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村高跷独具魅力 中国高跷看山西,山西高跷看河东,河东高跷看胡村!👍👍👍👍

李薇薇快乐天使

<h3>电视台采访 村支部书记李万寿同志</h3> <h3>有所创新</h3> <h3>胡村高跷,是垣曲高跷的集大成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老艺人言传,胡村高跷源于本村清末武士李儒端,大约在民国初年,一个在李家打短工的山东毛链匠艺人,平日里看李儒端使枪弄棒,声称自己也会一种技巧,叫做踩高跷。当时,李儒端曾徒手打死过金钱豹,又是垣曲大名鼎鼎的乡绅,也是殷实人家,便叫山东匠人做了一副拐子表演,觉得甚是好玩,便叫弟兄们及晚辈人手一副在农闲娱乐。后来又传到了村里,随着时间的推移,踩高跷就成了胡村男人们的独爱,民国中叶逐渐形成规模,至四十年代已鹤立舜乡。</h3><div>胡村高跷历经近百年的艺术沧桑,从最初的表演民间传说,演变为以表演技巧为主。形式活泼多样,技艺炉火纯青;舞姿粗犷彪悍、动作雄健惊险,逐步使胡村高跷走上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更加富有传奇色彩和浓厚的民间艺术特色。被众多的文人雅士誉为:“武高跷”之美称,一九八八年被载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一书。胡村高跷,曾多次出席县、地民间游艺调演,在舜帝故里艺压群芳、独树一帜,威震河东,遐迩三晋。</div><div>胡村高跷以传统打击乐伴奏,由大镲起始,高边锣领衔,盘鼓紧跟,铴锣、小镲填板。一般演出场合,均为双套傢什助兴。高跷锣鼓属重闷音质,但凡响处,雷霆万钧,铿锵有力,颇有排山倒海之势,惊天动地之威。加之锣声顿挫、鼓点多变,具有一种近于原始拙朴、粗犷豪放的艺术风格。关键时刻,演奏者眼如铃铛,目控天地;木锤飞处、梨花翻滚,时而如猛虎下山,时而如游龙入水,使得高跷艺术无论是在听觉上还是在视觉上都给人以极其强烈的、震撼人心的感染力。</div> <h3><font color="#010101">八十多岁的老者</font></h3> <h3>四世同堂踩高跷</h3> <h3>准备中</h3> <h3>胡村高跷,有别于“文”高跷的悠雅。素以勇猛、彪悍、快速著称,一贯把令行禁止和整齐划一,作为胡村高跷队伍发展的生命线。要求演员的思维高度集中,动作高度一致,同时,具备高强度的身体素质和技艺素质。但凡金鼓齐鸣,个个利剑出鞘,步似流星赶月,队如风驰电挚。高跷演出,自始至终,保持节奏紧凑,热烈有序,队形多变,奥妙莫测。行进中的高跷表演为二列,主副指挥在前,随着锣鼓的节奏和领队的哨声,演员左右穿插,虎虎生风。场地表演以集体造型表演为主,中间穿插技艺表演。每当演出,演员们视艺场如战场,足蹬三尺高跷如履平地,个个龙腾虎跃,气势豪放,人人步伐雄健,快速敏捷,常给人以欢乐喜庆,奋发向上的力量。</h3><div>据《互动百度》资料记载,高跷被冠以“特技”高跷的,在三晋大地也仅此胡村高跷一家。诸如走四方、走8字、磕拐、碰拐、跌拐、背拐、盘腿、掂腿、劈叉、倒立、翻跟斗等技巧动作,别开生面。更有抬二节、抬三节,坐抬、立抬、组合抬等高难度抬法,并能构成“马拉车”、“过天桥”等集体造型,皆为独创。</div><div>胡村高跷精彩绝伦的表演,常常拨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弦,在阵阵呼唤的掌声中,难度最大的当属“上虎梯”,这是胡村高跷的又一顶峰之作。演员在快速连续攀登一大一小两个虎梯之后,又在高二米、面积仅一平方米的台面上,完成盘腿、背拐等惊险技艺,尤为壮观叹之。</div><div>潜龙在草野,高手在民间。胡村高跷无愧于垣曲高跷中的“战斗机”和“万岁军”。她源于生活,胜于生活。已成为人与自然的完美写实。一场演出,独占乾坤,百年延续,堪称经典。在一片激情和喝彩当中,胡村高跷一向把古朴诙谐、粗犷彪悍的民间艺术表现的如酣如醉、淋漓至尽,总能把欢乐的喜悦恣意释放,总能向渴望春天的大地洒满阳光。</div> <h3>地洒满阳光。</h3><div>胡村高跷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历来注重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古朴的民间色彩,并配合相应的文字、造型、图案和解说,既表现和风细雨的田园生活,又表现如火如荼的热烈场面。时如高山流水潺潺有声,时如大海波涛潮起潮落。高跷具有时代特色的节目有:“抗美援朝”、“珍宝岛”、“大练兵”,传统节目有:“闹元宵”、“春耕生产”、“植树造林”等。</div><div>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胡村人以高跷为乐,以高跷为荣,对于高跷的厚爱和憧憬,刻画在每个人的笑脸上,烙印在每个人的心田里。胡村的小孩子们,在娘肚子里就饱受高跷艺术的熏陶,生下来就是个“硬货”,会走路就会踩高跷。每年到了农历腊月二十三,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胡村人随着锣鼓的节奏就沉浸到了高跷的世界里,这也是胡村人最自信、最高兴的时候,上至花甲老人,下至三岁孩童,无不跃跃欲试。大人们雄姿展飞、驰聘南北;孩子们亦步亦趋,漂流着未来。媳妇们把家里的好吃的都奉献给了自己的男人,唯一的希望是叫男人能在元宵节上露个脸面,潇洒一回。这就足叫她作为茶余饭后谈论的资本,在街坊四邻面前能风光一年半载。</div> <h3>正月初三以后,高跷演练正式拉开帷幕,导演、演员、乐队、化妆、道具、地勤,各执其事,紧锣密鼓。近乎军事化的训练,是体力和意志的考验,汗水的多少代表着速度的快与慢。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天下来,腿疼腰酸,初学者卸了拐子连路都走不了,晚上,甚至连裤子都脱不下来。就这档子辛苦事,仍有不少“妻子送夫上战场,母亲送儿踩高跷”的感人场面。</h3><div>胡村人对高跷的独鈡、不亚于河南人对戏曲的偏爱。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一支外乡的高跷队,瞅准了那年胡村人未踩高跷,正月十四日在老县城蹦哒了几圈,晚上颁奖时竟拿走了第一名头衔,这下可把胡村人气炸了。村长王廷志不管三七二十一,跳上舞台对着麦克风就吆喝:“胡村人全部马上回村踩高跷,明天把第一名给我夺回来!”台上主持仪式的县政府官员一片惊颚,等明白过来怎么回事时,台下的胡村人早都走光了。激情燃烧的胡村人,各路神仙云集,百人挑灯夜战。硬是在正月十五日这天跃马校场、枪挑梁王,县政府只得又发了一个并列第一名奖牌,事后老垣曲人感叹地说:“这胡村人背靠东山,石头都露头着哩,真是个硬家伙!”</div><div>胡村人不仅把高跷声誉视为至尊,而且对高跷的关爱也别具一格。八十年代,胡村高跷代表垣曲县参加运城地区游艺汇演,全村百姓倾其所有,高盏祝贺,共为高跷队捐赠八十多个火锅,还配有四个小菜,每天中午十二点,十张桌子一字排开,后勤总管一声令下,捐赠人把热腾腾的火锅盖子掀了开来,扑鼻的肉香味一下子钻进了人们的五脏六腑。筷头上的红烧肉闪烁着沸腾的油花,碗里的酒水折射出太阳的七彩世界。这时,人们似乎忘记了一年的辛勤劳作,忘记了人世间一切烦恼。在村民的一片喝彩声中,高跷队员的脸上无不透露出一股大江东去、力俘苍龙的阳刚之气。</div> <h3>凤凰山下的胡村,盘龙卧虎、人杰地灵,文化积淀极为深厚。从编导的把酒问天,到演员的行云流水。胡村高跷此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已成为垣曲元宵节游艺表演的压轴戏。垣曲人把观看胡村高跷当做人生一大艺术享受,以先睹胡村高跷为快、先睹胡村高跷为荣,大有一种“不看胡村高跷,等于没看垣曲游艺。”看罢胡村高跷,“过把瘾就死”的感觉。每次演出万人空巷、场场火爆,你有幸身临其境,如看杂技表演,令人望而惊叹,赞不绝口。冬去春来,岁月不居,黄河两岸、晋豫四县的人们只要一提起胡村高跷,无不啧啧乍舌,翘首称奇。</h3><div>胡村高跷,久演不衰,代代传承,已成为全体胡村人民的财富和骄傲,早已渗透在胡村人的血液里,烙印在胡村人生活里。作为垣曲民间艺术的魁宝,将永远展示着她迷人的风采。</div><div> </div><div><br></div><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