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之旅~布拉格(下)🍁🍁迷失在波西米亚

一叶知秋

<h3>  布拉格,一个充满童话气息的梦幻城市,一个优美古典的百塔之都,始建于928年,欧洲人惯称此地为波西米亚。一边是老城,一边是建筑在七座山丘之上绮丽的建筑物,罗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新古典主义等各式建筑散落在古城的每一个角落,充满了亘古的艺术魅力,纵然是新建筑物依然延续着中世纪留下来的古老气息。</h3> <h3>  尼采说:“当我想以一个词来表达神秘的时候,我只想到了布拉格。”布拉格的魅力绝不仅限于为数众多的历史遗迹,更在于它独一无二的城市氛围。一千多年不间断的建筑发展,为城市增添了许多神秘和浪漫,而文学艺术和音乐的发展,让城市的人文情怀更加浓厚多姿!</h3> <h3>  入夜的布拉格老城区犹如一位波西米亚女郎,魔幻深邃,风情万种。</h3> <h3>  我们是在夜色中走进布拉格的。老城广场乌泱泱的一片全是人,广场中央的舞台上霓虹闪烁,重金属音乐弥漫整个上空,眼前分明是一个喧闹嘈杂的世界啊,内心不免有点失望!</h3> <h3>  第二天,我们起了个大早,就想乘大批游客到来之前好好欣赏古城美景。</h3> <h3>  街上静悄悄的,优雅古典的布拉格慢慢撩起了她神秘的面纱!</h3> <h3>  漫步在布拉格老城广场上,四周全是华丽的建筑,争奇斗艳般地展现在我的眼前,有点目不暇接的感觉,仿佛时空凝固在中世纪。</h3> <h3>  这才是我梦中的布拉格!</h3> <h3>  提恩教堂是老城广场最古老、最醒目的哥特式建筑,其前身建于1135年,现在的建筑落成于1365年,它的原名是国税局前的圣母玛利亚教堂,15-17世纪是布拉格宗教改革的中心。外形奇特的双塔高耸入云,惹人注目。由于酷似童话中的魔鬼城堡,所以也被称为魔鬼教堂。</h3> <h3>  教堂前方原来是提恩学院,一楼的拱形回廊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而房屋正面的装饰以及屋前阶梯状的山墙又体现了波西米亚文艺复兴式的特色。现在变成餐馆和咖啡馆了。</h3> <h3> 圣尼古拉教堂是波西米亚巴洛克式建筑的代表,原本属于班尼迪克丁修道院,在提恩教堂兴建前是旧城的信仰中心。后来由著名的波西米亚建筑师K.I.Dientzenhofer重建,其外墙上的雕塑和内部圆顶壁画均出自名家之手。现属于胡斯派的教堂。在布拉格之春及秋季音乐节时常常举办音乐会。</h3> <h3>  老城广场的中心是扬•胡斯雕像。扬•胡斯是捷克著名的宗教改革家、伟大的爱国者、布拉格查理大学(中欧最古老的大学,建于1348年)的首任校长。由于胡斯的主张与罗马天主教会针锋相对,因而于1415年7月6日在瑞士的康斯坦茨(今德国境内)被罗马教皇宗教法庭以触犯教规、散布异端邪说罪处以火刑。这雕像揭幕于1915年,以纪念胡斯殉道500周年。</h3> <h3>  左边的建筑是旧市政厅,右边红色的房子是游客中心。</h3> <h3>  正在维修的是建于1410年的古老钟楼,外墙上有一座大名鼎鼎的天文钟--精美别致的自鸣钟,准确报时600多年了。尽管年代久远,但是其内部构造和外形设计都堪称举世无双,当初为了保持这座钟楼永远“独一无二”,当政者狠心地刺瞎了制钟工匠的双眼。天文钟分为上下二座,根据当年的地球中心说原理设计,上面的钟一年绕一周,下面的一天绕行一圈。每逢整点时刻,钟面上的两扇小门迅速打开,从圣彼得开始,耶稣的十二门徒依次出场亮相,向人们鞠躬,最后一个圣徒隐去的刹那,钟楼里钟声响起,布拉格的风情便从这历史久远的钟声里荡漾开来。</h3> <h3>  广场周边漂亮房子大都是有故事的房子。右面这幢华丽的洛可可式建筑原先是18世纪葛兹伯爵的豪宅,后来被外交官金斯基购得,因而取名葛兹金斯基宫,现为布拉格国家美术馆分馆。正中间那幢黄色房子是新艺术风格建筑的代表作,19世纪曾是一家防灾保险公司,现属于政府的商务部办公楼。左边紧挨着的淡红色建筑叫金榔头饭店。1882年时,卡夫卡的父亲经营的第一家商店在这里开业。</h3> <h3>  弗兰兹•卡夫卡~20世纪著名小说家,现代派文学奠基人,出生在布拉格的犹太商人家庭,是捷克人引以为豪的人物,因此,这里处处能见到卡夫卡的“影子”。比如,这是卡夫卡一家曾经居住过的房子,有个有趣的名字—“一分钟之屋”,我猜想大概是离市政厅只有一分钟的距离吧。</h3> <h3>  建筑的墙壁上有1615年以圣经内容和多则古典神话故事为主题的刮画,美丽的墙面不是画上去的,而是用刀刮出来的,咖啡色系列的深浅明暗将人物表现得栩栩如生。</h3> <h3>  右墙角有一座突出的雕狮,是1712年住进这栋建筑物的药剂师请人加上去的,故名白狮药局。卡夫卡一家是后来才住进来的。</h3> <h3> “一分钟之屋”对面的这幢红房子叫“独角兽之屋”,卡夫卡学生时代曾在这里参与过一个类似课后的辅导班,研读讨论康德、黑格尔的哲学著作。</h3> <h3>  这是卡夫卡的诞生地,原本是圣尼古拉教堂神职人员的办公室,后改为一般住宅。1883年7月3日,卡夫卡就出生在这幢房子的二楼,一周后依犹太人的传统在此举行割礼。如今,这里的一楼是以卡夫卡为名的艺术展览馆。</h3> <h3>  老城广场附近还有个小广场,中央有一口古井,据说从1560 年就已经存在了。古井周边的一排房子都融入了波西米亚风格,是研究波西米亚建筑的典范,</h3> <h3>  比如这座建筑~罗特屋(ROTT),其墙面是由19世纪的大师阿列斯所绘制。</h3> <h3>  克拉姆•葛拉斯宫,曾是18世纪波西米亚实力最大的权贵葛拉斯的官邸。门前的两对雕塑是全城最精彩的巴洛克式装饰,由捷克著名雕塑家布劳恩制作。1900年,这里曾是查理大学德语学院政治学系,卡夫卡曾在此上过课。现在是布拉格城市档案馆,里面的阅览室对所有市民开放。</h3> <h3>  沿着伏尔塔瓦河进入新城。说是新城,其实也有很长历史,由查理四世创建于1348年,不过这里的建筑大多是历经拆除后重建的,因而处处洋溢着19世纪后的新兴设计理念和风格。</h3> <h3> 位于伏尔塔瓦河畔的鲁道夫音乐厅建于1884年,新文艺复兴式的大厦,是布拉格最著名的音乐厅之一。目前是捷克爱乐乐团及捷克室内乐团的所在地,也是“布拉格之春”音乐会的主要表演场地。</h3> <h3>  面对着音乐厅的这座雕塑是19世纪捷克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德沃夏克。</h3> <h3>  伏尔塔瓦河畔还有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线~“跳舞的房子”,又名“佛莱德和金格之楼”,这两人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美国红极一时的踢踏舞明星,他们跳起舞来与“跳舞的房子”的外形十分神似。</h3> <h3>  坐上老爷车一路观光。</h3> <h3> 途径小城区,这里是最早的居民区,建于1257年,狭窄的街道,石砌的马路,许多中世纪的建筑被完整地保存下来。 置身此地,仿佛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一个古老的国度。</h3> <h3>  布拉格小城区还有一个圣尼古拉教堂,规模比老城的大,是仅次于圣维特主教座堂之后的第二大宗教场所。巨大的穹顶和高耸的钟楼使得教堂非常醒目,从远处一眼可见。教堂内有一幅面积达1500平方米的《圣尼古拉斯之餍宴》壁画,堪称欧洲教堂最华丽的作品之一。这座教堂曾是莫扎特练琴的地方,后来成为名家音乐会的举办地点。</h3> <h3>小城广场</h3> <h3>  贝多芬曾在这幢房子里居住。</h3> <h3>  克莱门特学院,无论在建筑或内涵方面都在布拉格的城市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前身是11世纪一座朝拜圣克莱门特的小圣堂。在中世纪,多明我会建立了一座修道院,1556年改为耶稣会大学。1622年,耶稣会将查理大学的图书馆转移到克莱门特学院,18世纪起,克莱门特学院修建了天文塔、教堂、气象站、图书馆以及数学博物馆。</h3> <h3>  1773年,奥地利女皇玛丽亚·特雷莎宣布克莱门特学院为法定收藏图书馆。1990年起,成为捷克国家图书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这里珍藏着一千年前波希米亚第一个国王编写的四福音书,以及5000余册手工订制的中世纪书籍。直到今天,这座见证了历史变迁、珍藏着人类宝贵书籍的图书馆,依旧是布拉格最丰盛的文化地标。可当时我们竟与它擦肩而过,完全没有意识到错过了一个欣赏绝世瑰宝的机会。</h3> <h3>  克莱门特学院也是布拉格巴洛克建筑的代表,学院建筑群面积达20000平方米,是仅次于对岸布拉格城堡的第二大建筑群。</h3> <h3>  布拉格老城的犹太社区,被誉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犹太历史纪念地。这里有6座犹太教堂、犹太人市政厅、博物馆,还有欧洲现存最古老的犹太公墓等历史遗迹,我们实在没有时间进去参观,匆匆拍了几张外观。</h3> <h3>  连接老城和查理大桥的查理街是条狭窄蜿蜒的小巷,两边聚集了许多文艺复兴和哥特式的建筑精华,同时也是当时加冕御道的一部分。右面建筑外墙上方的那座金黄色的雕塑是新艺术风格的《被玫瑰围绕的女神》。还有不少雕塑装饰主要叙述圣人及守护神与瘟疫对抗的神话故事。</h3> <h3>  提线木偶剧院。木偶是捷克人喜爱的国宝级玩偶,在布拉格的街头随处可见这种可爱的精灵。对于捷克人来说,木偶绝不仅仅是玩偶,它们更是记录这座城市兴衰和历史的最好见证者。</h3> <h3>  栩栩如生的木偶牵系着捷克的民族之魂,传承着捷克的民族文化。</h3> <h3> 中午,我们在查理大桥附近的这家小餐馆品尝布拉格特色餐。</h3> <h3>  好大一个烤猪肘!味道比德国肘子好吃多了。另外,不得不说,捷克的啤酒真好喝!连我这个不会喝酒的人也喝下小半杯呢。</h3> <h3>  Trdlo被誉为布拉格国宝级的美食,就是将面卷在一根烧烤棒上均匀烘烤,然后撒上砂糖和杏仁,在中间抹上浓浓的榛子巧克力酱。这家网红店还排起了队,尝了一个,不敢恭维,各人口味不同而已。</h3> <h3>  酒足饭饱后继续逛。这里叫康帕岛,这条河据说叫魔鬼河,却是个安静悠闲的世外桃源。附近还有个康帕博物馆~布拉格最著名的当代艺术博物馆。馆内收藏并展出中欧及东欧一些著名艺术家们的作品。</h3> <h3>  过了桥就是著名的列侬墙。</h3> <h3>  1980年12月8日,披头士乐队主唱约翰·列侬在纽约寓所门前遇刺。消息传到捷克,一名艺术家在这面墙上绘制了列侬的画像,并配上了披头士的歌词,很快,此处成为列侬拥趸的朝圣地,鲜花、蜡烛和诗歌让它变得色彩斑斓,“列侬墙”从此声名鹊起,三十多年间风雨不倒。</h3> <h3>  在曾经的捷克斯洛伐克,列侬和披头士都是所谓“自由主义思潮”的象征,民众在墙上的涂鸦被视作变相抗议,很快就会被粉刷干净。然而,涂鸦依然一波接一波地在墙上绽放。“列侬墙”俨然成为了自由的象征,也成为布拉格无可争议的城市名片——不断地自我刷新、跟上时代。</h3> <h3>  约翰·列侬本人从来没到过捷克,但他曾真切地影响了一代捷克人的世界观。今天的列侬墙已经成为表达理想,传达爱与和平的一个象征性符号。</h3> <h3>  沧桑过后的淡泊,也许就是这座城市的魅力吧。</h3> <h3> 继续往前,无意中发现这里有家以《好兵帅克》命名的饭店,顿时有点兴奋。</h3> <h3>  猛然间一抬头,发现头顶上竟然吊着一个人。回来翻了资料才知道,这是捷克著名前卫雕塑家大卫•塞尔尼(David•Cerny)的代表作《吊着的人》。那被吊着的人竟是大名鼎鼎的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据说,类似的作品还有好几个,足以可见捷克人的浪漫幽默!</h3> <h3>  走着走着,有点迷路了,找不到回酒店的方向。于是跟着导航,不知不觉却来到了火药塔。原来这是布拉格老城最早的13座城门之一,从17世纪开始才成为存放军火的地方。走前一看,黑黑酷酷的外表倒是名副其实。。</h3> <h3>  火药塔也是布拉格的地标性建筑,15世纪在此城门遗址上仿照查理大桥的塔楼而建,是通往城堡的加冕之路的起点。现在火药塔成为一座博物馆,展出中古绘画作品。</h3> <h3> 火药塔旁边的建筑,绿色宫廷式屋顶很气派,开始我还以为是布拉格的豪华餐厅,抑或是剧院?后来才知道,它在14到15世纪是皇家宫廷,国王搬到布拉格城堡居住后,这里荒废了几百年,后来改建为文化中心,现在叫做市民会馆。这是十九世纪新艺术派保存最好的样本,大门正上方的马赛克壁画名为“向布拉格致敬”。 </h3> <h3>  天色渐渐变暗,我们已经在老城暴走了整整一天。</h3> <h3>  回到老城广场,很多游客都站立在钟楼前面,等待正点钟声的到来。</h3> <h3>  夕阳渲染出一个金色的布拉格,而我也迷失在这一片金色之中!</h3> <h3>  布拉格是幸运的,上天的眷顾让她拥有各种风格、精美绝伦的建筑,近千年来不论是战争、灾难,她都不曾被破坏,因为她的原汁原味,让城市文脉得以延续,城市灵魂得以留存。捷克人是智慧的,在不断推进城市现代化的同时,精心呵护着每一个有重要价值的城市细节,保留最珍贵的历史遗产,让灿烂的文化得以代代传承。</h3> <h3>打开美篇看见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