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亲近水墨,唯有情注笔端才能写意美好的瞬间。远离浮华,只因虚浮散尽才能呈现艺术的梦幻。</h1> <h1> 《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自命清高。</h1><h1></h1><h1><br></h1><b>白话译文:</b><h1></h1><h1><br></h1><h1> 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漫屋青色。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文牍公务劳累身心。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草屋。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h1> <h1> 历史上流传下来不少关于达摩的故事,其中最熟知的有:一苇渡江、面壁九年、断臂立雪、只履西归,这些美丽动人的故事,表达了后人对达摩的敬仰怀念之情。</h1> <h1> 我发现達摩画,很有意思的一个问题。人家達摩,本来是天竺人,也就是古印度。可历朝历代画来画去,達摩的形象越来越接近了中国人的模样。极似广东人来山东开粤菜馆,久而久之都变成了鲁菜味儿。</h1><h1><br></h1><h1> 在中国的历史上,曾有两个朝代是由少数民族统治天下,一个是元朝的蒙古人,另一个是清朝的满族人。不过后来,这两个朝代都被汉化了。可见汉文化,确实具有强大的不可颠覆性。</h1> <h1><font color="#010101"> 徐悲鸿认为,线能使人物肖像画更具表情,更有力量,更加概括。线条是最有生命力的因素,西方绘画全用光线的明暗有刻板的局限性。通过中国画的线条和西画明暗的结合,才能赋予作品以力量与生气。这是徐悲鸿一贯提倡的“中画为体,西画为用”的融合思想。</font></h1> <h1> 局部黑白效果图。水墨肖像画写生,从本质上看,其实就是把铅笔置换成毛笔的素描。不过相比之下,国画写生,能发挥水墨的独特气韵,意境的表现力更强。</h1> <h1><font color="#010101">菩提本无树,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明镜亦非台。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本来无一物,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何处惹尘埃。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r></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菩提,佛家语指:觉悟和智慧。我对六祖慧能这段偈语的理解是,万物皆树中风,镜中影儿,人若能看透世俗,修得身心俱空,就不会被外物所累。</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康巴汉子,泛指生活在藏东地区使用藏语方言的藏族男人,昌都周围是康巴人主要分布区。不似其他藏民被宗教搞得那么压抑,康巴汉子生活得比较放松。因剽悍好斗,天性喜爱流浪,被称为西藏的“吉卜赛人”。长年游牧生活,带有野性奔放气质,旷达的个</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性,在他们身上得到充分体现。</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br></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这幅肖像在刻划眼晴上下功夫,黑眼球绝不能点一块圆圆的黑墨了事,必须画出球型的层次,由浓渐淡,点亮高光,用方笔构轮廓,凸显神彩。眼是一个人的心灵窗户,其它部分画得再好,眼晴却画失神,这幅画就废了。</span></h1> <h1> 世间万物初始本性理应仁善,只是各自生存方式不同,决定了各自习性的差异化。虎为百兽之王,居食物链顶端,猎食仅仅为了本能延续生命,并非滥杀无故。</h1><h1><br></h1><h1> 这幅虎的作品,借鉴速写笔法,粗放大胆写意。不求虎纹纤细毕显,只取威严内蕴,通过腰身结构留白,表现笔墨情趣。想到了,能不能达到预设效果,则令当别论矣。</h1> <h1> 中国画坛,第一个以画猴闻名于世的画家,应是北宋易元吉。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概括这位画家,就是:传奇。为了画猴易元吉常年在深山老林与猴生活在一起,所以他笔下的猴生动无比。</h1><h1></h1><h1><br></h1><h1> 另一个传奇,是易元吉的死。人至中年,易元吉应召入皇宫画猴,引起宫廷画师同行的妒恨,利用他常用嘴舔画笔的习惯,在笔中下了砒霜,使其中毒暴毙。可惜了画坛旷世奇才,如果易元吉能够長寿,会留给后人多少传世佳作。</h1><h1><br></h1><h1> 画完,反复盯着这个戏猴的元吉形象看,叹世事不公,喟人心叵测。</h1> <h1> 唐诗,是中国诗歌史的高峰,至今无法超越。凡传世的诗歌,无不倾尽诗人心血,字斟句酌而得。唐朝诗人贾岛作诗“推敲”的故事,当属最为经典。<br> 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一句诗: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h1><h1></h1><h1><br></h1><h1>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推”应否换成“敲”?又觉着“敲”也不太合适,不如“推”好。不知不觉骑着毛驴闯进了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仪仗队里。</h1><h1><br></h1><h1></h1><h1>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仪仗队?贾岛把那首诗念给韩愈听,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贾岛听后连连点头。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h1> <h1> 年适花甲,夜梦渐多。梦里总是童年的情景,却细节并不清晰。醒后披衣坐起,感叹岁月如水易逝。构画这个童子,嘴叼果枝儿,身前一小狗扶石仰视,画成后仿佛又看见了从前的自己……</h1> <h1> 中国画的灵魂,是水与墨交融变化的境界。不象油画作画时什么效果,永远就是什么效果。李桂笙老师当年讲课时,反复强调,水墨画创作时,就必须胸有成竹。即:颜色的三个变化,画毕一个效果,干后一个效果,裱成又一个效果。因此,从展纸落笔始,就应该事先预想到完成一幅画的最终成色。想想很似下象棋,走一步棋,看三步子。</h1><h1><br></h1><h1> 人生之路,何不如此?看得远者胜,近视者必输无疑!</h1> <h1> 肖像画,是理性的绘画者无论在艺术之路走多远,都必须时时回头,重新起步的基础。肖像画,画得象不象模特本人只是第一步,关键处是要传神,也就是说:万般画品,神彩唯上。欣赏或评品一幅肖像画,神韵品味才是论高下的核心要旨,同时这也是绘画者不懈追求的境界。</h1><h1><br></h1><h1> 常言道,功夫在诗外。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所谓艺术,不是简单对物象的描摹,更重要的是对事物的理解重在内涵。</h1> <h1> 当年,为了训练造型能力,刘庆孝老师布置了大量人体绘画作业。凭着对美术挚热纯朴的兴趣,除了完成这些作业外,还加倍临摹了十几本连环画册里的人物。前些日子,老母亲看了我的画说:别忘记了,人家庆孝老师的恩!</h1><h1><br></h1><h1> 坚持画人体功课,以求巩固作品的厚度。无论岁月怎样把自己变老,一颗初始感恩的心应该永远年轻。</h1> <h1> 造假是当下社会的时尚,只所以不说造假是风气,内心总是希望我们的社会主流向好向善。</h1><h1></h1><h1><br></h1><h1> 现在裱画分手工装裱和机器装裱两种。手工活儿裱出的画,能将作者的笔墨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所需时间七天长一点,价格要贵一些。而机裱效果没有立体感,象印刷似的,而且不能再揭裱,时间只需一天,价格也便宜。</h1><h1><br></h1><h1></h1><h1> 关键是,一般人分不清楚,哪是手工活儿,哪是机器活儿?无奈,我想了个办法,让裱画店把画芯儿上板凉干的照片拍下来,取画时以此为证,自然就可以防伪。</h1> <h1> 我弟属老虎,让我给他画幅虎。可弟媳是属兔子的,按传统的讲究,凡属兔子、鸡、羊、猪,不宜挂虎画。但这个俗成的讲究,主要指家中男主人,女人可以不论。</h1><h1></h1><h1><br></h1><h1> 再是,没单独画上山虎或下山虎。以一个小和尚讲经,让卧虎听经,借此过滤传统讲究的繁文缛节。</h1> <h1><font color="#010101"> 这幅画完成后,要题个款。仔细想了想,给这藏族姑娘起个名,叫天珠。 </font></h1><h1></h1><h1><font color="#010101">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先后两次进藏,第一次是参加一个专业会议,刚飞抵拉萨就高原反应,滴了一天吊瓶,第二天返回成都。记得那年,才三十三岁。第二次进藏,为驻守聂拉木县的援藏队员运送物资。己经五十四岁,但接到任务,一点也没犹豫。在海拔4000米坚持了七八天,竟然一点反应也没有。回来后,提及这事觉得蹊跷,老了老了,御艰抗难的能力逆势强化。反倒是回烟台有一周时间,人总迷迷糊糊象没睡醒似的,从高原下来的这种现象叫“醉氧”。朋友们逗乐,看来你适应高原,退休后搬西藏养老吧。</font></h1><h1></h1><h1><br></h1><h1><font color="#010101"> 援藏医疗队有句口号:缺氧,不缺精神!看来,人要靠精神活着,越活越精神……</font></h1><h1></h1><h1><font color="#010101"> </font></h1> <h1> 西藏高原与平原相比,氧气含量只有70%,再加上常年高强度紫外线照射,藏人脸颊罩着一层胭脂般的“高原红”。撇开青藏神性无染的宗教因素,单纯从艺术的角度观察,极度入画。这就是为什么凡习画者,必以画原生态的藏民为能事之缘故。</h1><h1></h1><h1><br></h1><h1> 通往拉萨条条公路上,会遇到三五成群的藏传佛教徒俯地磕長头,去布达拉宫和大昭寺朝圣。过往的人纷纷驻足观望,无不为这苦修的虔诚,流下惑然的泪水。</h1> <h1> 所谓艺术,无非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过作品构成一种心灵的唤醒。</h1><h1></h1><h1><br></h1><h1> 这幅人体画,主体以模特儿的侧坐姿,表现一种含蓄妩媚,娇羞而不艳的意境。为了更突出整个人物的青春活力,通过背景池塘的残荷反衬,托举主题。画模特儿,长臂稍有夸张,可夸张须在艺术允许范畴之内,反而更能彰显审美共鸣。</h1> <h1> 虽然围巾遮住人脸的一半,可是这种半遮半隐式的肖像表达,一点都不耽误观赏时完整的审美意象。中国画的艺术想象空间,明显优于油画的想象力,这是由中西文化思维的差异性决定的。</h1> <h1> 两幅三尺斗方的人物肖像小品。冬季围巾,映衬人物冻红的脸蛋儿,极似年画儿或装饰画的表现手法,力求人物的可爱和亲和力。</h1><h1></h1><h1><br></h1><h1> 这两幅画最主要的精力,放在羊绒围巾的表现技巧上,采用了画冰雪山水画的手法,用淡墨侧锋渲染,水份充足,借生宣纸的浸透性,水墨自然外溢,形成毛绒绒的质感。水墨画,水墨画,能有效掌控水墨,变不可控为可控,让水墨按绘画者的构思运行,才能达到艺术的表现力。</h1> <h1> 捉住小麻雀,用一根细丝线栓住纤细的腿,喂它饭食和水,却遭到拒绝。母亲说,麻雀不吃喂的食,是因为它看不见自己的妈妈。要知道,麻雀是懂得伤心的。放飞时,小麻雀头也不回,直飞胡同口老槐树的枯枝上。叽喳叫几声,就有来接迎的一群麻雀与它结伴儿而去。不得不说,麻雀是具有感恩之心的小动物。别看它长得小模小样,可是它懂得依母恋群。</h1><h1><br></h1><h1> 严冬寒冷,饥饿难耐,麻雀不象候鸟南来北往,它会跟随自己的母亲,坚守在生它养它的地方不走,直至终老。</h1> <h1> 国画传统装裱样式,多般是绫缎画轴。其实,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随居家装修风格的欧式化,采用木框卡纸镶玻璃装裱国画作品。凡事大可不必僵守传统,敢于尝试变化没什么不可接受。</h1> <h1> 2017年,王氏家族里又添两只小🐵,不过这两只小猴都不姓王😏。其实,姓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小孩子健健康康,上学读书知道刻苦,长大了能为国尽力。</h1><h1><br></h1><h1> 水墨画猴最有趣味性,取决于猴子举止近乎人类的丰富性和生动性。画时,想怎么夸张就怎么夸张,没有半点拘束,这种自由的发挥,可以拓展洒脱水墨的张力,故且从古到今,画猴者众。</h1> <h1> 中华民族,是以牛崇拜为创世图腾。远古炎帝率领他的部落在西北沿着大河游牧渔猎,后来到黄河中下游中原地区。他以牛舌的嗅觉尝草,以牛眼的敏感识谷,以牛的气力移山倒海、造田兴农,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与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h1><h1></h1><h1><br></h1><h1> 另外,牛有四个囊,食下物后能反刍,食量很大,民间讥笑人食量大者为“牛肚”,称人善饮者为“牛饮”。这个倒是很有意思。</h1> <h1> 中国人的聪明,我认为是跨界的想象力,能把两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生动地联系在一起,又能让人感觉合理有趣。</h1><h1></h1><h1><br></h1><h1> 比如,自古以来水墨画猴捧桃献寿图,借猴子喜桃的自然食性,以桃祝寿祈福,表现敬老尊老的人性化寓意,既贴切又可爱。这样纵横的想象力,在西画中,是绝无可见的。</h1> <h1> 中国绘画史上,徐悲鸿先生画马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里程碑。他毕业于巴黎艺术学院,借西画的技巧,融合中国水墨画的传统,创造了一代崭新的画风。</h1><h1></h1><h1><br></h1><h1> 马,是悲鸿先生最喜爱的题材。他画的马,笔墨淋漓酣畅,无论奔马、立马、走马、饮马、群马,都赋予了充沛的生命力。至少目前为止,画坛上尚无人敢言,自已的马能超越悲鸿先生这座高峰。</h1> <h1> 青花,本来是陶瓷艺术的一种元素,把这种素雅经典的国粹色调,与中国水墨黑与白交融构思于同一个画面,铨释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结,无疑具有汉民族的共鸣性。</h1><h1></h1><h1><br></h1><h1> 无论纹饰还是绘画的形式,青花艺术的表达都有其独特的表现语言,正由于其独特的表现语言,几千年以来才可能在众多的艺术中独领风骚,光彩熠熠。</h1> <h1> 纵观古往今来的钟馗画,不把人物画得怒目圆瞪,张牙舞爪,就觉得不足于表达钟馗镇邪避灾之神威。其实不然,钟馗除了镇邪亦有祈福招财之意。我更喜欢贴近人性,更接地气表达仁善的钟馗。</h1> <h1> 钟馗是中国民间传说中镇宅驱邪之神,曾被唐玄宗赐为“镇宅圣君”、“万应之神”,是中国著名的民间吉神之一,被道教纳入神仙体系。</h1><h1><br></h1><h1> 古书记载,钟馗,唐初长安终南山人,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异;他才华横溢、满腹经纶,正气浩然,待人正直,肝胆相照,因相貌丑陋,被剥夺状元功名,刚直不阿的他头撞殿柱而死。后来,唐玄宗在骊山行宫夜做恶梦,群鬼围攻,正当他惊恐万状之时,钟馗现身撕鬼而食,次日唐玄宗命吴道子为钟馗画像,由于吴道子也做了个和唐玄宗一模一样的梦,所以画起来轻车熟路,很快还原了唐玄宗梦中的钟馗形象,唐玄宗大喜,命人将吴道子画的钟馗悬置于龙榻旁,之后唐玄宗便不再做恶梦。</h1> <h1> 一幅画的构图和画中几组物象相互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作品画面的生动性。这幅画主体部分应是童子,正享受身后小猴子给其敲背,对面石台旁的小狗,本意盯上篮子里的鲜美樱桃儿,好似一起身发现了猴子正在对主人献殷勤,于是小狗眼神明显流露出不屑的神情。</h1><h1></h1><h1><br></h1><h1> 一幅画,其实就是一台戏。台上人物不能你演你的,我演我的,毫无关联。这样的话,一曲戏非演砸了不可。</h1> <h1> 因为家里曾进过一次贼,所以后来领养了小狗豆豆。起初,目的是令其看门守夜。可进了家门之后,它从不叫唤。我以为是条哑吧狗?专门为此去宠场市场咨询。人家说,哪有哑吧狗!这条狗是一种轻易不叫的种类,亦不凶悍,适合老人养,与人做个伴儿,也不惊扰四邻。听后,哭笑不得。</h1><h1></h1><h1><br></h1><h1> 不过养了几年,豆豆竟然成了家庭成员,除了户口本没它的名,其它的待遇都一视同仁。</h1> <h1> 有人画兔子采用先浓墨后淡墨破之,或者相反以求水墨变化的效果。这幅小兔采用的是一笔见浓淡的技法。有些事无需强求千篇一律,多试试不同的方法,这本身就是乐趣。</h1> <h1> 画完这幅画,对两只兔子没啥感觉,反而十分满意两根鲜嫩的水萝卜。我有位福山的果农朋友刘勇,他在朋友圈看见了此画,给我发微信:你怎么画水萝卜,不画胡萝卜?我回复:包括名画家都这么画!刘勇说:关键是兔子不吃!</h1><h1></h1><h1><br></h1><h1> 哈哈,看来啥事都得深入生活,不能人云亦云,轻信名家也有马失前蹄的疏忽。</h1> <h1> 文人画,也称“士大夫写意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画的某些创作思想和艺术实践就出现了,但是文人画作为正式的名称,是由元代画家赵孟頫提出的。</h1> <h1> 女属兔婚配男属狗:可幸福地相处,因为女方能给男方一个平静、和睦的家庭。</h1><h1></h1><h1><br></h1><h1> 命理学上认为属相婚姻配对是注定的,佛学上认为,广泛行善积德可改造命运。建议属相不合的朋友多多祈福,命由己造,福自我求,千万不要执着于先天命理。</h1> <h1> 一幅画不仅仅能再现目所能及,同时也能表达耳所能闻。这幅文人吟诗图的配景,几根瘦挺的翠竹,添几只空中麻雀,整个画面立即能让人体验一种幽静之中,空妙的鸟鸣声……</h1> <h1> 画人物的,必须兼习花鸟。因为,人物画的配景能侧面烘托主题增色画面的生动性。可是画花鸟的,并非须兼画人物,这是很有意思的一种画坛现象。</h1> <h1> 古代神话传说神仙乘骑的多是鹤,鹤于是成为“仙人的骐骥”,所以又有“仙鹤”之称。鹤是长寿的动物,传说中的鹤其寿万三千,故以“鹤老”喻长寿。并有“松鹤长寿”、“松鹤遐龄”、“鹤寿松龄”、“龟鹤连年”等吉祥的祝颂辞。</h1> <h1> 麻姑又称寿仙娘娘、虚寂冲应真人,中国民间信仰女神,属于道教人物。据《神仙传》记载,其为女性,修道于牟州东南姑馀山(今山东莱州市),东汉时应仙人王方平之召降于蔡经家,年十八九,貌美,自谓“已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故以麻姑喻高寿。又流传有三月三日西王母寿辰,麻姑于绛珠河边以灵芝酿酒祝寿的故事。过去,民间为女性祝寿多赠麻姑像,取名麻姑献寿。</h1> <h1> 这个世界万物有灵,皆缘于万物有情。天下之爱有无数种类型,唯有母爱最令人感动!</h1> <h1> 中国水墨画,最奇妙的是水墨在宣纸上的千变万化,再是黑与白强对比的境界。老子的《道德经》言,一阴一阳谓之道。而水墨画中的一黑一白,就是艺术的道。按中国文化的传统哲学思维,大道至简。万物无论多么复杂,最终都会精简至一阴和一阳来解释。同理而论,水墨画的黑与白,就是构成表达艺术最基夲的元素。虽然水墨画也运用颜色,但以墨色为主,强调色不压墨,这是必须掌握的大原则。</h1><h1></h1><h1><br></h1><h1> 这幅水墨兔子通体墨色,只在耳朵和鼻尖稍染淡淡的赭石色,一点也不影响它的艺术表现力。</h1> <h1> 寿星,又称南极老人星。古代神话中的长寿之神,也是道教中的神仙。本为恒星名,是福、禄、寿三星之一。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长安附近杜县建寿星祠。后来,寿星演变成仙人名称。明朝小说《西游记》,写寿星“手捧灵芝”,长头大耳短身躯。《警世通言》有“福、禄、寿三星度世”的神话故事。</h1><h1></h1><h1><br></h1><h1> 画像中的寿星,为白须老翁持杖,额部隆起,常衬托以鹿、鹤、仙桃等,象征长寿。民间认为供奉这位仙神,可以使人健康长寿。其实,是道教追求长生的一种信仰。</h1> <h1> 仁者寿,即德者寿,应该属于养生的术语。谓道德崇高,怀有仁爱之心,胸怀宽广的人容易长寿。《礼记·中庸》引孔子的话说:“故大德……必得其寿。”</h1><h1></h1><h1><br></h1><h1> 德者寿观点,是儒家养生思想最为集中而典型的体现。现在许多人热衷于照着微信养生,确实误人而不自知。其实,人活多久是天命,但在有限的生命区间,活得快活幸福,就该修心养德,是唯正道也。</h1> <h1> 据说:人类最早发明酒,是原始森林中的果子熟透落地,经雨淋日蒸自然发酵,这些发过酵的烂果子,偶尔被古人捡起来吃了,不但味道奇特,而且食后走起路来,象踩在棉花上,轻逸飘然。大概就象是如今的醉酒。再其后,酒能止疼,有神奇的麻醉作用。所以,酒最初是被当成药来使用的。经过几千年的演变,酒得以推而广之,用来祭祀,用来日常饮用。所以说,酒文化与中华文明,差不多是并肩而行。</h1><h1></h1><h1><br></h1><h1> 我喜欢画醉酒图,觉得人醉了可亲可爱。说白了,人性揭去主观的遮蔽,露出真实的一面,就象照见镜中的自己。凡创作醉酒的作品,画中的人物多般憨态可掬,极会萌生艺术的共鸣。</h1> <h1> 构思一幅画,特别是水墨小品,关键要把趣味和生动性表现出来。抓不住人的目光,揪不住人的心,作品就失去了生命力。《老者问路》画这个老猴,是借鉴了老马识途这个成语的变通。</h1><h1></h1><h1><br></h1><h1> 人别怕老,老有老的经验,对吧!</h1> <h1> 凉风有信,清茶有味。酷热难耐的夏季,能选个僻静处,独自悠闲饮茶,也是难得的纳凉享受。其实,天气无论多热,能把心火平息者,会自然心闲气定。</h1> <h1> 道教鼻祖老子李耳,以其辉煌的经典《道德经》,影响中国朴素的哲学思想。若纵观其主张,核心则是无为而治。用老百姓的话说,凡事要踏上点。用文人的话说,顺应规律,所谓规律,即是道法。中国历史上,确实出了不少的思想家。老子之后,无不深受《道德经》的左右。盛名之下,孔子和孟子的学说,充其量都是老子的信徒和代言者而已。</h1><h1></h1><h1><br></h1><h1> 当初听讲《道德经》时,感觉作者的名字很古怪。本来叫李耳,或者叫老聃。老子,甚似如今气高趾昂的骂人话!经解释,原来古代之人,称子,系尊称。以此类推,孔子、孟子、墨子、荀子……那时对有学问的人,以示敬重之意。今天,也称德高望众的老师,谓先生。</h1><h1><br></h1><h1></h1><h1> 《道德经》开篇明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象说饶口令儿。上学时,要求背诵,一读就头疼。上了年纪再读,便觉得这个白须老头儿不是凡人,朴素的话语中,句句皆藏深奥的哲理。前辈们经常嘱咐,顺着点,不吃亏。仔细回顾,一生遇上那么多事儿,年轻则不能气盛,中年则不能狂妄,老年则不能奸滑。知己知彼,应势而动,不羁名利,避抢风头,诸事方可顺遂安然。人呀,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的话。什么时候,该干什么时候的事。彻悟了,方能活出境界</h1> <h1> 随史征夫先生学书法时,他已八十又二。众所周知,先生不喝酒不写字。问为何非如此也?其解释谓,酒落肚尚通血脉,手不至抖颤。不过,这话也得分谁?我喝了酒,血都涌头上去了,眼难睁开,更别说手颤不颤,笔都提不起来。</h1><h1><br></h1><h1> 跟史先生几年,学了很多东西,唯独喝酒没有学会,太可惜了!</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