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喜石桥烧火龙

陈建怀

<h3>  我像一只风筝,飞得再远也被故乡情结的细线牵着。</h3><h3> 小时候,妈妈说她老家在山的那边,于是我对石梯、石桥镇那方土地有了更多的关注。十年前每逢春节正月里我都会去拍石桥火龙。</h3><h3> 来新西兰快十年了,知道石桥又要烧火龙,朋友诚邀我回去看看,除了感慨,不由得借助网络方便,整理以前拍摄的石桥火龙遥寄乡思。</h3><h3>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的民俗文化成为炎黄子孙的精神支撑,石桥古镇数百年就一直传承着春节烧火龙活动,石桥火龙贯穿着扎龙、做烟花、请龙、龙请水、洗浴洗礼、烧火龙、清宅、罢龙的民俗风情。从正月十一到十五的每个夜晚,古镇、人、龙、火融为了一体欣喜若狂闹新春,祝愿新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万事如意……。</h3> <h3>  在腊月里就“扎龙”做龙为烧火龙做准备,古镇已经有了过年的景象。</h3> <h3>  石桥镇的老何镇长等老人一直热心传承着祖先的民俗,岁月蹉跎,祝愿他们一切安好。</h3> <h3>  古镇家家户户都要买来硝、硫磺、柴炭、铁屑等原料配制成药,并清理石头花钵,等着烧火龙那天里“做烟花”烧火龙。</h3> <h3>社区主任,热心这些民俗活动使人崇敬。</h3> <h3>当年“央视”也来采访石桥古镇烧火龙民俗。</h3> <h3>  正月十一或者十三的下午,耍龙的汉子和老少爷们开始向各街道社区火龙队集中点聚集。穿过老街小巷,古牌坊下。</h3><h3>  一晃七、八年过去,石桥古镇肯定有很大的变化了。</h3> <h3>  每条龙在出发前要举行传统、隆重的“请龙”仪式,经过了给龙祭拜、画龙点睛后,人们举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牌灯,大红灯笼开道,敲锣打鼓,吹着唢呐,前呼后拥向河边走去。</h3><h3>  把龙举到石桥河边,先烧香蜡,燃放鞭炮后,就由当地有声望的老人主持,虔诚、大声地向河面高喊保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类的祈求吉祥话语,再举起龙头,大红宝灯掠过水面,热热闹闹地 “龙请水”。</h3> <h3>  天黑后人们开始聚集在各街道、社区集中点,点龙灯,召集人马,参加火龙队的汉子都是现场报名,他们脱光衣裳、出发前用温水“冲浴洗礼”,呈现出豪迈健壮的龙的传人形象。</h3> <h3>点龙灯。</h3> <h3>  耍龙的汉子们通通赤膊光背,只穿一条用水浸湿的短裤,头上搭一条湿毛巾遮住面颊,头顶一个粗本(竹蔑条编的尖顶,蒸饭用的橱具),异样兴奋,火龙队出发前要用“焰火洗礼”。</h3> <h3>火龙来了!每晚的“烧火龙”就是这样在人们的兴奋状态中开始了。</h3> <h3>  火龙经过这里时,热闹的高潮会达到极点,无数的火舌织成了密密的火网,耍龙人精神大振,赴汤蹈火,雄风横扫,火龙在熊熊火网中挥洒英武。一时间,硝烟弥漫,火光冲天,惊雷滚动。</h3> <h3>  古镇人潮涌动,龙宝在焰火中来回引路,龙头在焰火的追杀中左冲右突,龙身龙尾在炽烈的焰火中翻滚,火助龙威,古镇耍龙汉子更是豪迈英雄。</h3> <h3>  “清宅”是正月十五最后一夜烧完火龙后,火龙队沿着烧过火龙的街道走一趟,收取住宅居家、单位、商家多少不一的钱物礼金。同时,古镇人家还在家门口点起香烛,燃烧纸钱,托付火龙将病灾晦气都带走,祈愿新年吉祥安康,生活美好。</h3> <h3>  半夜里,人们再次来到石桥河畔,敲锣打鼓,燃起香烛、鞭炮,然后燃烧火龙,满心虔诚地举行“罢龙”仪式,送走火龙,过去了一年一度的烧火龙民俗盛事。</h3> <h3>老少爷们毫不畏惧烧火龙的伤痛,烧火龙可以带来好运。</h3> <h3>我现在还珍藏着当年发表在达州晚报的“石桥火龙闹新春”图文。</h3> <h3>  来新西兰后我在当地华人媒体上对石桥火龙也进行了报道,故乡的民俗情结无法忘却。</h3> <h3></h3><h3>很喜欢CCTV中文国际4台这个节目和文字;</h3><h3>记住乡愁</h3><h3>多少年的追寻, 多少次的叩问,</h3><h3>乡愁是一碗水, 乡愁是一杯酒,</h3><h3>乡愁是一朵云, 乡愁是一生情,</h3><h3>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h3><h3>游子 你可记得土地的芳香,</h3><h3>妈妈 你可知道儿女的心肠,</h3><h3>一碗水,一杯酒,</h3><h3>一朵云,一生情,</h3><h3>一条龙。</h3><h3> 文/摄影:陈建怀</h3><h3> 2009年2月7日达州晚报刊载</h3><h3> 2018年2月28日在新西兰用“美篇”发布</h3><h3> 2019年2月16日在新西兰再度发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