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币铜钱假的这么多,如何辨别真假?看看一些基本知识吧

一品藏泉

<h3>随着越来越多的朋友成为泉友,但是真伪的判别是阻挡在进一步学习、收藏钱币的一座大山。尤其是现在的技术日新月异,作假能力越来越强,真假的辨别越来越难,很多泉友不得不知难而退,放弃了这个兴趣爱好。市场上的评级公司也越来越多,良莠不齐,而且评级公司很多都爆出假币入盒的丑闻,更让人失去信心。其实,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今天来聊聊一些真伪铜钱的判别吧。</h3><h1>PS:下列图片为某网站抽取的高仿图片,供大家学习,参考。</h1><h1>如有不足之处泉友们可添加微信号:指正,或提出您的宝贵意见。本团队会在第一时间完善并且修正。</h1><h1>编辑人:<font color="#ed2308"></font></h1> <h3>一、 看形制</h3> <h3>铜钱是当时政府铸造的,必然留下当时的风格。这个风格包括文字风格和铸造技术。宋朝的钱币和清朝的钱币在文字上完全不同,就是同样是清朝的康熙钱,各个局的风格也不一样。虽然由于不是机制钱,每个铜钱的字几乎都不一样。但是大体的风格是一致的,只要多熟悉当时的、每个造币局的风格,就不会被一些低端的假币所蒙骗。另外铸造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考量,每个时代对穿口、浇筑口、打磨的处理都不一样,必须结合当时的技术特征所认识。<font color="#ed2308">图片上这组崇宁铜为现在某高仿厂家的杰作,有没有以假乱真的感觉?</font></h3> <h3>二、 看铜制</h3> <h3>铜制是当时钱币生产技术的体现,比如宋朝的钱以青铜为主,少有白铜的,但是清朝钱以黄铜为主,部分有红铜的,铅币,根据不同的铜制可以作出大体判断。<font color="#ed2308">了解历朝历代钱币的铜质是古泉入门的必修课,望光大泉友可以遵循以下规则,多看,少买,多学,多问,多对比,我当初在群里不止一次提过,大家应在老货与新货的对比下,多找不同点,疑问点,了解每个朝代的锈色,腐蚀程度,找出并深入学习,毕竟谁也不是一入行就是大师的,古泉路很长我们一直在探索,在学习。</font></h3> <h3>三、 看包浆</h3> <h3>包浆是钱币的重要判伪的根据。绝大部分铜钱由于年代久远,放置的条件不一样,包浆自然也不同。传世黄亮、黑漆古、生坑锈等等不一而足。假币如果不做包浆,给人的感觉就是刚出厂的生涩状态,这就是经常在行家口中的“火气重”。为了去掉火气,假币必然会或多或少的做包浆,有的是利用化学药品迅速生成锈,有的是埋于地下几年甚至十几年。不管什么方法,要么锈蚀包浆不自然、要么浅浮不入骨、要么太过均匀,总之和真包浆就是区别较大,目前还难以作出完全和几百几年前一致的老包浆。<font color="#ed2308">曾经我多次提过,同样的包浆,有的发贼,有的无根,有的发浮,这些情况有很多种可能,有的是玩家买回去后的过度清理,有的是包浆二次氧化形成了一层新的包浆,总之包浆只是一方面,要结合铜质,钱形,字体,磨损痕迹,多方面去鉴定,一枚古泉。才能得到最终结论。盲目的下结论是对古泉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font></h3> <h3>四、 看磨损程度</h3> <h3>钱币在当时是用来使用的,除了少量的钱完全未流通外,大部分铜钱都会或多或少留下磨损的痕迹。不是边有磕碰,就是穿口有使用痕迹。但是要看清是不是人为后做出来的,老磨损必然也带有老包浆,和现在新的不一样。<font color="#ed2308">现在很多高仿厂家,做磨损痕迹做的非常到位,如果不看包浆,不看铜质的话,基本上已经可以以假乱真了,所以大家只有对一枚钱币做最综合的系统分析,才可以学到经验,给自己提升眼力</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五、听音辨真伪</font></h3> 古铜钱年代越久,钙化越严重,钙化后的铜钱失去铜的原声,用金属撞击声音沉闷,声音越小,时间越久。凡是发现声音尖高的古铜钱,说明没有钙化现象,可判定为新彷品。<font color="#ed2308">当下很多高仿厂家用稀释盐酸,草酸,或硫酸对刚出炉的钱币进行浸泡,以达到消音的效果,但毕竟不是自然形成的失铜状态,所以大家只要多听,多对比,即能从中发觉端倪,比如某些生坑钱币,声音非常闷,但确实不是这个朝代应有的失铜状态,即可判断为疑问币,再加上铜质,包浆,磨损痕迹的判断,也就能基本对一枚钱币做出大致的判断。</font> <h3><font color="#010101">六、看铜钱大小,比重</font></h3> <h3>古铜钱的大小,轻重千差万别,很难说清规制,但从普遍性分析,也能悟出一般规律。如战国“半两”,大部分直径3.2厘米左右,重5.4—7.4克不等;秦“半两”大部分直径在2.5—2.8厘米之间,重3—6克左右;汉“五铢”大部分直径在2.4—2.6厘米左右,重3.2—3.6克之间;唐代“开元通宝”大部分直径在2.4—2.5厘米之间,重3.8—4.2克左右;宋代小平钱多数直径在2.4—2.5厘米之间,重3.4—4.2克左右。近年专家研究发现,“半两”钱直径凡是超过4厘米以上的,均为伪作,小平钱超重和超大的,真品少见。<font color="#ed2308">本知识点,需要大家多对比,多看,毕竟见得多了,也就识的广了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七、水煮古铜钱,定真伪</font></h3> <h3>古铜钱上的锈或绿或红,或黄或蓝,附着力极强。遇到锈色可疑的高古钱,放入沸水中煮20分钟后看锈色,如果锈色不变不脱的是真钱,变色脱锈的可判定是假货。<font color="#ed2308">此方法有一定的实验性质,不可用在某些看不准的大珍,小珍上。某些铜钱的锈薄,在煮的同时也会出现脱落,此时需要我们对骨子,铜质,腐蚀程度去进行鉴定,分析。</font></h3> <h3>八、舌头舔古铜钱</h3> <h3>舌头舔古铜钱,定真伪。用舌头舔古铜钱面,真品无味道。如果有酸味、苦味、涩味,可判定是人工做锈或作浆,必假无疑。<font color="#ed2308">此方法有点恶心,除非万不得已,一般情况下,慎用!</font></h3> <h3>九、针扎古铜钱</h3> <h3>针扎古铜钱,定真伪。古铜钱的真锈比较坚硬,用针用力下扎而不入不立。如果是人工用粘合剂做作的假锈,具有软性,用针很容易扎入,针立而不倒。凡针立于锈上的铜钱,可判定是赝品。<font color="#ed2308">注意,对于某些锈蚀程度太大的铜钱要尽量温柔,有时扎入骨子针也会立起来,伤了骨子的同时,还鉴定不好真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十、掂量古铜钱,看真伪</font></h3> <h3>古铜钱用手掂量,感觉轻飘飘的,因为真钱钙化、氧化后密度小。新铜翻铸假币密度大、比重大。凡是有压手感的古铜钱,多数可判定是新铸品。<font color="#ed2308">此法仅适用于生坑并且因泉而异,有些保存完好的钱币也是压手的哦。</font></h3> <h1><font color="#ed2308">今天说的是一些基本的方法,其实在千千万万的铜钱都不完全一样,不能生搬硬套。要想买到真的,少吃药。只能多玩普通的不值钱的小钱。有些朋友财大气粗,看不起小钱,入门就要来大货、来硬货。殊不知,珍品钱币也是和小钱一个时代铸造,一个方法制造,只有把小钱、普通钱看多了,有机会遇到珍品的时候,你才能成竹在胸的把握它的真假。</font><font color="#b04fbb">望大家能综合以上多重方法对古泉进行全面的对比,分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理解到古泉的真谛。</font><font color="#010101">(原创作品未经许可,不得侵权)</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