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大年之民俗系统剪辑

好好地

<h3>【除夕·请家堂】</h3><div> 在北方农村,大年三十,有很多风俗,是非常忙碌、隆重、又热闹的一天。</div><div> 从清晨,老辈就开始张罗祭祖。将前几天盘好的公鸡,杀好的鲤鱼,煮好的猪头、下水,炸好的丸子、酥肉,点心、水果等食品,摆满一大八仙桌,摆上筷子、酒盅,桌两侧摆置八仙椅,在中堂墙上悬挂“家堂轴子”(家谱卷轴),下方供桌上放置牌位和写有已逝先人名字的折子,在前方安放香炉。这个布置需要半天的时间。是不是非常丰盛?!</div><div> 然后,父辈带领小辈们带着已逝先人名字的折子,拿上香烛、烧纸和鞭炮,从家里出发,到去墓地的路上,找一块空旷的平地或河滩。然后,点燃三拄香,焚烧纸钱,燃放鞭炮,双手里捧着“折子”,边嘴里念着邀请逝去先人“回家过年”的词,边象领着人一样往回家赶。进大门时,将一根叫“拦门棍”的木棍,横放在大门口台阶上;到了中堂里,先将“折子”放到供桌原位置,将香插到香炉里,然后念着“回来过年喽,您吃好、喝好哦”,然后斟上酒,走到桌前磕头或鞠躬。整个“请家堂”的仪式才算完成。请来的“先人”在家呆到初二下午,再举行“送家堂”仪式。觉得是不是有很隆重的家族祭祀仪式感呢?!</div><div> 这个祭祀(祭祖)仪式各地方可能不同,但我们那地方在记忆中是这样,因十几年没回家缘故,估计也移风移俗了!据说本村同姓大家族已建了家庙,自然集体到家庙举行仪式会更隆重,更壮观!</div> <h3>【除夕·年夜饭】</h3><div> 在父辈们忙碌“请家堂”的时候,母辈们也带领家中子女开始准备年夜饭了!</div><div> 记忆中的年夜饭,那时候花样没有现在多,也感觉很丰盛和让人垂涎了!最“高档”的鲜海货就是带鱼了,还有煮很久不烂的海带;还有一年吃不了几回的各种炸货、卤食、炖菜、豆制品;再有就是冬季蔬菜是储藏在地窨里的萝卜、胡萝卜、白菜、土豆、山药、芹菜了。菠菜、黄瓜、韭菜、蒜薹、豆角、云豆、西红柿等应季新鲜蔬菜是几乎没有的,能吃到是在当季煮后晒干保存起的豆角、云豆、扁云豆和黄花菜等。但那时能够在年夜吃上这些“美食”,我们已经很解馋、很满足、很幸福了!</div><div>后来有了塑料大棚种植,加上物流发达了,才有了反季蔬菜,丰富了老百姓了“菜篮子”。所以过来人常说科技发展了,特别农业发展了,农民富裕了,社会进步了,才能解决老百姓温饱生活,过上了好日子!但现在吃的各种食品越来越丰富、越来昂贵,为什么越来越让人不放心,越来越没味了呢?</div><div> 北方年夜饭的主食必须是饺子。饺子象元宝,过年吃饺子寓意来年财源广进、幸福美满。所以家家都要在除夕包饺子,吃饺子。</div><div>包饺子是需要时间的,从剁肉(那时没绞肉机)、摘菜、洗菜、切菜,和面、拌馅等这些准备工作开始,到分工柔面、揪面团、擀皮、包馅,大家享受其中,洋溢着喜气、和谐、团圆、幸福的氛围!</div><div> 包年夜饺子,要荤、素两种馅。荤饺会放上洗净的钱币,谁吃到了预示他来年会有好财运,安排在晚饭后吃;素饺会是芫荽豆腐馅,寓意吃后"延岁、都福",安排在晚11点后吃,据老人说那时"肃静",人吃后没有烦恼。而自从家里有了电视,有了春晚,在除夕夜看着精彩节目,全家团圆一起吃年夜饭已成为过年的主要活动内容。</div><div> 现在的年夜饭已更加丰盛,形式也多样。出外旅游过年,在酒店吃年夜饭已成为过年新时尚,但一家人一起做饭,一起包饺子,坐一起吃年饭,看联欢晚会的时候却少了!你说感觉是不是少了一份温馨、和睦和亲切呢?!<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除夕·贴对子】</h3><div> 记得,大年三十这天,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年俗项目—贴春联,我们的叫法是“贴对子”。“贴对子”是要安排在“请家堂”后的。据老人说,之所以在后,是因为贴对子时,要在大门上贴“门神”,而贴了“门神”,他把住了大门,是不会让先人进门的。</div><div> “贴对子”是我们孩童最愿意参与,也最能帮上忙的活。孩童最愿意参与,是因为可以在帮忙时借机抹吃用来粘贴对子的“白面糊糊”。</div><div> 我之所以愿意“贴对子”还有一个原因是我愿意看写对子。从上小学认识字开始,我就经常看我三哥写对子。我三哥虽然学历不高,但悟性很高,自学成材,琴棋书画都有涉猎,是我们家的才子。他的书法自成风格,尤擅草、篆体。每年快到了过年,他就回家写对子,虽然有很多乡亲请他去写,但他婉言拒绝,为此,也有人有闲话说,他依然我素。我在一旁,每次看着他非常熟练地折纸、裁纸、砚墨、想词、提笔,一气哈成,满意地写就对子的那洒脱的神态时,就油然产生崇拜感。这样持续了很多年,直到他故去。我想也许是上天妒才,也许是惜才,但愿召他去是用其所长吧!</div><div> 对子内容一般出自每年从年集上购买的一本《黄历》,是根据自家建筑物的用途对应张贴不同的祝福语,很赶时代,可以看到百姓的期盼和愿望。如,大门贴上威猛的门神,门对是评价和祝福整个家庭平安富贵的;大门对面树上或墙上贴的是“出门见喜”或“抬头见喜”;堂屋门对内容一般是期盼来年愿景的,里边墙上一定是祝愿平安的;卧室门上或墙上一定是祝福健康的;猪圈、羊圈、牛栏一定是祝愿“六畜”兴旺的。凡此种种,均给人红红火火,喜气洋洋的景象!我们除了贴对子之外,还贴一种叫“过楣钱”的剪纸。“过楣钱”有图(铜钱、有寓意的葫芦、水果等图样)和字(祝福语)组成,要贴在横批底下或间隔中,五颜六色,阳光下,风一吹,非常飘逸,象穿着各色新衣、扭着腰肢的小姑娘,非常“活泼”、“可爱”、“漂亮”!</div><div> 这种活动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里,已更加丰富,但对乡下的年俗活动,总有飘不去的回忆和向往!回家过年的心愿一定要补上!</div> <h3>【拜年】</h3><div> 大年初一、初二开始拜年。</div><div> 小时候,拜年不象现在通讯这么发达,更想象不到现在通过手机、短信、微信、邮件、博客、视频等多种方式和渠道进行拜年问候,主要通过写信、电报、长途电话方式,但那时候电报、长途电话费用高,农村交通又不方便,所以都是在本村互相串门问候。</div><div> 我们小孩子最渴望的是串门拜年了。在自己家里或亲近家族家里,给长辈磕头拜年,会得到压岁钱;到放有拦门棍的家里,说明这家请了“家堂”,进去磕个头,会得到瓜子、花生、糖和稀罕水果(如橘子、香蕉),甚至烟花鞭炮。</div><div> 大人们拜年也是要向家堂供奉先人磕头的,他们得到的是烟卷和热茶,坐一会,拉拉呱(唠嗑),互相问候下一年收成,说些吉祥话;投机了,有时间就打一会扑克,临近吃饭点就回家吃饭。</div><div> 赶上饭点,无论主人怎么挽留,都是不能留下吃饭的。老人说,过年在别人家吃饭不好,那叫“要饭”,不吉利。</div><div> 这两天基本是在自己家吃炸货和炖菜,主食是窝头、馒头和煎饼,这些都是熟食,大锅把菜一热,大人温上一壶酒,就一家人团团圆圆聚餐了。</div><div> 这两天的是不用扫地的。否则,老人会告戒你说要学会过日子,留财,不能把财运扫走倒掉。直到初二送走家堂或初三清除。</div><div> 这些风俗习惯是老一辈一代一代口传身教传承下来的,虽然有些现在感觉迂腐、好笑,甚至封建迷信、落后,但谁又不说是里面有中华民族最朴素、传统的价值观、人生观、家庭观在延续传递呢?!</div><div><br></div><div><br></div> <h3>【送家堂】<br></h3><div> 初二的下午,重头戏—“送家堂”开演,过大年进入高潮!<br></div><div> 回家“团团圆圆”过了个年,伺候两天,也尽了孝道,酒足饭饱,该是欢送神仙、先人起程回仙班报到了。吉时一到,孝子孝孙将供桌往外撤一下,嘴里念念有词,说着“起身了,回去咯,好走了,明年再回来”等语,点上三炷香,将“家堂轴子”卷起,捧上牌位和折子,带上纸钱、烟花爆竹,到大门口将“拦门棍”拿开,开始送先人上路。</div><div> 同姓家族的人都要按约定的地点集合,集体举行“送家堂”仪式。场面很隆重,大家族几百口子人集中一站,可谓壮观。但仪式议程很简单,应该有四项,由主祭人主持:一是请德高望重的族人致欢送辞;二是上香、焚纸钱;三是磕头作揖;四是鞭炮齐鸣。这仪式大约需要1个小时左右。</div><div> 最为壮观是“鞭炮齐鸣”。随一声点炮号令,烟花爆竹齐放,天上地下响成一片,什么“钻天猴”、“二踢脚”、“大礼花”、“电炮仗”,天上地下响成一片。最最震撼的是放“炸药包”,这个“大炮仗”是自制的,制作原理和方法应和战争年代摧城拔寨用的炸药包是一样的,就是威力小点,用途不同,相当于“礼炮”了。发出声音象巨大战鼓,又象天雷一样发出很沉闷的巨响,象是几路大军在大漠、或平原鏖战、厮杀,左冲右突,烟尘滚滚。这壮观场景,巍巍壮观,几里甚至十几里外都能听到、看到,现场人人感觉震动和激动。这盛大的欢送仪式持续时间很长,不同族人、乡党、邻村都不约而同,又时间不一致,一旦开始,好象整个世界都在联动,久久不绝,绵延不断…</div><div>随着鞭炮声渐稀,“送家堂”也成为了压轴戏,农村“春节联欢会”进入尾声,暂告一年的段落。</div><div>这正是:</div><div>鞭炮齐鸣大戏台,春雷滚滚迎福来;</div><div>年年过年年年过,岁岁添岁岁岁添。</div> <h3>【走亲戚】</h3><div> 在我们那儿,年初三"走亲戚"开始了!</div><div> 走亲戚是很重的礼节,是拜年的延续,因此是要带礼品的。但那时没有什么很贵重的东西带,就只有"几样"比较实惠的食品,有两刀(两斤)猪肉,一包点心或一瓶罐头或一瓶麦乳精(类似于豆奶粉)、两瓶酒,还有三十个左右的高桩馒头。这些都放一种用柳条编的叫箢(yuan)子的篮子里盛着,上面盖上一层花布。走本村亲戚的好说,挎臂上带过去就行;路远了,将箢子往自行车后座一绑,骑行过去好了。但说实话,这种篮子不太好用,一是不太好绑,路上一颠容易松扣,东西撒了,二是上面开口大,用花布盖,路上容易把里面东西颠出来,所以有用部队士兵用的那种大黄提包盛着去的。但那时生活清贫,回来时,这些食品大多要押回,还都舍不得吃,回来添补上再走下一家,以至于不注意馒头都长绿毛了,点心都碎了。</div><div> 那时,走远亲戚主要代步工具已是自行车,后来是摩托车。孩子哭着喊着跟脚的,就将他或他们放在车梁上,怕硌着屁股、腿,就垫上块棉布,后来有了孩子座位,舒服多了。</div><div>所谓走亲戚,是因为农忙,交通又不便利,有的亲成一年见不到几次,趁着农闲,相互走动走动,问候一下,增加一下亲情,主要是看望长辈、年长之人。如,女婿去看望岳父母,叫"走丈人"。女姊妹们多的,女婿约定同一天去,那“乔们”(对女婿关系的称呼),在"舅子们"(女婿对自己老婆兄弟的称呼)和本家陪客(kei)(因为女婿是贵宾,岳家找来的陪酒人)的热情、实在的劝吃劝喝中,盛情难却,喝了一盅又一盅,一轮又一轮,从晌午喝到下午,甚至日落,几乎没有不醉的。家里老人没了的,姑、姨、舅家就相互走动起来。当然也有去好朋友家的。一样是喝的东倒西歪,甚至摔的鼻青脸肿的,更可怕的是有把人喝没的,造成了难以弥补悲剧的。所以,临行前,女人再三叮嘱少喝少喝,但酒好象就是男人最好的伙伴,一但沾了就很难摆脱,甚至被酒控制。酒是不是好东西,对不同人说法不同,都有道理,但的确不能贪杯!</div><div> 走亲戚这一拜年活动持续短到初六、七,长到正月十五前。这是男人最悠闲、自由的一段时间,也是亲戚联络、加深感情的难得相聚的时光!</div><div> 这正所谓:</div><div> 亲情靠走动,纽带不松扣;</div><div> 酒逢不贪杯,健康平安候!</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