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年味

晨光一缕

<h3>过年,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曾几何时,期盼着过年,如今,生活好了,年龄长了,过年有些怕了,似还有一些负担感。2018年这个春节,我们照例回老家桓台过年,我婆婆过了年就满98周岁,是家族中年岁最长的老人,也许就是这个缘故,过年也有了些意思。回家,看娘,是我们这个年龄对过年的全部期盼。</h3> <h3>我婆婆一辈子辛苦,嫁过来就是大嫂,上要伺候公婆,下有自家和叔叔家的十几个孩子,光吃饭就是大问题,现在我们是无法想象,一年全家人吃一斤油的日子咋样过。我们都喊娘,娘能吃苦,能忍耐,性情直爽豁达,近几十年家里的日子也是天翻地覆,我娘也享福了。</h3> <h3>农村过年,还保留了许多传统的仪式。年前,家里就备下了大量吃的东西,准备正月里待客。年三十上午,两大事项,祭祖上坟,贴对联。家家如此。</h3> <h3>来上坟的都是男人们,家中的主要成员一般是要来的。来上坟的人多,首先是表示对祖宗先人们的敬畏之心,也显示着家族的人丁兴旺要个吉利喜庆。一年中,祭祖上坟时聚起来的人也是最全最多的了。我公公弟兄三人,大叔属虎今年93了,小叔叔、婶子都属牛,今年82,平时不在村里住,年三十,必是早早地带着儿孙赶过来,年年如此。这应该是过年最重要最隆重的一件事情了。</h3> <h3>祭祖上坟是要摆供品的。供品的质量数量变化太大了,鸡鸭鱼肉,烟酒糖茶,馍馍水果,吃的喝的尽其所能,怎么也有一二十种吧。我兄弟两口子负责准备供品,现在条件好了,大家图个方便,就不要各家各户都自带供品,他们提前就准备好。村里的墓地没有规划,现在已经和村民的住宅几乎连到了一起,家家户户都是这个时候上坟,一家少说来十几口,谁都不空手,人来人往的,相互都认得,碰上了,都要打个招呼,真的是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好不热闹。</h3> <h3>给先人们上供品烧纸钱,这种仪式看着简单,又好操作,辈辈相传,至今不息,必有它的道理。家人们分散到天南地北的,平时见面少,聚到祖宗坟前,一家一家的根脉就清楚了。我们家来上坟的到了第四辈,家族的凝聚力不言而喻。活着的人生活好了,不能忘本,不能忘恩,没有先人就没有我们。给先人们送钱祷告谢恩,是要报个信,说说家里的情况,一年了,家中平安,勿要牵挂,也感谢他们的在天之灵佑护我们,让先人们也过个好年。这些仪式,无疑是让后人,特别是年轻的晚辈,莫忘祖先恩德,莫忘家族根系,传承家族一脉兴旺发达。中国人对祖先的敬畏,对天地的敬畏从来都有,俗话说,人在做,天在看,头上三尺有神明。这种信仰是传统文明,是通俗的教化,也是传承。在上坟的人群中,不论你是名人还是高官,都是晚辈,没有区别。</h3> <h3>燃烧着的纸钱也有讲究。上坟用的供品都是我家统一准备,但纸钱自买自带。每家的当家人,还必须过手,亲自在纸钱的反正面拍打若干下。我也不明白其中有啥讲究,感觉也是一种仪式,表达自己小家的心意,不可别人替代。通过这个动作,似乎是天地之间阴阳两界传递感情的方式。</h3> <h3>最后一项,是要给先祖们磕头的。有了前面的仪式,虽然场地有限,不规范整齐,但当每个人跪下来,是神圣的,认真的。当头抵到地上磕下去,是有感情的,有温度的。我相信每一次都是会留下印记的,每一次都会是一次灵魂的洗礼。</h3> <h3>家家户户挂灯笼,贴对联,一下子就有了过年的气氛。忙忙碌碌,一天一天,这一天又一天,不愁吃不愁穿,真是不觉得过年和平常有啥区别。除夕这一日,又一定和平常不一样。昼夜之间,除旧迎新,最能体现这种变化的,就是家家户户贴对联,换门符。我们家的对联从向海十几岁起就是自己写。头些年,我和向海也动手忙活着贴,现在都是孩子们的事了。在这个忙活中,才能感觉到要过年了。</h3> <h3>贴对联有讲究。一副对联贴在大门中间,我们那里叫门心,门心的内容,要和传统生肖年份对应,还要有时代感。门框上用小字写的联,内容更丰富具体,如果来年家中有什么大事喜事,在框联里应有所体现。大门上面四个字,叫横簪,起画龙点睛之用,再贴上罗门钱,看上去与往日就是不一样,既庄重整洁,又喜庆美观。</h3> <h3>中午这顿饭就是年饭了,一般讲究菜品丰盛,人员齐整。为了图个吉利,数量也不能少,剩下了吃不了,寓意来年的日子不愁吃,好过。当然,现在做到是不难的,如果回忆到我们小时候,那简直就是做梦,年饭上能大口地吃上肉就不错了。我娘只剩下一颗牙了,从来就是喜欢吃肉,我兄弟特意为我娘炖的红烧肉,烂烂的,一次我娘能吃一小碗。这个岁数了,她喜欢吃啥能吃啥,就让她吃啥,没有任何限制了。我娘自己说起来,这辈子她可享福了,很知足了。让我说,我娘就是吃了比一般人更多的苦,大善大爱,老天有眼,让她长寿,來享天伦之乐,苦尽甘来。</h3> <h3>午饭后,我和向海就休息了。我兄弟全家还有好多事必须办完。年前走亲戚送年货,这是百姓民间很普遍的做法。一些重要的亲近的情分,我兄弟会等我们回家后,把年货统一安排。他两口子平时照顾我娘,家里的大情小事他们处理的滴水不漏。几十年了,送年货的变化也大,且不说货品,单就说送,从骑自行车,电动车,电动三轮车,到现在开汽车,我目睹了这些变化,看着他们喜悦的忙碌着,心里是暖暖的。</h3> <h3>晚上有两顿水饺要吃。包水饺是我的强项,也是我们回家唯一能插手做的活。年夜吃饺子不比平常,请神祭祖是重头戏。在我下饺子的时间里,以前是我婆婆的事,现在都是我兄弟两口子在做。我娘房里有尊观音菩萨,平时她老人家也会求菩萨保佑她的儿孙们,有啥新鲜东西一定是先摆放在菩萨跟前,还要恭恭敬敬地对着菩萨说好多话,在我看来,菩萨在她老人家心里那是无事不知无事不能。敬菩萨就是敬天地敬天神。这种敬畏之心到我们这里是差了许多,但过年的时候,这种请神祭祖的仪式在农村还是流传下来了。</h3> <h3>饺子要先送到菩萨那里,以示尊敬。另在院子里会摆放上一张小桌子,先在桌上摆上香炉和许多好吃的供品,再把刚出锅的饺子端上三盘,然后他们两口子会跪在院子中央,伴着香火三叩首,点燃纸钱,伴随着经久不息的火苗,口中念念有词,大约有20分钟左右。这个请神请祖先回家过年的仪式完成了,全家人才可以围在一起吃饺子。远出在外的人都会千方百计地在晚餐前赶进来,不仅仅为了团圆,也有对神和祖先的敬畏。</h3> <h3>晚饭吃饺子在北方是最普遍的习俗,饺子酒,年年有,图个吉利吧。在午夜12点到来之时,还要吃一次饺子,原来也是必须的,现在家家不一样,有些随便了,我们家还是老传统。老人和小孩坚持不住,可以饭前先睡觉,到时候再叫起来。这个时候晚辈要给长辈叩头说祝福的话,长辈要给小辈们发红包,祝福他们好好学习健康成长。这顿饺子还很特别的是,我们会在饺子里放上钱和红枣,按家里人数,把包有钱和枣的饺子平均盛到盘里,每人一份,看谁的运气福气好。不论是谁吃到了,顿时都会是一片笑声,孩子们是最期盼这个时候了。当然,第一锅饺子,还是要先敬菩萨和先祖们。</h3> <h3>这是我兄弟,属猪,虚岁60了,我娘七个孩子中最小的,现在全天候照顾娘。娘身子重,扶娘上下床,翻身起坐,天暖和了,把娘推到院子里,总之没有力气是办不了,都是我兄弟义不容辞。和娘说话脸对着脸,这一个瞬间,我相信他们在家里的辛苦是实心实意的,我娘得老儿子济了。</h3> <h3>大年初一给长辈磕头,相互之间送祝福,在我们那里还很流行。因为我婆婆健在,来我们家的人格外的多,从清晨到晌午,几乎是你来我往,人流不断。自家的叔侄们还能进门喝口茶抽颗烟,其他来得人顾不上喝水,磕完头就走。头些年,我娘总是早早地梳洗干净,换上新衣服,坐在堂屋正中,一坐一天,中午要好说歹说她才肯去躺一会儿。这一天我只感觉人来人往,清净的时候不多,谁来了,我也认不过,我婆婆到了晚上,还会说出今天谁还没有来。现在她有点糊涂了,只能坐上半天了。</h3> <h3>从年二十九我们回家,每天都有客人来家吃饭,虽说不愁吃的,忙活是少不了的。有时一天两顿,像初二中午,走姑姑家,走娘家,客人就多,需要准备三四桌。在这些走动里,饱含了一家人的骨肉亲情,朋友间的互助友谊。我娘从来就是喜欢人多热闹,看着她高兴的样子像个孩子,我们也是高兴。我们走了,饭局会延续到十五之前,总会有的。</h3> <h3>这是我大叔家的弟弟,在西藏工作。我娘每年都会收到小辈们给的不少钱,孩子们来给她磕头拜年送压岁钱,娘可高兴啦。头些年还经常自己数数,我们就故意打插,让她数错了重数,逗她高兴。现在娘也不数了,说是多少钱也花不了了。知道娘会高兴,也是懂礼数,我两个叔叔家的弟弟们每年总会给我娘钱,以表心意。他们对待我娘,也和对待自己父母一样好。</h3> <h3>这是我婶子家的弟弟两口,也是我娘从小带大的,一直喊娘。我叔和婶子在西藏工作,三个孩子生下来,都是留在家里跟着我娘。我婶子要强能干,82岁了,每年都还自己做许多食物。她有手艺,年前卤肉就得上百斤,不光自己吃,还要分给亲戚们,每年都会给我们备一份年货。这种亲情,过年的时候尤显突出。</h3> <h3>我和娘玩手机自拍,娘很快乐。娘原是很爱说话的人,我们每次回家,娘都高兴的有说不完的话,现在话少了,而且听娘说话,你要有时空穿越的思维,娘有可能把张家和李家的事说到一起,也会把相差几十年的事说到一起。娘说的事说的人我基本是对不上号的,只是觉得娘高兴说,我就默默地听着,听着。</h3> <h3>我兄弟媳妇是个勤快人,干净人,在伺候老娘上让人点赞。吃的,穿的,用的,我娘干干净净,舒舒服服。现在我娘常常是大小便说不准,尿了裤是家常便饭,有时一天要换两条棉裤,兄弟媳妇总是说,人老了就这样。加上一天三顿喂娘吃饭,忙前顾后的,不敢离人。亲戚朋友常有来家走动的,没有不伸大拇指的。尽孝,我兄弟两口子做的很好,我们很放心的。</h3> <h3>娘的屋里很舒服的。床上铺的盖的都是鸭绒的,暖和轻快。自己家烧的土暖气,多给娘加了一大片,还安装了空调,能保证我娘四季舒适。今冬流行感冒,我娘竟然无病无灾。</h3> <h3>我娘自嫁过门来,家里的里里外外就是她了。向海记得小时候跟着娘去赶集的事,曹王集距离我们家有八华里路,有一次去集上买了头猪打算回家养,回到家又看着猪不太精神,疑是病猪,我娘掉头就往回跑,怕集散了,终究是把猪又卖了,没有赔钱。我娘一双小脚,走乡村土路,真是不易啊。这个故事久久地在我脑海中,我似乎能看到娘那种坚韧耐劳奉献吃苦的模样,娘没有文化,却有胸襟,她随遇而安,从不抱怨,宁愿自己吃亏吃苦,她自己是习以为常了。作为晚辈,我们从心里敬重她,希望她长寿高寿,多过几天好日子。</h3> <h3>这是姐姐,今年76岁了,我娘的大闺女。身体从小就不好,现在自己不能走动。姐夫哥82岁了,身小体轻,心灵手巧。几个儿媳妇都很听话,但合起来也搬不动我姐姐。哥哥自制了滑轮摇杆,象我们的晾衣架一样,自己就能把姐姐从床上吊到轮椅上,或是电动三轮车上,这样,我姐姐就可以回家来看娘了。夏天,还能跟着哥哥外出钓鱼看光景。我从姐姐身上,总有一种感悟,一个懦弱的残疾人,力不从心,老实本分,却又是坚强独立的,有尊严的。夫妻恩爱,儿孙出息,四世同堂,这就是有福之人啊。这也是老荊家的好家风写照。</h3> <h3>这是初二,在滨州淄博的小姐姐和妹妹两家人回来看娘。</h3> <h3>现在说年,可以说年已经过去了,该上班的都上班了。也可以说正月不出还是年,在农村过年的时间要比城里更长一些。因为有了这些内容,这些仪式,我能感觉到,在老家,年,过年,的确不是一般的节日,它承载了中国人太多的情感,愿望,期盼,它也反映了一年又一年的变化和不同。像我这样的城里人,一是孤陋寡闻,对年的传统知之不多,二是在城里已经基本没有过年的仪式承载,自然就感觉不到年的重要和特别。我身边的同龄人,或是和我有同感,进了腊月就开始打扫卫生,过了小年,就开始忙年,说是不用准备,还是多了许多事。疲劳,吃饭,准备钱,这就是年。我庆幸家有老娘,让我有机会感受到年的不同,细细品来,过年的味道是余味绵绵,似有相同又大不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