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记忆

~*雪&莲*~

<h3>  唐山,妈妈的故乡, 我和弟弟儿时记忆中的姥姥的家,小胡同,四合院,姥爷的唐诗宋词,姥姥的虾蟹小吃,舅舅的陪伴玩耍,姨姨的鲜亮果糖……然而,“唐山大地震”,摧毁了一切……</h3><h3> 四十二年里,妈妈怀念着故乡,思念着逝去的亲人…… 在妈妈八十岁时,为圆妈妈的心愿,2018年春节前,与女儿圆圆陪老母亲故地重游,缅怀过去,祭奠亲人……</h3><div> </div><div> </div><div> </div> <h3>2018.2.13-14,我们三人用两天时间实施了计划……</h3><h3><br></h3> <h3>这是位于唐山市中心的“唐山抗震纪念碑”(1986年建成,四根梯面形石柱如手臂承天,象征着人定胜天)。1991年,爸爸妈妈曾回唐山,瞻仰过这座纪念碑和旁边的“地震纪念馆”。</h3> <h3><font color="#010101">  打的到达位于市中心路南区 的“地震遗址公园”(2008.7初步开放)。2012年暑假,我和圆圆曾来到这里,寻找姥姥,舅舅,三姨及她儿子的碑位。以后每年清明节,都代妈妈在“唐山地震遗址公园”的网页上祭祀逝去的亲人……</font></h3> <h3> 唐山大地震罹难者纪念墙记</h3><div> 燕山砀莽,渤海涛平,原丰土沃,河畅渠清.兹地形胜,物阜民熙。因古韵之遗风,绪文明之传承。然天行有舛,丙辰之岁,降奇灾于唐山。是时,地维崩裂,城邑颓毁,家园瞬时夷为墟土,繁盛转目化作云烟。二十四万乡亲殁于瓦砾,七千余家庭阖门罹难。悲夫,母子骤然而别,夫妻遽然而散,白发诀英年之子,幼孤失双慈之怙,兄弟阴阳两隔,挚爱音信杳绝.斯人类之巨殇,家国之巨痛.海内同哀,全民共咽。</div><div> 我唐山人民临此灭顶之灾,显慷慨英杰之本色,冒余震之危,飞石之险,匍匐互救,扶危拯绝,慷慨舍身,义薄云天.幸赖中央关怀,举国支援,军民携手,同赴危艰.栉风沐雨,重整家园.抗灾之壮举惊天地泣鬼神,,谱就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之壮举高歌。</div> <h3>沿纪念大道,右侧是唐山大地震罹难者纪念墙,左侧是纪念水池 。</h3> <h3>纪念水池,可看到池中弯弯曲曲的铁轨,这是强列地震把铁轨翘了起来……</h3> <h3>这是池中主题雕塑,采用石材和青铜,以写实的雕塑语言展现了唐山人在大灾中承受的苦难,以及他们风雨同舟、砥砺重生的场景。</h3> <h3>唐山大地震罹难者纪念墙由12面墙体组成,正反两面镌刻着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罹难的24万同胞的姓名。纪念墙每面高7.28米,代表7月28日,墙体距水面19.76米,代表1976年,预示着逝者与生者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让人永远铭记1976年7月28日这个令唐山人悲恸的日子。</h3> <h3> 这些墙,唐山人称之为“哭墙”,是幸存者“探亲”的地方,是唐山人精神寄托的地方。一位悼念者的诗句让旁观者也足够心痛,“墙上凝聚了24万条生命,墙上幻化出24万双眼睛,是哀愁还是忧伤,是牵挂还是眺望……”</h3> <h3>四十二年了,我们陪着妈妈回来“探亲”来了……</h3> <h3>姥姥,舅舅……</h3> <h3>三姨和她的儿子</h3> <h3>妈妈的叔伯姐姐</h3> <h3>  纪念展馆位于博物馆地下一层,展出照片近500幅,实物300余件,复原式景观4组,蜡像30余尊。主要展示唐山大地震造成的巨大灾难以及震后唐山人民在党中央的关怀领导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全国人民支援下,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伟大壮举。</h3> <h3><font color="#010101">简易房</font></h3> <h3>在纪念馆的大地图上,妈妈寻找着记忆……</h3> <h3>  就是依据这张唐山现在的地图,对旧址研究了一番,晚上圆圆通过电脑查寻到的老照片,帮助姥姥回忆,基本锁定了关键的几处,“东新街小学”“市第十一中”“荷花坑市场” ……</h3> <h3>第二天,我们开始了对四十二年前故土记忆的寻找,历程五公里,这段路程我们三人由圆圆手机导航步行,……电脑图是圆圆事后做的。</h3> <h3>我们打的先找到了妈妈曾经就读的小学</h3> <h3>穿越几条街,来到姥姥家胡同口的和平路街道</h3> <h3>沿着和平路由北向南寻找,街道两侧早就不是原来的样子了,我们只能大慨确定一下姥姥家胡同口在距南街口一百米的位置。</h3> <h3><font color="#010101">和平路的南路口,小时的记忆中这是一个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宽阔的街口,现在萧条了……</font></h3> <h3>街口原来有一家小商店,小时候回姥姥家,曾帮姥姥在此打过酱油……</h3> <h3>当我们沿路向西行,骤然回首,妈妈发现了东方巍然屹立的“探照灯”高塔 ,她原来就在姥姥家的东面……四十二年了,依然守候在此,召唤着寻故的游子回家……</h3> <h3>真得确定无疑了,妈妈找到了自己的家……</h3> <h3>沿路向西行二百多米,就看到了弟弟记忆中的铁路桥,“我记得老家离火车站不远,有个桥,桥上过火车,桥中间可走人,桥下通车辆”... 应该是原来的样子</h3> <h3>恰好一辆拉煤的货车从桥上通过,“轰隆隆”如儿时的记忆……</h3> <h3>老火车站还在,现为唐山南站。我们早先听说地震时,横跨南北铁路的天桥没塌,也许当时小吧,记忆中的铁制天桥好高好大,一定去看看……</h3> <h3>途中遇到这棵老树,一定是地震的幸存者,不由得肃然起敬……</h3> <h3>没看到天桥,我们看到了“友谊桥”……经询问,得知这就是“天桥遗址”,地震时天桥幸存,但没能保存下来,九五年拆了,建造了现在的“友谊桥”,实为地下通道。</h3> <h3>继续北上,一排醒目的“河北省唐山市第十一中学”的红色字牌高悬在楼顶上。</h3><h3><br></h3> 这就是妈妈当年就读的中学“唐山市女一中”<div><br></div> <h3>经百度资料考证,女一中就是现十一中的前身,女一中之前是“培仁中学”。妈妈记忆中的学校里有这样圆形的门……</h3> <h3>现第十一中校园里保留的“培仁园”</h3> <h3>我们一直沿路走到了凤凰山脚下,妈妈上中学时往返的路径也清晰了……</h3> <h3> 妈妈故乡园夢,很顺利,很圆满,完成了心愿。妈妈说: “这次回故乡,达到了预想结果。非常感谢家人们。不管是在我身边和不在我身边,一家人都一心关心着,我非常感动。谢谢我的亲人们。”</h3> <h3>再见了,记忆中的唐山! </h3><h3>再见了,涅槃重生的唐山!</h3> <h3>唐山大地震告诉人们: 敬畏自然,珍惜生命!</h3><h3>让我们“永远的记忆”这一切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