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二月二十四日的下午,我来到了省博物馆参观马王堆汉墓专题的展厅。</h3><h3>这是一个主要展出和介绍1972年到1974年在马王堆发掘的三座西汉墓中出土的文物的专题展馆</h3><h3><br></h3> <h3>这几座墓葬都保存得很完整,共出土了3000多件珍贵文物和一具保存完好的尸体,有明确的墓葬年代和墓主身份,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h3> <h3>一号墓为东边土冢。共出土漆木器、纺织品、帛画等珍贵文物1000多件。根据葬制等级及“轪候家“软侯家丞”铭文的器物、“妾辛追”的私印,确定墓主为轪候夫人“辛追”</h3> <h3>这是用来建造墓棺的几种材料,它们由里到外的顺序,分布的层次均有不同,比如木炭主要分布在棺内,多用于保持棺内温度适宜尸体保存</h3> <h3>以下是2号墓出土的部分文物,经确定,此墓为汉初吴氏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儿子利豨的墓地</h3> <h3>这是利苍墓出土的“利苍”玉印,墓主生前实用物。印面阴刻篆书“利苍”</h3> <h3>此为“长沙丞相”铜印,利苍墓出土,鎏金,龟纽阴刻篆书“长沙丞相”,这是利苍生前任长沙国丞相的实证。</h3> <h3>这些都是当代出土的几种乐器</h3> <h3>这是当时最早的琴瑟类乐器,名叫七弦琴,楚式,琴面有拨弦磨痕,应时实用器。这是首次发现的汉琴标本,为最早的“半箱式”琴实物</h3> <h3>这是辛追墓出土的二十五弦瑟,部件齐全,柱位清楚。二十五根丝弦系于木枘,每根弦下有可移动的调音柱,底部两端有共鸣窗。瑟弹奏法:横瑟于膝前双手并弹;或将瑟一端置膝上,右手弹弦,左手按瑟中部弦。</h3> <h3>这是利稀墓出土的木编钟,编钟是古代打击乐器,按大小不同,音调高低依次悬挂在钟架上,用丁字形木槌或长形木棒敲打,可奏乐曲。</h3> <h3>此为辛追墓出土的木灯,灯内可放香料,下方便是当时考古学家提取出来的几种常用香料灰烬</h3> <h3>这些多为陪葬的陶俑,冠上插簪的多为女仆和佣人,扛举乐器的为乐师,还有大多数的男丁和奴隶,可见古代葬礼的架势庞大。</h3> <h3>这是辛追墓出土的冠人俑,体型高大,头戴长冠,鞋底刻有“冠人”即内小臣,为墓主贴身阉侍。</h3> <h3>以下器具为墓中出土刻有“君幸食”和“君幸酒”的铭文,是奉劝墓主进食,进酒的敬语。既有显示身份礼制的饮食器,又有各式方法烹饪的佳肴。再现了轪候家美食配美器的精致生活。</h3> <h3>这两件分别是云纹漆匜和云纹漆水盂,为盥洗用具,这种礼仪出现在四周中期,盛行于东周。</h3> <h3>轪候家云龙纹漆盘,多个盛装餐食的盘子,无一花纹重样,盘底书铭文“轪侯家”</h3> <h3>这是“君幸酒”云纹漆耳杯,因双耳似翼,亦称羽觞</h3> <h3>以上就是我今天参观省博物馆的小小收获,在这短暂的一个下午,我了解了古代的墓葬礼仪以及饮食文化,殊不知中国古代传统习俗博大精深,今天略有所知,受益匪浅。不枉费这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h3><h3> </h3><h3><br></h3><h3>制作人:356班 黄子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