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年

弓长章

<h3>  热热闹闹的年过去好几天了,日子慢慢的清净了起来。早上起来后,独自在郊外走着,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想起了小时候过年的一些事,恍若隔世。</h3><h3><br></h3><h3> 【1】炸年糕</h3><h3> 小时候,爸爸妈妈忙着上班,过年的准备工作基本上是奶奶张罗的。年二十刚过,奶奶便开始考虑年糕等其他年货了。选一个好日子,用来炸年糕、炸灯盏糕、炸豆腐等等。做年糕的前一天早上,将上好的糯米和大米按一定比例洗净,共二十斤左右,放在水桶里面用水浸泡。几小时以后,就可以磨米浆了。</h3><h3> 磨米浆必须用大号的磨盘, 家里只有小磨盘,所以每一次磨米浆都要跟对面的邻居借。过年前,家家户户都要做年糕,因为这寓意着“年年高”的意思,所以磨盘也要提前跟邻居预约。上一家刚磨完,我们马上接着磨,后面还有好多人等着呢,耽误不得。</h3><h3> 我年纪小,磨米浆的时候主要的任务是将米和水的混合物,不多不少的放入磨盘的孔里。在磨盘的出口处,扎一个布袋,让米浆流入布袋里。哥哥姐姐们负责推磨,他们或者轮流推磨,或者两个人一起,说说笑笑间就将米浆磨好了。</h3><h3> 磨好的米浆抬回家,就得进行第二个工序了,将米浆的水沥出。奶奶将布袋口子扎紧,放在木盆里,让哥哥姐姐们用家里的小磨盘压实。每隔一段时间,还要将布袋翻过来,这样才能使水更快沥干。</h3><h3> 第二天,米浆沥干了,便可以开始炸年糕。炸年糕最好要有三个人,一个人负责将米浆揉软,并且加上准备好的红糖。奶奶将揉好的米浆揉成长约10多公分,宽约4、5公分的模样,放入滚烫的油锅里。另外一个人负责将炸好的年糕夹起来,将油沥干了,炸年糕就算做好了。</h3><h3> 炸年糕这一天,我们特别高兴。奶奶看着我们,时不时笑眯眯递上一根炸年糕给我们。炸了一些以后,还让我们送一些给左邻右舍。大家炸了年糕以后,也会送一些给我们。我们吃过以后,还是觉得家里的好吃。</h3> <h3>  【2】放鞭炮</h3> <h3>  年三十晚上,有一个很重要的仪式,就是开大门,迎财神。晚上11点左右,奶奶带着全家人,在家里的神位前,摆放好一些素的贡品,如水果,蜜饯等,给祖先上香。上香时,每个人在心里许一个心愿,祈祷祖先保佑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心想事成。<br></h3><h3> 仪式结束后,就是开大门了。将大门打开,放一挂鞭炮,喜迎财神,寓意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大吉大利,多多发财。</h3><h3> </h3> <h3>  小时候对放鞭炮是又爱又怕。胆子小的孩子,捂着耳朵,躲得远远的,又不甘心离开。胆子大的小孩,不但不躲开,在鞭炮快放完时,快速的冲上去,用脚将火踩灭,将还没有燃放的几个零碎鞭炮,迅速放在口袋里,笑着跑开。回家拿一盒火柴,将口袋里的鞭炮拿一个出来,点上,迅速的扔出去,啪的一声,吓人一跳。</h3><h3> 胆子大的小孩,也容易受伤,有些小孩,因为踩鞭炮,刚刚穿在身上的新衣服,被鞭炮烧了一个洞,让家长哭笑不得。</h3> <h3>  【3】拜年</h3> <h3>  拜年有两种,一种是是大年初一早上,一起床,见到家里的长辈,向他们拜年。这一天,长辈们早早的起床,洗漱完毕,穿好新衣,按次序端座在大厅里,等待着晚辈们拜年。这种拜年比较简单,只要说一些让长辈高兴的话就可以了,比如过了年添福添寿,万事如意,心想事成等等。长辈们也早早准备了红包,哪个小孩拜年的好话说了,便递上一个红包,嘴里也说着好话,大都是快快长大,学习进步等等。小孩子转身就把红包拆开,一般是一两毛钱,赶紧藏好,过几天换成零钱,塞进自制的竹筒储钱罐。</h3><h3> 还有一种拜年,就是带上礼物,到亲戚家里拜年。大都是互相说一些好话,喝水,然后主人会变戏法似的端出几个冷盘,女主人很快做了几个热菜,招呼着客人吃点东西,喝点自己酿的米酒,不亦乐乎。</h3><h3> 印象最深的外出拜年,是每年爸爸带我们几个小孩,到黄屋村一个地名叫斗笠社下的地方拜年。年初二上午九点左右,我们带上奶奶准备好的四五份礼物,慢慢往斗笠社下走。到了亲戚家里,我们将礼物分送给亲戚们,并且到祠堂里点蜡烛,上香,敬祖宗,放鞭炮。</h3><h3> 接着,我们到最主要的亲戚家里坐下,主人的菜已经准备好了。其他几个亲戚,也将他们准备的酒菜,端了过来。大家准备的都差不多,一般都是豆腐丸,猪肉煮粉皮,米粉等等。每一家一定有一壶米酒,用锡做的酒壶装着,放在锅里热好。主人拿上来,热情的帮你倒满,让你尝尝他自己酿的酒。</h3><h3> 吃了差不多了,主人还有一个菜,是每家必备的,就是长汀的白斩河田鸡。主人将鸡端上来,差不多也就没菜了。小孩子们大部分象征性的吃一小块,就赶紧跟亲戚家的孩子出去玩。爬到屋子后面的山上捉迷藏,在屋子前面的晒谷坪里放鞭炮,直到爸爸叫我们回家了,才依依不舍的离开,期待明年再来。</h3><h3> </h3> <h3>  童年的年,已慢慢的远去,几十年前的许多习俗,早已不复存在。如今,几亿人奔波着回家过年,是因为过得去的是年,断不了的是亲情啊。<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