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每次返回故乡,总是要去看看我那曾经居住过四十多年之久的老屋,老屋确实有些老了,老得只剩下少许的残木断壁了,如今每间老屋都已人去楼空,因为几年前,大伙都已高高兴兴地住进了新房,使得原本热热闹闹的长街檐,仿佛一下子沉静了许多许多…………</h3> <h3><font color="#010101">从长街檐向下略直走几步石阶再往前走,便是历史悠久而又历经沧桑的“白雪堂”了。据故乡的父辈们传说,“白雪堂”是早年一位皇太子为答谢当时的一位姓陈太公谆淳教育之恩而建,并取名曰“白雪堂”,因为这位姓陈太公当时曾经是皇太子的先生,并赐教太子念书好几年,直至晚年才不图名利安然回到了故乡。我想”白雪堂“之意,或许也便是期盼日后的子子孙孙皆拥有一颗像白雪一样晶莹雪白之心。“白雪堂”想当年也曾结构精密,别具一格,完美无暇,不愧为当时故乡一绝,只可惜”文化大革命”一开始,便屡遭破坏,幸后来后人及时修整,方复略貌,只是终究没有以前的绝美了,甚是惋惜。</font></h3> <h3>”白雪堂“”的前面便是一个略大的门堂了,门堂中间有一囗承载着几百年光阴的老井,每每回至故乡,我便都会马不停蹄似的去看一看这囗老井,甚至有时还会用手擦去井盖上的少许灰尘,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那里,仰望蓝天白云,细数故乡曾经的点点滴滴。</h3> <h3>绕过老井,穿过口堂,便又到了“崇德堂”,我琢磨着:所谓”崇德“二字寓意或许也便是让祖祖辈辈后人崇善道德,并以德育人。崇德堂”内由一些粗壮而又高大的圆柱支撑着,房屋坚固,四面环墙,亭内一切布置完美,与“白雪堂”仅隔一门堂之遥,我想这或许也便是故乡人经常提起的“前亭后堂”吧!</h3> <h3>“崇德堂”的前面则又是一略大门堂,门堂的面前便是一囗蓄沉着清澈而又干净的水塘了,故乡人称它为“门前潭”。以前这里的潭水不但浑浊不清,而且有时还又脏又臭,与现在的“门前潭”水已根本无法比拟了,如今的”门前潭“水不仅清澈见底,而且周围环境优雅,每天游人如织。</h3> <h3>从“门前潭”再往右直走,便又是故乡曾经的明清古建筑“十三阁里”了,该古建筑群历史悠久,充满传奇,并且建筑独特,堪称唯美。</h3> <h3>“十三阁里”一周民房相围,门堂宽敞平整,宛如与世隔绝,仿佛是故乡中的又一小“村庄”,据说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总是和睦相处,礼尚往来。</h3> <h3>这里四周都曾有“门洞”把门,每每这里的人要出外或进内,都须经过此“门洞”,而住在这里的人们,也仿佛都住在了“世外人家”之中,于是祖祖辈辈一直便都幸福地生活着…………</h3> <h3>沿路再直走,便是故乡人眼中的大会堂了,大会堂虽建筑时间不久,但也曾是故乡人眼中的骄傲,想当年,一村之中能建造起如此高大明亮且又宽敞的大建筑,也确非一件易事,实乃让后人赞叹不已。</h3> <h3>走进大会堂,不仅宽敞明亮,而且总让人仿佛感到了”回家“”的感觉,大伙经常在这里请客、看戏、看电影、开会,甚至如今的各项打腰鼓、舞狮、扭秧歌等多种文艺活动均在此有条不紊展开,罗鼓喧天,齐乐融融,热闹非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