花扇翻飞,极有情趣。</h3> <h3>  花鼓及铜铙表演</h3> <h3>  近点看</h3> <h3>  舞龙表演</h3> <h3>  飞龙戏珠,执珠人非常逗趣</h3> <h3>  花伞表演。伞头,为手执花伞唱秧歌的民间艺人,是秧歌队伍的首领,一般为一名,两名,四名,双数。近年来,发展为专门的花伞表演。</h3> <h3>  灯笼队表演。表演者为十七八岁年青俊俏之女子,像古时宫中手打灯笼走动之丽人,舞步婀娜,小碎步移动,十分有趣。</h3> <h3>  水兵舞表演。为新增艺术形式,兼有秧歌舞和水兵舞的特点。</h3> <h3>  穿着“红军”装的演员们舞蹈。</h3> <h3>  孩子们着汗服表演</h3> <h3>  背面照</h3> <h3>  这是今年秧歌的特色,演员们身着各种春种秋收的道具,和着音乐的节奏,做着各种农活动作,道具逼真,动作形象,十分有趣。这反映了黄土高原农耕文化。有些农活和农具,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早已成了久远的记忆,对于我来说,一些农具还叫不上名。今天,在晋北一带,这种农具已很少用或很少见。但这曾经的农耕文化却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值得我们赞歌,它在过去发挥着饱食和衣的重要作用,凝洁着劳动人民的辛勤汗水和智慧创新。今天的人们不仅不应忘却记忆,忘记历史,而更应从中得到深刻的启发。图为犁地表演。</h3> <h3>  石碾,用人力或畜力把高粱、谷子、稻子等谷物脱壳或把米碾碎成碴子或面粉。</h3> <h3>  黄煎及摊黄煎用的工具。黄煎为小米面做成。小米面呈糊状,摊于凸出的器皿中,加热至熟,成色金黄,米香味甜,松软上口。晋北一带,每逢清明节,家家都要吃黄煎。</h3> <h3> 犁地的黄牛。小孩很好奇,摸摸这牛尾巴会有什么反应。</h3> <h3>  纺车。我小时见过奶奶纺线。</h3> <h3>  石磨,用于把谷物,高粱等磨成面。</h3> <h3> 扇车(扬尘车),用于分离果实和皮壳、尘土。</h3> <h3>  用小镢头收高梁,谷子。镢头,刨土用的一种农具,类似镐。</h3> <h3> 大镢头</h3> <h3>  勒硌(音),一种使果实脱壳的工具。敲打于植物枝茎,使果实从皮壳中脱离出来。</h3> <h3> 犁地表演</h3> <h3> 还是犁地</h3> <h3> 农人之背面照</h3> <h3> 柳条编织的盛粮食的工具及平整土地的耙</h3> <h3>  耙的特写</h3> <h3>播种谷物的耧车。仔细看,与松土的犁不一样。</h3> <h3> 刘三推车及农村老汉老婆表演</h3> <h3> 锣、鼓表演</h3> <h3>  专门的鼓表演</h3> <h3>  又一队腰鼓队表演。意气风发。</h3> <h3>  生龙活虎</h3> <h3>  秧歌结束时,已至下午3点,演员们也累了,全体停下来休息。是的,他们也该歇歇了,他们用尽全身的气力扭秧歌。他们扭出了晋北人的精气神,扭出了晋北人的欢乐和喜悦,扭出了晋北人美好灿烂的明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