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岁老人和他的皮影

光影一客

<h3>摄影/制作/光影一客</h3><h3><br></h3> <h3>正月初九,到大同观灯,同时参观了云岗石窟,参观了大同首届沙雕展,观看了山西省侯马市文志学皮影班精彩的皮影表演。皮影表演的艺术家们为我们的拍照提供了方便条件,在这里表示感谢!</h3> <h3><br></h3><h3><b><u>76岁老人和他的皮影</u></b></h3><h3>老人叫文志学,小字千管,生于1943年。原籍新绛县谭家庄子,后移居曲沃县西高村(今侯马市高村乡西高村)。早年参加“曲沃县民艺皮影剧团”,师从仈自茂、安六、保子、立柱子等老艺人,主要学习皮影操作(把签子),并掌握了碗碗腔皮影戏的多数传统剧目,代表剧目有本戏《五花马》、《花柳林》等,小戏《武松打店》、《兰子卖母》等,是山西晋南碗碗腔皮影戏唯一的正宗传承人。</h3><h3> 2008年,绛州皮影戏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志学和王海发被确定为省级非遗项目“绛州皮影戏”市级代表性传承人。</h3> <h3>山西皮影戏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皮影俗称“灯影子”、“影戏”,是用牛皮雕刻人形物状,借灯光在幕布上显影的一种民间戏曲演艺形式。</h3><div> 皮影戏主要活动场所在民间和农村,是山西广大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形式之一。山西皮影兴于清代,分南路和北路二派。南路皮影,以新绛、曲沃、夏县等地为代表。北路皮影,以汾阳、孝义等地为代表。南路皮影,即晋南皮影,受到陕西省皮影流派-东路流派的影响,皮影作品形体小巧玲珑,刻工精细,装饰性强,而且色彩简练明快。晋南皮影,分布在新绛、曲沃等地,造型受陕西东路皮影影响,影人高约33厘米,雕刻精细,装饰性强。</div><div> 绛州皮影戏主要流行于晋南的新绛、侯马、曲沃以及襄汾、翼城、闻喜、绛县、稷山等地,这一带古称“绛州”,因此称为“绛州皮影戏”,又称“晋南皮影戏”。绛州皮影戏始于五代时期,已有千余年历史。明清时期,陕西东路碗碗腔皮影戏传入后,与当地皮影戏结合,又受到“蒲州梆子”的影响,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晋南碗碗腔皮影戏。晋南影戏演出时一人兼用数件乐器、兼演数十个人物,可谓“一口道破千古事,两手能握百万兵”,有七至九人便能组团演出,有“七紧八慢九消停”之说。晋南影戏道具一担可挑,但行当齐全,演出时剧中神话人物可以腾云驾雾、上天入地,可谓变化莫测。精炼的班子、轻便的道具、精湛的演艺,深为群众喜闻乐见,在旧时城乡兴盛一时。</div><div> 以上文字转抄于山西农民报_绛州皮影戏传承人--文志学 (《山西农民报》马建军报道)</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