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游地中海3——罗马

程贞淳

<h1>  “辉煌号”是沿着亚平宁半岛的西线夜航到奇维塔韦基亚港的,该港是罗马进行海洋贸易的门户。</h1> <h1>  清晨,被一阵“哗哗”的下锚声弄醒,隔窗一看,天尚未透亮,船已靠岸了。趁妻子在洗漱,我便在阳台的椅子上坐了下来。<br>  海水蓝得沁人心脾,飘着几缕云彩的天空仿佛被一支硕大的画笔匀抹过去,从西往东颜色渐变,由蓝变成橙色,而橙色似乎也在急不可耐地等待着——那是一粒针尖大小的赤红,渐渐变大,边线弯成一道弧,又渐渐变亮,红光褪去,金光迸发,直射天际,给云彩镶了一道金边,也为洁白的船身镀上了一层金泊。<br></h1><h3><br></h3> <h1>  在地中海春天的清晨,任由亚平宁四月的海风徐徐吹来,轻抚面颊,风中带着一丝柠檬的清香,我忍不住贪婪地吸了几大口,顺便哼起来:啊,多么辉煌,灿烂的阳光……<br>  “哎,别陶醉了,快去洗,要吃早餐了!”妻子一声“断喝”。</h1> <h1>  下船是一派壮丽的景观,几千人扫脸而过,一哄而下,码头边的停车场上,几百辆大巴车早已恭候,各队人马跟着导游的小旗,迅速找到了自己的大巴。<br>  奇维塔韦基亚港距罗马约半小时的车程。罗马是二度光临了,故对观光景点还有点数:斗兽场、凯旋门、许愿池、西班牙广场、万神殿、拿破仑妈的阳台和《罗马假日》里奥黛丽•赫本吃的冰淇淋的外景点等,最后去梵蒂冈。</h1> <h1>  意大利拥有47项世界遗产,位居世界第一,而罗马又是世界上唯一被命名的“世遗”的城市。怀探古之情,目及之处,你会为人类曾有过的辉煌而震撼,而骄傲。<br>  科罗塞竞技场是罗马时代最伟大最有代表性的建筑,世界八大名胜之一。故不看看竞技场,就不可能触摸到意大利历史的脉搏,也可以说没来过罗马。<br></h1><h3><br></h3> <h3>  百度介绍:竞技场建于公元72至82年间,是古罗马文明的象征。占地2万平方米,围墙周长527米,直径188米,墙高57米,场内可容纳10万名观众。</h3><h1> 竞技场建成近二千年来,虽历经地震、火灾和人为拆除,只剩下大半个骨架,给人一种古朴苍凉的感觉。但其伟岸之身姿、仰止之气势犹存,主体结构保存良好,你不能不为当时人们的建筑智慧与坚韧而感叹不已。<br> 由之想起了秦长城,这一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早于罗马竞技场300来年开建。它逶迤于崇山峻岭,气势磅礴、规模宏伟。同样汇聚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意志、毅力以及承受力,是中华民族伟大力量与智慧的结晶。<br> 相较中意两国的这古代建筑工程,或可品味出两者诠释的不同文明。<br> 竞技场主材为石灰岩,石块方正厚重,由沦为奴隶的八万战俘经过十年时间修建而成。为罗马人观赏大规模的人兽相搏或奴隶血拼,提供了一个壮观的平台。<br> 血腥的刺激和廉价的劳力资源使统治者们尝到了战争的甜头,促其终年征战杀伐,嗜血成性,终建立了横贯欧亚非的庞大帝国。这个帝国有多大呢?要说清楚有点啰嗦,有一直观简明的办法:地中海位于亚欧非三大陆之间,东西共长约4000千米,南北最宽处大约为1800千米,面积约为251.2万平方公里,这么一个嗨大的“地球之眼”,一度是它的内湖!<br> 秦长城为土石混筑,依山就势而建。秦始皇气吞万里如虎,先后灭掉其它六国而一统江山。为了千秋万代地“统”下去,听信“忘秦者胡也”,不顾彼时天下人心未定,战伤未愈,为保江山永不“变姓”,驱30万徭役砌筑,以对付北方“胡人”的侵袭。结果胡人未来,倒是一个大泽乡起义,惊起了四处狼烟,没两年,其子胡亥就把江山给断送了。</h1><h3><br></h3> <h1>  罗马人为扩大版图就得进攻,跨陆掠海,中国人为江山无虞就得据城防守,闭关自乐。这或许就解释了为何自1840年来,进攻的一方总是欺负防守的一方-----原来老祖宗一直就是这样调教他们后人的。<br>  现在中国人终于认识到了“海洋文明”实质和重要,整军备武,重点在海军。</h1><h3><br></h3> <h1>  以前看电影《罗马假日》时,对其滑稽的剧情构思和男女主角(格利高里•派克和奥黛丽•赫本)的精湛表演大为赞叹,这次亲睹了曾作为该电影的外景场地的“许愿池”。</h1> <h1>  池中间是名为“特雷维”(三岔口)的喷泉,背景是海神波塞冬的雕塑。</h1><h1> 波塞冬面目狰狞,他右手执戟,左手挽缰,驾着马车在怒涛汹涌的大海上驭浪狂奔,一旦发怒,海洋便掀起滔天巨浪,引起风暴和海啸、使大陆沉没、天地崩裂。现在国内一些开发商也开始将他供在楼盘前了。</h1> <h1>  传说人背对着喷泉,右手拿硬币从左肩上方向后投入水中,就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故而水池周边被各色人等围得水泄不通。好像中外带池子的景点,都有人喜欢往里面投硬币。但背着投而心想事成,似乎更增加了几分神秘感和可信度。</h1><h1> 中国人无疑是划算的,投的硬币都是人民币。</h1> <h1>  对这一点,意大利人民至少那四位清池工是相当不满意的-----他们多年来截留了应交给慈善机构十几万欧元的硬币。清池捞钱本是个力气活,捞起后还得耐着性子把人民币挑出来扔掉, 添乱。</h1><h3><br></h3> <h1>  “许愿池”左近有条小街,街口有三家冰淇淋店(在桌子对面的街铺),因有《罗马假日》赫本在这儿买的冰淇淋,生意奇好,人进人出,川流不息,部分人是因为这儿方便免费。我站在街头,心里犯嘀咕,这三家中究竟哪一家曾留有赫本的芳踪呢?观察了一下,明白了,全看哪家跟导游的关系了。</h1> <h1>  冰淇淋买了后得慢慢的舔,千万别三两下把它干掉,要磨蹭到一个叫西班牙台阶地方,因为赫本就是坐在这个台阶上吃的(有一阵传说罗马市政府为了卫生不允许在这儿吃了)。现在遊客与其说是尝冰淇淋,不如说是尝一下那想象中的甜蜜时光,因为吃冰淇淋的大多数人是没看过《罗马假日》电影而只看过赫本照片的,加上导游介绍电影情节,猛夸安妮公主与记者乔的离奇浪漫的爱恋情节,所以自己的一切举动其实都是由导游的嘴巴来掌控的。<br>  等冰淇淋吃完了起身,回家的话也想好了:姐们,我可是在赫本的那什么,那什么台阶上吃了冰淇淋的!哎呦喂,那冰淇淋才叫冰淇淋,那味道,啧啧,没得说。</h1> <h1>  乘车在罗马市内观光时,导游不时地对着窗外指指点点:威尼斯广场是罗马最大的广场,为了庆祝1870年意大利统一而建,耗时25年建成。16根圆柱形成的弧形立面是它最精彩的部分,美丽壮观。中央骑马的人物塑像就是完成了意大利统一大业的维克多•埃曼纽尔二世。</h1> <h1>  广场位于罗马市中心的圆形广场。这个广场的正面是绰号叫“结婚蛋糕”、“打字机”的白色大理石建造的新古典主义建筑:维克多·埃曼纽尔二世纪念堂。纪念堂外的铜像代表的是“劳动的胜利”。纪念堂前面是无名士兵墓,无论日晒雨淋,总有两名士兵纹丝不动地在这里守护着它。</h1> <h1>  卡拉卡拉浴场是古罗马建筑的一个典范,可容纳1500-1700人同时入浴。有热水池、温水池、冷水池,需构建了非常复杂的浴场给排水工程。其提供的一项美容服务是“拔腋毛”,美容师们每拔一根,都会引起一声痛苦的尖叫(如同现在的整形美容,脸上划个3、4刀,惨痛至极,但仍趋之若鹜一样)。每当手头上没人登门时,他们自己就开始尖叫不止,给人以生意的“红火”假象,以招徕顾客。</h1> <h1>  这儿是君士坦丁凯旋门,那儿是万神殿,还有市政厅广场、锥形喷泉遗址。引起人们遐想的是这儿每一块废墟遗址、每一处断垣残壁,它们都穿越了几百年乃至数千年的时光,见证了无数荣辱沉浮,如今依然安详地守护着曾经的辉煌,静静地迎送慕名而来的旅游者。</h1><h1> 人们都对它心存敬畏,不敢稍加轻慢,这也正是历史的凝重威严之处。</h1><h3> (此照片来自网络)</h3> <h3></h3><h1> 跨进这座弧形门廊,便进了梵蒂冈“国界”。</h1> <h1>  孩提时代教育我们梵蒂冈是个充满了伪善和欺骗的地方。老师说它不到半平方公里,警察不敢随便开枪,因为一不留神子弹就飞到国外了,引得大家哄堂大笑,这算什么国家!</h1><h3> (此图来自网络)</h3> <h1>  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弧状的恢弘建筑,它便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圣彼得大教堂。于1450年开始兴建,1626年最后完成。整座教堂长约200米,从地面到穹窿大圆屋顶顶尖十字架的高度达137米。教堂之大,其正厅可同时容纳6万余人。两翼伸出的回廊,似乎是上帝张开双臂把圣彼得广场揽入怀中。圣彼得广场应该是世界上第二大广场(第一当然是俺们的天安门广场了),可让数十万信男善女们在这儿进行规模庞大的宗教活动。</h1> <h1>  几年前我们去的那天是周四,不对游客开放!我隔着栅栏向里张望,视力不济,看不清二楼的窗台(教皇布道处),只听着那黑压压的人群发出隆隆的祈祷声。我们关山万里,过门竟不得而入,真是懊恼透了。这次重游旧地,弥补了这一缺憾,走进了这世界上的宗教圣坛。</h1> <h1>  教皇每周四就会出现在教堂二楼一个专用的窗台,给广场上的信徒们传道祝福。</h1><h1> 圣彼得教堂之所以著名,不仅仅因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是世界上10多亿人心向往之的圣殿,还在于它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家、美术家及雕塑家们杰作之大成的博物馆。 </h1> <h1>  教堂大厅上的穹窿大圆屋顶是米开朗琪罗晚年的泣血之作,直到他去世后26年才由其他建筑家继以完成。大圆屋顶周长100多米,直径估计有40余米。</h1> <h1>  内壁顶上有色泽艳丽的镶嵌画和彩玻璃窗。高大的石柱和墙壁、拱形的殿顶、到处是色彩艳丽的图案、栩栩如生的塑像、精美细致的浮雕,彩色大理石铺成的地面光亮照人。(此图来自网络)</h1> <h1>  置身其中,除了熠熠生辉的艺术品让你目不暇给叹为观止,也让你无形之中领教了宗教的慑服力震撼力,心悦诚服地感佩天主教的博大包容、普世大公。</h1> <h1>  玛利亚·索比埃斯基纪念碑,造于18世纪,是葬于圣彼得大教堂的三位女性之一,波兰国王乔瓦尼二世的孙女,英王杰米斯t的妻子,是当时欧洲最富有的女继承人。</h1> <h1>  教堂内最为引入注目的大殿内的圣彼得铜像。<br>  圣彼得是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后被罗马皇帝尼禄倒钉在十字架上,殉道而死。铜像头顶上有一金属圈,意即圣人,同我国小人书上画的菩萨头上有个圆圈一样。导游说摸了圣彼得铜像的右脚,就能得到祝福、交上好运。我的同胞们在国内本就擅长于摸菩萨的脚,一听此言马上排队而上,依次摸去。看来拜观音并不影响他们在特定环境下偶尔也信一下天主,并明白地告诉老外:天主不止属于你们。</h1><h3><br></h3> <h1>  教堂大门的右边是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名作《母爱》:圣母玛丽亚紧紧搂着受难后遍体鳞伤的耶稣,悲痛欲绝。人物的内在情感,衣纹的折褶繁复,细微的动态表情,恰到好处地融入在艺术家塑造的形象之中,展现出艺术家无与伦比的精湛技艺。文艺复兴后的意大利,浮雕、雕塑到油画,技艺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体的动作、肌肉、神态,画中的光线、用色、透视,都是中国画难以企及的。</h1> <h1>  一侧身,瞅见不远处身着红蓝条军服的卫兵,持枪肃立,目不斜视,他们全是瑞士人。 16世纪初,梵蒂冈教皇受到了神圣罗马帝国 的进攻,为了保卫教皇,100多名瑞士卫兵无一退缩,全部战死在教堂外,以勇敢忠诚而赢得了教皇的青睐。从此,教堂立下铁律,只招瑞士小伙子。</h1> <h1>  广场上矗立着圣彼得伟岸的雕像,他右手握着耶稣交给他通向天堂的钥匙,左手拿着耶稣赐予的圣经,微笑面对着芸芸众生。广场正中立有方尖碑,据说是从埃及拖回的,顶的十字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而这时教堂里那位手握权杖的老人,正在思索:远东一个14亿人的大国,曾被联合国拒之门外,结果22年后昂头挺胸地迈进了哈德逊湾畔的大厦。69年过去了,主教都换了几代,我应该怎么与他们打交道呢?<br>  巍峨钟楼送出的钟声,叩击着每个朝拜者的心扉,也包括主教方济各。</h1><h3><br></h3><h3>(此图片来自网络)</h3><h3><br></h3><h3> 2018.2.25 汉口一得斋</h3><h3></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