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极地 美的绝唱(中篇)

五洲留痕

<h3> 南极日记</h3><h3> 1月6号 南极第3天</h3> <h3> 按计划,今天将登陆两次,分别在半月岛和扬基港。</h3><h3> 天气真好!</h3><h3> 前进号平缓驶入月亮湾。这是南设得兰群岛的第二大岛利文斯通岛的一个天然海湾。这个利文斯通岛是在1819年被一位英国船长偶然发现的,便以英国最伟大的探险家之一戴维.利文斯通的名字命名。该岛包括月亮湾、南湾、步行者湾等。</h3> <h3> 天上月亮清晰可见</h3> <h3> 第一轮次的各小组已陆续登岛,其间穿插着小艇巡游及皮划艇活动。休息40分钟后第二轮次的小组依次登岛。在阳光明媚的甲板上,看景拍照,等待着出发的命令!</h3><h3> 半月岛(Haif Moon),南纬62度35分,在利文斯通岛以东1.3公里处,长1.9公里,岛上山体最高海拔101米,正处在月亮湾的入口处。</h3> <h3> 远眺已上岛的游客</h3> <h3> 回望刚才驶入的航道风光</h3> <h3> 这是阿根廷的卡马拉站研究基地。就是建在利文斯通岛上。这个科考站不对外开放。昨天傍晚在海上相遇的阿根廷破冰船就是为这个站运送物资的。</h3><h3> 上面2张照片拍摄时间分别是在1月上旬和11月中旬,从中可以看到南极地区季节不同的场景。11月份,是南极旅游探险季的最早的游客到达了这里,也是企鹅们上岸繁殖的时候。对游客而言,积雪太深了。</h3> <h3> 登岛后步行到较高处,眺望月亮湾全景,气势不凡,风光秀丽,但是视野有限,镜头广度有限,如果是在空中俯瞰或者航拍,那就完美了。</h3> <h3> 半月岛的海滩上,往年捕鲸船的残骸在此已度过不知多少年月了。残骸受到保护,企鹅可以接近,游客只能在约10米外注视。当年的捕鲸者就是驾驭这种小船在风暴肆虐的南极海域捕猎硕大的鲸鱼,实在不可思议。在那些年代,鲸鱼全身是宝,商业价值很高,引来各方勇士。随着时代的更替和科技的发展以及南极公约的执行,捕鲸活动已很少见了。</h3> <h3> 半月岛上居住着约3000对帽带企鹅,几种海鸟也在这里筑巢生活。</h3> <h3> 抢占制高点的企鹅们。因为高处的冰雪融化得早,更有利于企鹅用小石子建窝。但建的越高,往返海洋的路程就更远。</h3><h3> 雄企鹅们为了求偶成功,为了筑起一个安乐的小窝,每年总是在雌性之前登岛“抢占先机”,衔来石头筑巢。而每每有不劳而获者前来偷石头,而且多数是偷盗成功的。如被发现,双方即开展石头争夺战,有时会打的头破血流。</h3><h3> 我在半月岛就亲眼目睹了2只企鹅斗殴的全过程,打的难解难分,周围的企鹅们熟视无睹,毫无劝和之意,最终,落败的那只企鹅向海边逃去,另一只穷追不舍,一前一后连滚带跳飞快地追跳到海边,后者看看追赶不及,只能怏怏而归。整个过程实在有趣,按下了数十次快门,后文放上2张。</h3><h3> 南极的小石子很珍贵,是企鹅的建材,不允许任何人带走一颗。</h3> <h3> 爬坡的企鹅</h3> <h3> 冠束黄毛的马克罗尼企鹅。</h3><h3> 马克罗尼企鹅是南极企鹅的一种,其体长约70厘米,体重约5~6公斤,双眼间有左右相连的橘色的装饰羽毛,十分惹眼。那一撮橘黄色羽毛像意大利面,因而有人称它为“通心面企鹅”,另外,“马可罗尼”的英文意思也可解释为“俏皮者”。</h3><h3> 马可罗尼企鹅本身并不稀罕,它分布于南非到南美西部到南极洲沿岸,稀奇的是它的身影在半月岛出现,混迹在帽带企鹅群中。专家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它无意中脱离了其种群或途中迷路误入它群,从此,它再也回不去了,每年在此讨生活了。</h3><h3> 马可罗尼企鹅的跳跃能力很强,与另一个同门企鹅~凤头黄眉企鹅相似,在陡峭的岩石中活动多采用跳跃的方式。</h3> <h3> 喂食</h3> <h3> 雏鸟渐渐长大</h3> <h3> 养育场</h3> <h3> 斗殴中</h3> <h3> 斗殴中</h3> <h3> 半月岛 食蟹海豹</h3> <h3> 半月岛 食蟹海豹</h3> <h3> 半月岛 威德尔海豹</h3> <h3> 半月岛上的地面苔藓</h3> <h3> 今天,天气情况很好,船方组织了第一次南极海域的游泳活动。</h3><h3> 挑战者自愿报名,无需审查,悉数通过。在半月岛的乱石滩上,脱衣下水。但水温毕竟很低,多数勇敢者仅能在水中扑腾几秒至十几秒钟,出水后探险队员会立即用干洁的大浴巾裹住湿漉漉的身体。</h3><h3> 事后,下水游泳者会得到一张船长签名的证书。是一件很能引为荣耀的壮举!</h3> <h3> 下午4时许,登陆扬基港(Yankee Harbour)。</h3><h3> 这是利文斯通岛的邻居~格林威治岛的一个天然避风港。南纬62度32分。海豹捕猎者曾经将这里作为常用基地。</h3><h3> 约4000对巴布亚企鹅在这里生活。</h3><h3> 条约要求,游客不准在5米之内主动靠近企鹅,但不限制企鹅靠近游客。因此在岛上活动、拍摄时,宜静不宜动,在静候时企鹅往往会从你身边通过。与企鹅相遇时,人要主动让行。</h3> <h3> 扬基港,平缓的岸线</h3> <h3><font color="#010101"> 扬基港,熟睡的象海豹,就象一堆岩石。</font></h3> <h3> 扬基港海湾</h3> <h3> 巴布亚企鹅(金图企鹅)雏儿讨吃</h3> <h3> 梳理</h3> <h3> 少量的帽带企鹅也在这里</h3> <h3> 似乎是在争吵?</h3> <h3> 南极企鹅的共同特征:身体呈流线型,背披黑色羽毛,腹着白色羽毛,羽毛为细管状结构,厚实且短而密,羽毛间存留一后空气,翅膀退化呈鳍形,足瘦腿短,趾间有蹼,尾巴短小,躯体肥胖,大腹便便,行走蹒跚。</h3><h3> 企鹅是海洋鸟类哦。之所以进代成目前模样,一个重要原因是南极大陆在陆地几乎是无法生存的,只有海洋,才提供了丰富的食物。企鹅的翅膀骨扁平,胸部肌肉发达,骨骼是实心的,都是适应扇动翅膀,快速下潜。</h3><h3><br></h3> <h3> 晚上,原本想去观景大厅听故事:“第一批造访南极的人”,结果,美丽的晚霞和火烧云将我留在了甲板。持续约2个小时的拍摄,满满的收获,南极,太美了!</h3><h3> 据说,这样的美景在南极一年才会出现十几次,有些船员都未曾见过。</h3> <h3> 送走晚霞,结束了今天的活动,该休息了。</h3> <h3> 1月7号 南极第4天</h3> <h3> 早晨6点45分,广播通知前进号将在7点钟通过“海王风箱”,强烈建议游客们上甲板观看。</h3><h3> 写到“海王风箱”,得先交待奇幻岛(Deception Island),即迪塞普申岛,也被称为欺骗岛。这是南设得兰群岛的一片连续的环形岛,由黑色火山岩构成,围绕着一片湛蓝的海面,在空中俯瞰就象一个近13公里宽的“C”字,但开口特窄。这个岛屿是南极洲的活火山之一,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因为一部分的火山口岩壁塌陷,海水倒灌,形成美妙的自然港湾,称为福斯特湾。这个大写的“C”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火山喷口啊!我们是真正站在活火山的喷口中了。还好,火山在沉睡中。</h3><h3> 请看上图,那个缺口就是“海王风箱”。进入这个港湾要通过200米宽的入口,取入口处整日大风呼呼作响之义。而且入口处中部海底有一块巨大的礁石,石头周围海床淤塞,供大船通航的宽度仅100米。</h3> <h3> “海王风箱”中间的大石头</h3> <h3> 船的右舷看到的“天堂窗口”,将会登临。</h3> <h3> 奇幻岛的色彩</h3> <h3> 驶入缺口后,视野立马开阔,捕鲸人湾就开始出现在船的右侧。</h3> <h3> 第4次登岛</h3> <h3> 捕鲸人湾,拥有天然的港湾和宽阔的海滩,1905年起就建有捕鲸厂,1912年建立名为赫克特的鲸肉鲸骨处理加工厂,以及炼油厂,那时,鱼油是制作灯油和肥皂的原料。随着船上现代没备的出现和对鲸鱼利用率的提高,工厂于1931年关闭。</h3> <h3> 捕鲸人湾宽阔的海滩上,散布着码头及工厂的残骸,如金属船坞、炼油罐、工厂设备、员工宿舍、机库等。已破败不堪的木质建筑由探险队员守护着,防止人为损害并保护游客安全。</h3> <h3> 海滩上到处是四处散落的木船碎片及巨大的鲸鱼骨骼。</h3> <h3> 游客登岛后走向“天堂窗口”。</h3> <h3> 站在“天堂窗口”,向下看,是绝壁陡崖,失足下去绝对无救,向前望,就是奇幻岛的环形海面,视野豁然开朗,似乎打开了一扇窗。</h3> <h3> 已攀登到高处的游客。实在是敬佩她(他)们,多数人都是已过花甲之年了,精神、体力、能力俱佳,不输年轻人。</h3> <h3> 巨大的金属罐</h3> <h3> 机库和厂房</h3> <h3> 木屋成了黑背鸥的家,雏鸟也已出世。</h3> <h3> 当年,这里有一大片坟地,埋葬着远涉重洋到此探险或谋生而最终死去的先人们。上世纪60年代的一次火山喷发摧毁了大部分坟墓,这是仅存的完好的坟墓。</h3><h3> 1941年,英国在此建立了B基地,也毁于1967~1969年间的火山喷发。</h3> <h3> 海边。这里生活着帽带企鹅。</h3> <h3> 午餐时,大船又启航了,驶向福斯特湾的西北方向,驶近特勒芬湾,在那里将第五次登岛。</h3><h3> 在福斯特湾的西侧,建有阿根廷科考站和西班牙科考站,用长焦头收入相机。以前有智利科考站,亦毁于火山喷发。</h3> <h3> 特勒芬湾,以1909年一艘在此停泊待修的打捞船而命名。</h3><h3> 由于地热活动频繁,这里的积雪融化更早、更快,似乎是到了一个“不像南极”的登陆地。</h3> <h3> 特勒芬湾,平坦的沙滩向内陆延伸,到达300米高的半圆形火山灰坡顶,眺望火山灰覆盖的冰川奇景和最年轻的火山口。</h3><h3> 这是一个冰火交融的世界!</h3> <h3> 逶迤的队伍</h3> <h3> 攀登过程相当辛苦。这个小岛上几乎已没有积雪的道路,足上的登陆靴已成了“累赘”,3公里长的环形山坡道路纯粹就是一条游客们为观光而踩踏出的崎岖小路,布满了小石子和火山灰。有的路段就在山脊最高处,路幅宽不及足,仅容一路纵队有序通过,两侧皆是高达数十米的陡坡,容不得半点疏忽。风险系数相当高,探险的感觉来了。</h3><h3> 行走在最陡处,已没人拍照了。安全第一,生命可贵。</h3><h3> 事后回想,旅游公司、国内组团社、各国游客,在南极探险旅游,确实承担着一定的风险。但是,在各方的共同配合下,南极游途中发生的意外情况并不多。</h3> <h3> 回头一看,几分震撼</h3> <h3> 家在前方</h3> <h3> 在特勒芬湾远眺“海王风箱”。</h3> <h3> 远处的“海王风箱”,画面左侧是捕鲸人湾。</h3> <h3> 海水倒灌而形成的海湾,太美了!</h3> <h3> 经历跋涉,回到海边。</h3><h3> 上小艇,回大船。</h3><h3> 别了,奇幻岛。</h3><h3> 再次经过“海王风箱”,进军库弗威尔岛。</h3> <h3> 我将一艘小帆船摄入这张照片中。这不是大船带来的小船,而是靠其自身动力飘洋过海来到南极洲的。它从哪里来?也许是阿根廷或智利,或更远些如澳、新,不得而知。帆船上必定是勇士在驾驭。曾看过一篇旅记,一位华人探险家搭乘类似的小船,用了5天,战胜了“魔鬼”德雷克到达南极,海上的艰辛与危险令其刻骨铭心。</h3> <h3> 1月8号 南极第5天</h3> <h3> 今天上午将登陆库佛维尔岛,下午登陆丹科岛。</h3><h3> 这两个岛屿都属于南极半岛,已处在半岛的核心旅游观光带。每年都吸引了多数邮轮在此停泊。</h3><h3> </h3> <h3> 这两个小岛处在艾瑞拉(Erreras)水道的两端,库岛在北,丹岛靠南。</h3><h3> 只要有阳光,南极的壮观秀丽就无与伦比!</h3> <h3> 库佛维尔岛(Cuverville Island),南纬64度40分,西经62度37分,常年被冰雪覆盖,是南极半岛上规模最大的巴布亚(金图)企鹅的栖息地,数量达近万只。</h3> <h3> 库佛维尔岛的近邻是洛格岛,两岛间的海域海水深度较浅,这个季节冰川加速融化,不断有新的冰山剝离脱落,大大小小漂浮在海面上,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浮冰池”。</h3><h3> 在登岛的小艇摆渡中,弯弯曲曲绕过一座座形态各异的冰山,惊艳至极。遗憾了,没有参加此地的专门巡游。</h3> <h3> 登陆库岛。这是第6次登岛。</h3> <h3> 这是雄性巴布亚企鹅。因为只有雄企鹅才承担衔石筑巢的工作。为了让伴侣更开心,为了将小窝打造的更舒适,它们很用功。</h3><h3> 也有一种说法:雄性企鹅口含“钻石”去向雌性企鹅示爱。你认为呢?</h3><h3> 无论怎么说,在南极的小岛上,小石子很宝贵,很有用。</h3> <h3> 企鹅世界的“高速公路”。</h3> <h3> 前文已经写过,企鹅们会在冰雪消融更快的高处筑巢繁殖,而为了取食必须下海,于是来来回回无数趟,渐渐地走出了一条又一条“高速路”。“高速路”的路面已被无数企鹅的脚步踩的平坦而结实,企鹅们行走在这样的道路上,即快又稳。</h3><h3> 不是只有人才会走出路来。</h3><h3> 登岛前的培训课中明确要求,不允许进入或毁损企鹅“高速路”。由于企鹅的道路是纵向上下的,而游客的陆地游览线路多数是向两侧横向的,因此不可避免的会与“企鹅道路”交叉。每遇重要的交叉路口,必定有探险队员值守,护卫企鹅。各国游客们也自觉做到礼让在先,行进中经常遇到企鹅上下,都会主动停止脚步并安静地等待企鹅们通过,也可乘机仔细观察。</h3><h3> 企鹅在雪地蹒跚行走时,经常会一个趔趄而摔倒,且全是俯跌,于是企鹅们乘势用胸腹部当“滑板”,贴地滑动一段,十分有趣。</h3> <h3> 这道路修筑的相当有水平,上下(左右)分,还有环岛!人类的筑路工该自愧不如了。</h3> <h3> 库佛维尔岛,企鹅天地。</h3> <h3> 艾瑞拉水道</h3> <h3> 艾瑞拉水道的晴朗时分</h3> <h3> 艾瑞拉水道的阴沉时分</h3> <h3> 到了南极,切身见识了天气的变幻莫测,真正是说变就变。</h3><h3> 因此,在南极,每次登陆时,探险队员会将准备好的应急物质运送上岛,安放在岸上备用。包括帐篷、饮用水、高能量食物、药品等等,应急要求是能够保证100个人在岛上支撑10个小时。100个人已可理解,10个小时,是基于夏季时,气象急剧变化的维持时间不会超过10小时,即风雨雪来的快也去的快,海冰结的快融解也快,只要冲锋艇能航行,就能将困在岛上的人员接回。</h3><h3> 南极啊,真是有点险情的。</h3> <h3> 第7次的登陆点 丹科岛</h3> <h3> 丹科岛(Danco Ialand),南纬64度44分。</h3><h3> 不少游客在这参加冲锋艇巡游。</h3> <h3> 丹科岛上也修筑了“公路网”。</h3><h3> 一只企鹅“暴毙”在道路中央,阻碍了企鹅的正常通行。面对这种“突发情况”,企鹅们正七嘴八舌地商议对策。</h3> <h3> 一路踏雪,来到丹科岛上的“英国基站遗址”,可什么标志也没有。后来也没有弄清这个“基站”的来历。</h3><h3> 好朋友们的合影。丹科岛,我们来过了。</h3> <h3> 丹科岛,这面斜坡很适合“无装备”滑雪,“滑道”上下笑声一片,也顾不得左右了。</h3> <h3> 著名的南极“黑冰”。</h3><h3> 其实,并不是黑色的冰,相对而言,在太白的冰川和冰山、浮冰中它的颜色有点“另类”。这是因为太纯净了,全透明,在海水中像“黑色”了。</h3><h3> “黑冰”,至少得成千上万年才能形成,它密度极高,边缘相当锋利。</h3><h3> 曾有人将“黑冰”取回,融化加热后泡中国绿茶,茶香扑鼻,口感绝顶。</h3><h3> 我在冰岛的杰古沙龙冰湖上泛舟时,现场品尝过这种“世界上最古老的欣食”,就是冰块的味道。</h3><h3> 取冰不违法。</h3> <h3> 丹科岛,露营。</h3><h3> 几个好友早几天就报名参加这个抽签得来的南极露营的机会,才以亲身体验极地露营的感受:自搭帐篷、白夜卧冰、暴风大雪、忍饥受冻……都说绝对刺激,终身难忘。</h3><h3> 他(她)们在当晚8点开始再次登上丹科岛,自行用拖斗运输帐篷、防潮垫、御寒衣物,次晨5点拆除帐篷,收拾回大船。两个人宿一顶帐篷,不准携带任何食物,必须到专门携带的环保马桶方便(仅限撒尿),很多的不准和必须。陪护的探险队员会给每人发一瓶矿泉水一支能量棒,没有添加。</h3><h3> 很多勇敢宿营者彻夜难眠。</h3><h3> 极地露营几个小时,每人“住宿费”3500挪威克朗。堪比五星级酒店。</h3><h3> 为他(她)们点赞!</h3><h3> 中篇到此结束,请看下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