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自从得知陌峪村有一惜字塔,便有意去一睹其芳容。终于在2017年9月22日下午,回家途中,得便去了却了这一心愿。</h3> <h3>进村走不久,便看见一座旧戏台。戏台早已经破败不堪,不再使用了,让我挂念的是在戏台墙壁上嵌的那一块小石碑是否还在。转到戏台前面,只见戏台上堆放着一些杂物,在正中间存放着一块立于1952年4月的烈士碑(见图1),简要的记录着在八年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中牺牲的本村烈士。在戏台左边的墙上1.5米高的地方,一小块石碑赫然在目(见图2)。</h3> <h3>这是一块高37厘米,宽46厘米的小石碑,四周是细线勾勒的富贵不断头图形,中间是碑文。全文如下:<br>补修关帝庙铭<br>盖闻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前后之相需, 神与人一也。余村南 关帝庙创建匪伊朝夕矣,风雨倾颓,庙貌非复如故,合社公议仍旧而修葺之。工既竣而为之序云。<br> 监生韩轼 施钱拾仟文<br> 经理人 韩桐 韩元运 生员韩城 韩玉书 <br>韩端 监生韩□ 韩烜 韩长林<br>泥水匠 韩廷爛 韩廷炷 韩永 韩嘉会<br>以上各施□五十文<br>玉工 郝有元<br>峕大清道光十三年岁次癸巳五月勒石</h3> <h3>这碑所立时间是公元1833年,还在鸦片战争之前。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曾去过陌峪,见到过这块碑,还抄录过简短的碑文,非常欣赏其中的“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这两句话,那时候还不知道这是出自韩愈的《与于襄阳书》中的名句。</h3> <h3><br></h3> <h3>在戏台斜对面,有一座清泉寺,初建年代已不可考。在其门前,大路旁边,曾经有一座青石材质的石经幢,其高2米有余,“塔身七节青石雕刻而成,魏晋遗风明显。底座上下三阶八角中凹显八面。分别浮雕有八仙,貌似胡人各执笙、箫、笛、管、弦、鼓、钹,呈坐姿十分精细;二节四层为伞状雕凿八瓣莲花上下相衬,中间有八楞柱高约1.5米,上刻满佛经,书有建塔日期。顶端莲花并蒂共托宝顶并刻有‘百谷’二字”(见《陌峪村志》第106页),非常精美和漂亮(见图4)。据《陌峪村志》载,为五代时期“大晋天福九年”(944)所建,而在清泉寺廊下立于2009年6月的《清泉寺修复记》云,经幢所载为“大晋天福七年”(942),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错?孰是孰非?恐怕难以有一个结论了。可叹此经幢在1999年10月为利欲熏心的盗贼所盗,已不知所踪。</h3> <h3>在隔河相对近山之顶,在蓊蓊郁郁的林木之中,一座体态窈窕的砖塔直插云霄,我想这应该就是所谓的惜字塔了吧。于是绕过清泉寺,过河后,于灌木丛中取道上山,逐渐的走近了这座惜字塔。</h3> <h3>此塔建在边长3.5米的正方形石彻台基上,塔身为石灰青砖所彻,密檐六角三层,逐层收分,檐角作弧形上挑,塔顶为青石文笔尖,通高约6.5米左右。(见图5、图6)地理坐标为北纬36º46´56",东经113º5´14"。海拔1012.6米,精度为±5米。方位227º,坐东南向西北,正对陌峪旧村。</h3> <h3><br></h3> <h3>塔身第一层炉口上额有扇面形砖匾,阳雕有“惜字楼”三个楷字(见图7)。其下是用型砖券制的拱形炉膛洞口,额上原来应该有字,人为凿毁痕迹非常明显,判断应该有六个字,惟左边依稀可辨一“陌”字外,其余悉不可识(见图7、图10)。炉膛内部边壁为墼坯磊作,逐层收小,呈烟黑色,显然是为焚烧字纸所熏而成(见图8),炉口下沿为石质条石。石下两砖处有一正方形洞口,应该是焚烧引火口,引火口只有下边磨损较重,成为圆弧形,其余三边均呈棱角状,可见其使用时间不是很久(见图9)。塔身一层平面呈六边形,边长分别为96——100厘米不等,其中正面有明显的纵向裂纹,可能由于地基变动所致(见图8)。</h3> <h3><p>第二层六角皆置有角石,除背面外的五个面均有立式洞口。洞口顶部呈剑尖状,大小一致。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设置,不仅有效的减轻了塔身自重,而且从形体上表现得玲珑剔透(见图5、图6)。</p><p><br></p></h3> <h3><br></h3> <h3>第三层正面有一长方形形洞口,顶部简单拱券,其上有一砖匾,阳刻“奎星阁”三个楷字(见图11)。正面左右两侧及后面,有三个圆形的窗口,其中左侧窗口中间隐约一个镂空的“北”字(有残损),其余均已破坏(见图12)。塔顶部六个檐角均悬挂有铁制筒形风铎(见图11、图12)。</h3> <h3>该惜字楼依其形制和状况判断,当是晚清或民国年间所建造(村志载为“清末村人所建”)。</h3> <h3><p>该塔所处位置是陌峪之近山。近山即近案、案山,也就是案台、书桌的意思,是办事的地方,是人类求神办事最好的地方,所以人们争相来此诉说心愿,祈祷庇佑。</p><p>奎星,即奎宿,也叫天豕、封豕,又名“璇玑”,是北斗七星中前四颗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的总称,为二十八宿之一,是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一宿。奎星被古人附会为主管文运之神,奎星也改为魁星。在东汉代纬书《孝经援神契》中即有“奎主文章”之说,汉代常常以“奎”称文章、文运,如称秘书监为奎府,称皇帝写的字为奎书、奎章。因“魁”与“奎”同音,并有“首”、“第一”之意,所以科举取得高等也称为“魁”,如经魁、五魁、魁甲、魁解等。由于魁星主文运,所以和文昌帝君一样,倍受读书人崇拜,旧时魁星楼,魁星阁也便遍布各地。陌峪村自古文风鼎盛,明清两代人才辈出,科甲频仍(载于旧志,宋元之前名录不可考)。村人倡议共襄筑此塔,也便是很自然的事。此塔三层的“奎星阁”也证明,修建此塔的目的就是催文催贵,寄托着当地人民的美好愿望的。</p><p>此塔方位为227º,坐东南向西北,正对陌峪旧村,当属二十四山中的巽山乾向。换而言之,该塔正是位于陌峪村的东南方巽字上,恰是修建文峰塔的绝佳方位(在四川就有称惜字楼为文风塔或文峰塔的)。而这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当初修建这座塔的真正用意之所在就是为了催文催贵。</p><p>惜字楼,也称惜字塔、焚字库、焚纸楼等,是用来烧毁书有文字的纸张的地方,是古人“敬惜字纸”理念的体现之一。《淮南子·本经》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古人认为文字是圣人所作,是神圣和崇高的,写在纸上的文字,不能随意亵渎。对传播知识的文字、作为载体的纸张特别珍爱,即使是废字纸,也必须诚心敬意地烧掉。《二刻拍案》卷一有首开篇诗曰:“世间字纸藏经同,见者须当付火中。或置长流清净处,自然福禄永无穷”。受科举制度影响,古代的读书人对于敬惜字纸这一点尤为注重。由此而形成的崇文惜字习俗更使百姓在日常生活认识到文字的神圣性,使他们崇尚知识,珍惜书本、以学为荣。这也许就是惜字塔所能起到的实质性的催文催贵之原因所在吧。于此同时,从这一惜字塔也折射出这一方人民敬重知识、崇尚文化的传统和历史,为我们了解武乡的历史增添了一扇窥视的窗口。</p></h3> <h3><p>时已近暮,遂寻路而下,于山腰见一新建文昌庙,无甚可观,未作细看,便匆匆下山作归家之计。有感于武乡风物之盛,因以为纪。</p><p><br></p><p> 2018年2月下旬<br></p></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