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忆年味……

昨夜星辰

<h3>  又到一年过年时。不管你愿不愿意,有钱没钱,年都这样俏然而至了。从春运车票公布开售的那一刻起,全民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大人们张罗着买买买,老人们不断留着好吃的精品等"过年",孩子们就在这种环境下开始期盼着这么一段美好的时刻来临……</h3><h3> 年,这个几千年来最隆重的仪式,总会牵动影响全民的每个人的热情,这一刻来临,会让绝大部分人暂停工作,享受阖家团圆,尽情狂欢。<br></h3><h3>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今年过年又有哪些亮点呀?</h3> <h3>我们几家的年味,从过小年就开始了!</h3><h3><br></h3><h3> </h3> <h3>  我们几家相识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具体什么时候住在一起我也不知道,只知道生下来就有了这么一个大家庭,住着十来户南下来的干部,有一群嘘寒问暖心地善良又透亮的邻居。<br></h3> <h3><font color="#010101">我们和蒋家共堂屋,吃饭的饭桌分别放在堂屋两边。对方家吃什么菜来什么客我们都知道,孩子们有玩不尽的童伴。(因为每家都有四个),那时虽然物质极度贫乏,但两家人从不见为什么利益有任何口角。</font></h3> <h3>  六岁前,那时候最美的一顿饭就是猪油拌饭,能吃上酱油拌饭那一定是很向往很美味的事;最美的乐园是隔条马路还要下坡的跳跳石村,兄长们常去小河里捉鱼,过桥去那口井挑水,我那时还小,权当是个跟屁虫,常跟不上拉在后边,只知危险和乐趣同在。那羊肠的小道,窄窄的小桥和周边滑滑的井至今仍有记忆。</h3><h3> 记得那时见面打招呼最常用的一句话是:"你吃了吗?"</h3> 那时的年味,吃了些什么已没有记忆了,只知年初一四五点钟大人起来放一窜鞭炮,然后我们醒来了,两家孩子都赶紧穿上新衣一起去周边邻居家拜年,唯恐被其它孩子抢先了。<h3> 每到一家,我们都会齐刷刷地站在门口,然后齐声喊:XX伯伯,拜年啦!通常屋内主人都会笑盈盈地迎出来表扬一下我们,我们已很知足了,马上又高兴地转下一家拜,然后院内孩子越聚越多,直到拜完大院内的每一户。</h3> <h3>  年初二通常就会随爸爸去外婆家拜年,翻山越岭要走三十几里山路,通常上午出发差不多下午才到,我小学时也走过两次,年幼有没有被萝筐挑着回妈的娘家没有记忆了,只知小时候放在外婆家放养过几年,比我年长七岁的小哥会常肩负大人使命,走几十里山地送伙食费,常常胆量过人,特能吃苦,被大人称道。那时孩子都放养,没有拐卖一说。</h3><div> 而外婆家的年味是从腊月宰一头猪开始的,天不亮就把猪杀了,然后叫上族人一家老小(基夲有四五桌吧)吃上一天大餐,接着就开始把猪四分五裂,腌肉,烤腊肉,送亲友,一年吃的肉基本就在这里了,这在农村是最隆重的年味了。没有卖的。</div><h3> 去亲戚家拜年也是一块腊肉,六节油炸的糯米果子,加六个橙子,孩子们也能得到一些挂挂钱(就是现在的利是红包)通常是一角,两角,我们那时已很开心了,因为当时一根冰棍是三分钱。那时也不懂花钱,都交给大人保管吧。</h3><div> </div><div> 第一次看到爸爸发火是在一个年三十夜,妈妈因新衣还没赶制出来,吃过年夜饭,就一头扎进了缝制中,她一会又想起一件事没干好,一会儿又想起一件事,把刚坐下来烤火的爸爸惹毛了,老爸终于不胜其烦开始吼了起来……</div><h3> 其实那时我们小朋友年年盼着的过年,就是大人们不任其烦地牺牲了所有休息时间,不停地通过劳作获得的;那时清理整顿,烘烤煎炸,新衣制作样样都靠自己那双手。女人就更辛苦啦!</h3> <h3>  七岁至十三岁的年味,记忆深刻的是妈妈每年给我们赶至的一套新衣服,那时什么都是凭票供应,能凭布票买到头子布做衣服,已是妈妈们津津乐道的小炫耀了!只知道临近过年,妈妈每晚开始亲自裁剪缝纫,常熬到凌晨。那时家里已有了一台华南牌缝纫机,要赶在年初一让我们四兄妹穿上新衣,有时年三十要干到天亮。 </h3> <h3>  那时最时髦的娱乐是大院有个"幻灯机",小箱子装的,其实就是用电筒照着一个凸透镜吧,把图片映在箱内一张纸上。每次放映,我什么也没看清,只知在一个暗室里一群孩子围着,神神秘秘地手动一下,个子矮的啥也看不到。哈哈哈,权当那时的电影吧。那时谁家孩子过年有个万花筒玩具已很神气了。晚上多数的娱乐是自找的,比如对面偶尔来一辆货车,灯光照在大院墙上,我们都会出来做各种动作,让影子映在墙上,大家做操,跳跃要欢呼好一阵,直到汽车远去,看不见自己的影子。那时还有一件时髦的事就是拿着语录本去照相馆照相,当时是最潮的。</h3> <h3> 那时过年,我们能帮忙的仅仅是清洁整理自己的房间,有时也跟着制作一些年货,比如用面粉加上鸡蛋,撒上芝麻,做成面片那么薄,切成短片中间留个眼,我们就站在桌边通过这个眼把面片往里翻向两边,一个很美的造型,放在锅里炸,一时香酥脆的年味就出来啦,这通常都要花上一天的时间呢!这种年味现在只有想的份啦!</h3><h3> 那时的美食记忆就是家里买一条鱼, 然后在冬天用芹菜辣椒作配料,放水做成十来碗冻鱼。父母常年在乡下,我们放学回来,不用架锅,一天一碗,算是每天开荤了!!</h3> <h3>八十年代的年味,就一年不同一年啦!每年都有新亮点!因为中国正发生一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物质也日益丰富</h3><div> 年夜饭基夲上都有十大碗了!从早晨就开始准备,中午胡乱填下肚,全家一心一意准备一年中最后一次晚餐。基本能上席面的是:东安鸡,宁远血浇鸭,扣肉,蒸米粉鹅,红烧鱼,酿豆腐,蒸腊肉,三鲜汤,红薯粉煲腊猪脚, 青菜。其中血浇鸭 酿豆腐 蒸腊肉貌似成了年年都有的传统菜谱……</div><div> 年夜饭要赶早,基夲上吃年夜饭前都要放一窜鞭炮,这代表这家人开始享用美食啦。记得有一年我家年夜饭就得了第一,因为老大从省城读书回来,买了一个二十六公分的双喜牌压力锅。这玩意儿帮了我家一个大忙,蒸的,煲汤的均十几分钟搞掂,下午一点多钟就放鞭炮开饭啰,好不得意!以后我家再也没有离开过这小神器了,这是厨房的一次革新吧?</div><div> 另有一个第一次就是第一次知道什么叫沙发。有一次二哥非常激动地拉着我的手说:爸爸在一个单位买了套二手沙发,走,我们去搬!当这两个字映在我脑海时,我停顿了很久,沙发?什么叫沙发,长什么样,我一点概念也没有。</div><div>看到实物才知原来是两张宽阔的坐椅,外面包果着一层蓝色格子的皮,严格说是很厚的人造革,太漂亮了!这是当时我家最豪华的家俬了!</div><h3> </h3> <h3>  自从二哥参军在深圳当上建设兵后,这样的第一就多了,第一次拥有彩电,录音机,第一次穿上港台人制着的太空棉衣……</h3><div> 我记得二哥帮我买过的一次太空棉衣是肉色的,非常轻,样式是夹克的。那时还在上初中,太美了,起初都不敢穿在外面,外面罩了一层又一层外衣,唯恐被人发现说我有资产阶级思想,个人享乐。那时学校还是青一色的蓝或灰,这肉色太超前了,太惊艳了,太与众不同!那时候着衣讲究的更多是共性而不是个性,特别是学校。有一次体育课太热了,脱了下来,被同学发现,连体育老师都来围观了,后面我刚脆就拿给女生们先穿在外面,走在饭堂都引人注目呢,直到关注越来越少我才敢自己穿,以后妈妈过年也不用再缝制新衣了,因为可以买了,也开始嫌她做的衣不好看了……妈妈过年终于轻松了许多。</div><h3> 那时的食品站,粮食局,物资局,供销社就是香饽饽的单位</h3> <h3>九十年代的年味就越来越多买买买了,我们终于在自家建的房子过年了!!第一次开始在屋外贴上对联,家里也有了第三代宝宝,年货多数都是买的,除了俺制腊肉和制作扣肉。</h3><h3> 俺制腊肉是时间最长,又最有年味的一项工作。那时父母已退休了,通常从进入腊月就开始选料,有时去到农村采购二三十斤肉,猪舌,猪耳朵,猪头,猪颈,猪身,猪蹄,还有猪肠都可以薰烤制作腊肉,先是切成一块一块的有肥有瘦,然后用盐俺两天,每块腊肉打上一个洞,然后挂上铁钩,接着晾成一排排,每天都要在简易地灶台薰烤几个钟,直到有肉滴出来,白肉薰成黄肉才放手,薰烤的材料也有讲究,最好的是钜木头掉下来的渣,不能明燃,暗烧成烟,通常守在灶台也会薰出眼泪,这道菜很考耐心,需要坚守,需要翻边,如果粗心,就会烧掉整个成果。这道菜通常要贯穿整个正月,七八十年代我们那走亲戚拜年的习俗就是:一块腊肉,六节果子,再加六个橙子,已很体面了!!没有腊肉,不成年味!</h3><h3> 而今随着改开放,大面积的迁移,有时间会烤腊肉的人越来越少了,父母不在了,有时会得到舅母们的心意,每次用微薄的薪水还继续这个传统,搭些腊肉剁辣椒给我们,每每收到都感概万分,这份心意倾注了舅母多少感情!!</h3><h3> </h3> <h3>  八九十年代的年味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年三十看春晚,我们从八三年看起,那时电视还是奢侈品,要去单位才有看,好在母亲的单位就在楼上,我们通过那小小的屏幕了解了刘晓庆,中国女排崛起,小品笑星陈佩斯……</h3><h3> 春晚渐渐走进生活,而且成了一道年三十必不可少的风景,而大年初一赶早拜年和穿新衣的习俗慢慢就淡了,因为看春晚第二天起不来啊!替而代之的是短信拜年,年三十常常堵的发不出去,以至于中国电信成了九十年代最火的企业。</h3><h3> 九十年代过年也有了新的词语,比如"春运",那浩浩荡荡地民工迁徙潮,那为求一张票的难度至今记忆犹新。</h3><h3> 我们是离广东最近的湖南小县,不通铁路,大巴就成了大家返乡过年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有时一天出车二十多辆,跑运输也是当时最时髦的行业,有时堵在路上一整天,找厕所和食物都成问题。短短一个月时间,一个小县要运送四十几万南来北往的人,可想而知当时的运输压力,好在当时小轿车不多。但路也不多,京广线常堵的望不到边。</h3><h3> 接父母在异地过年,也成了我家年味啦。反其道而行之,交通方便,广东暖和,可以欣赏异地风景。逛花市,行走在装扮过的花街上,还有红包利是,异乡年味其乐也融融。</h3> <h3>进入2000年,年味就更不同了,大家经济能力更有提高,经常会嫌在家做麻烦,下馆子吃年夜饭了,有时你请,有时我请,有时他请,有时几家人一起过,其乐融融。</h3><h3> 那时候来沿海过年说不定还会发点小财呢!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过年这边气候温暖,适宜人类居住,房价当时不算贵,拿上奖金工资付过首期,拿到现在都番了好几番了,看着那如春笋般拔地而起地高楼,在新房过年成了年味一道靓景。</h3><h3> 以前不大起眼的建筑业,现在一支独大,独领风骚。开豪车住豪院的,多数是搞建筑的,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h3><h3> 我们过年相聚的成员也一年不同一年了,有时在婆家,有时是两亲家过,有时是回女儿娘家过,还有时是邻居几家人过,父母不在了,子妹抱团过,我相信父母做梦也没想到,在第三代也有了洋孙女婿,还有了爱唱国歌的混血娃。呵呵地球仿佛只变成了一个村。有更多的外籍友人在欢庆中国春节!</h3> <h3>进入微信时代,年味跟手机就有更大的关系了!我们通过微信找回了儿时的伙伴,我们一起在群里分享过去展望未来,以前的共产主义接班人,现在慢慢都步入了中老年时代,我们见证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h3><h3> 今年年夜饭的新亮点在哪里呢?看群主一声令下,晒年夜饭,一桌桌丰盛的晚餐就通过手机展示到了大家的跟前:好奇怪哦,不管你是在老家还是在省城,在沿海还是在内地,当各自把家里制作的年夜饭奉上的时侯,竟然家乡那道酿豆腐和血浇鸭还是屹立在每家餐桌上,不管时代怎么变,家乡的正宗传统年味还是根植于大家的心底。</h3><h3><br></h3> <h3>家家有年味,岁岁人不同。</h3> <h3>拜年</h3> <h3>举杯!</h3> <h3>还有贤慧的美女姐姐继承了这一手年货制作。</h3> <h3>新年快乐</h3> <h3>新年大家发,每个邻居都在用手机分享年夜饭那美好的一刻!</h3> <h3>瞧,现代人都是这么拜年的了!时尚,快!哪怕相隔万水千山!</h3> <h3>  更为可喜的是:我们邻居蒋家的孩子作为最年轻的经纪人,引进英国梦之队在珠海珠港澳大桥上空表演飞行特技,已走进今年春晚,成为今年春晚的一大亮点。</h3> <h3>庆幸我们赶上了这个美好时代!庆幸一年又一年的年味在不断继承,发扬,赋有新意!</h3> <h3>让我们放飞各自梦想,实现每一个愿望。</h3> <h3><font color="#010101">2018崭新一年开始了,我们期待明年春节在一起,再出发!</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