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之思

楓之林

<h3>  都说热恋的人情浓如蜜似漆,分手的时候缠绵悱恻断肠人在天涯。80年代之前的人对于春节估计就是这种感情!</h3><h3> 小时候物质匮乏家家的经济状况大相庭径,孩子多的家庭一件衣服从大到小穿个遍,老大的行为典范凡事“礼让三先、挨打在先”,简直就是家庭的雷锋标兵!那时候兄弟姐妹们情同手足、敢于牺牲和奉献!家庭为社会的最小单元,所以,家庭的氛围就是社会风气的体现。春节到了,父母忙着准备年货,孩子们在马路边享尽寒假的快乐,三五成群在马路上摇大绳、跳房子、丢沙包、家门口随便一个有坡度的地方倒水成冰一遍遍乐此不疲的滑下去跑上来如此反复,等到棉裤棉鞋都结冰小脸冻的像个红富士我们才忙着相约好明天的玩伴、地点尽兴而归。父母因为忙于打扫卫生、洗肉、卤肉无暇顾及疯狂的我们,只求别在眼前晃悠捣乱就阿弥陀佛!</h3><h3> 日子越来越近,开始买糖、炒葵花籽。害怕我们偷吃,总是把糖藏起来,其乐无穷的斗法。奇怪于平时总为找不到东西而挨训的我们此时此刻忽然茅塞顿开,灵感瞬间爆发。。。可怜的牛奶糖总是最早的炮灰被我们一颗颗蚕食鲸吞。还好,油炸食品的香味马上就占据了我们对食物的渴望。油炸大豆啦,馓子啦,九叶啦,麻花啦等等足足一箱。特别油炸大豆最费心思,每次用凉水发泡至软,拿刀划个小口,然后炸。这个我自觉的帮忙,身为一个女孩子,从小就看到妈妈在厨房进进出出,越是过节妈妈身上的油烟味总是长久不散,这就是年味!</h3><h3> 大年三十,基本准备停当。中午爸爸作为在疆的老大,叫来亲戚吃团圆饭,过年正式开始。身在异乡,他们在此拓展家业、繁衍后代早已把自己列为新疆的一员,只有在农历年—春节的日子,他们才会畅所欲言对故乡的思念,家乡口味的菜让他们这些在外打拼的人在此刻卸下了全部的包袱迎接新的一年!晚上身为四川人的妈妈学会了北方人的习俗—包饺子,也叫入乡俗随吧。那时候新疆的冬菜只有大白菜和洋芋(土豆)、青萝卜。所以,白菜饺子一直盘踞到我成家前。一家四口守着那个14英寸的黑白电视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这也是我们唯一随意看电视最晚的一天,再也不用为了看电装模作样收拾碗筷,再也不用为了多看一眼假装爱洗脚故意拖延时间。这个时刻妈妈麻利的擀皮,爸爸粗枝大叶的包,我们漫不经心的跟着学。。。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的时代家人的沟通零距离!</h3><h3> 还有最后一个重要环节,睡觉前妈妈总是把我们的新衣服叠好放到枕头前,我总是红色条绒居多。从头到脚一身新,同学每每羡慕不已,恨不能去我家做干女儿!</h3><h3> 初一的鞭炮总是如约而至,在炮声中兴奋的完成了一系列准备:装糖、瓜子、各种油炸果入盘。按照老家的习俗我们大年初一早上吃元宵,俗称汤圆,意喻:团团圆圆。。。</h3><h3> 我们终于可以肆无忌惮的忘掉作业,可以不在父母的催促声中这样那样,可以邀约同学一起拜年:比糖多,比压岁钱多,比谁家罐头多!这些可爱的童趣在365天的思念里发酵着,释放在这白雪皑皑的春节中!</h3><h3> 很多人都在感叹过年的无趣,因为没有了对食物的期盼,科技的发达让人们的日常联系更加的容易,故而失去了对亲情和友谊等待的耐心。是的,科技和交通越来发达便利,而我们之间却相见不相识,相识未必要相知!我们崇洋媚外只羡鸳鸯不羡仙,却不知老祖宗这上万年的文化精髓才是真正的立国治家之本。冯骥才说:年意的淡化是文化的缺失,富足,和谐,团圆才是春节流传千古的意喻!</h3><h3> </h3> <h3>备注:以上图片为网络下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