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姐没那么文艺范,旅行也不是为了诗与远方。</h3><div> 有人用一地鸡毛来形容自己生活的杂乱,繁忙。我呢,感觉忙碌而乏味的上班生活简直就是把自己装进了一条粗糙的而又湿漉漉的烂麻袋,束缚了自由,遏制了思维,时间久了,感觉呼吸都难。旅行就是从这条麻袋里爬出来,穿上休闲装运动鞋拉着旅行箱去他乡放松心态。他乡秀丽的风景,千奇百怪的风俗习惯,引人入胜的故事,唇齿留香的美食,形形色色的陌生面孔以及那难懂费解的语言表达,都会激发我的好奇心,让我感悟到不同的人生。</div><div> 有人形容云南是上帝遗落在人间的调色板。闲暇时也从好多人的朋友圈中欣赏过云南迷人的景致。2018年元月20号和老公来了个说走就走的云南之行,归来已数天,脑海中还是时不时的浮现出云南的美景还有那些少数民族的神奇的故事。</div><div> 走过之后,才感觉人们用"七彩“来形容云南是那么的贴切。</div> <h3> 绿色的西双版纳</h3><div> 对于我这样一个刚从冰天雪地的陕北过来的人来说,用绿色来形容西双版纳是再恰当不过了。早晨拉开客房的窗帘,跨过门槛站在阳台(运气不错,很少能碰见有露天阳台的客房)。哇!满满的绿色扑面而来,深绿、浅绿、黄绿,不知是棕榈树还是椰子树(如果看不见椰子,我是分不清这两种树的)在这片绿的海洋中静默着,偶尔传来的"叽叽啾啾“的鸟叫声和拂面而过的习习凉风让我感受到南国冬日的清晨与我中原大地的零下约二十度冷的彻骨的早晨还是大不相同,忽然有种感觉,如果说西双版纳的早晨是一个温润如玉的南方美女,那我们大陕北的早晨就是一个性格刚烈且又泼辣的大嫂。远处那些掩映在绿色中的黄色、红色的砖房又给这片绿平添几分姿色,这样有层次的景致,让你即使看多久都不会感到视觉疲劳。</div><div> 吃完酒店提供的免费早点,我们就出发去旅行的第一站一一勐仑热带植物园。</div><div> 一路上,司机兼导游小钟一直与我们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侃侃而谈。从他口中,我知道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是一个五A级景区。他说到西双版纳不看植物等于没到西双版纳。这个植物园有"绿宝石的心脏"之称。所以,人们来到版纳都要去植物园了却心愿。植物园位于勐腊县勐仑镇的葫芦岛,虽距离景洪约96公里,约摸一小时就到了。</div><div> 还未到植物园大门,远远就看到大门东边有一群卖水果的小商贩,路上小钟就说这边的热带水果比景洪的要新鲜,做为吃货的我和老公不管七二十一挑没吃过的水果各买了一点。</div><div>(不过因没吃完,导游小钟替我们提了一路,想来真有点不好意思)</div><div> 入得园来,首先吸引我目光的是一方水塘中还立着星星点点的荷花。我以为这些荷花是假的。小钟告诉我,这都是真的(为了证实小钟的话,我走近细看了一下,确实是真的😄),他说到了夏天,整个水塘荷叶会长的满满的,因为是冬季,大部分都枯萎了,只剩下这些生命力顽强的残荷。当我还在默默感叹这些残荷的生命力,猛一抬头,看见一排排高大的伞形状的树整齐的排列着,树冠上红的像火焰的花在怒放,树下落了一层花瓣。跑过去,蹲下来,捡起这片片落红,脑海中自然跳出"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八个字,陶老先生笔下的桃花源的美景大概就是如此吧!</div><div> 移步换景,神奇的龙血树,神圣的菩提树,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铁树,濒危植物铁力木,形似酒瓶的椰树,相互交织、盘根错节独木可成林的榕树,可做救生衣的世界上最轻的树一一轻木,各种各样的且经济价值极高的棕榈树,只可远观而不能近摸的貌似大仙人树的金刚纂,这里就是树的海洋。这里当然也是花的世界,形如金灿灿的奖杯的金杯花,开的如升腾的火焰状的火焰花,象征吉祥的无忧花,能结出鸡蛋果的鸡蛋花,妖而不媚、艳不不俗的朱樱花,还有一些连导游也叫不上名的花,品种繁多千奇百怪看的我眼花缭乱。最后有一种看花不似花的感觉了,似乎每一种花都代表着一种性格,有的纤巧秀丽,有的朴素淡雅,有的热情如火,有的冷艳似雪,每一种花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故事,有的凄婉哀怨,有的趣味横生,每一种花也都象征着一种人生。</div><div> 绿色的西双版纳住的傣族人较多,他们那些奇怪的风俗习惯让我们费解,特别是他们的婚俗。按照行程游览了一个叫曼贺那村的傣族村寨。那个村子不大,逛一圈也就一个多小时。到村口的时候,有穿着傣族服装的“骚哆哩”迎上前来做介绍,并带我和老公游览她们的村寨。 她说傣族管男士叫“猫哆哩”,女士叫“骚哆哩”,相当于我们汉族帅哥美女的意思。傣族只有三个姓氏,女的都姓“玉”,男的姓“岩”(读唉),贵族都姓“刀”。和我们汉族传统不同的是,她们生了女孩就会放炮宰牛庆贺,而生了男孩就会静悄悄,连邻居都会说他们家生了个赔钱货。男孩儿为什么被称为赔钱货呢?是因为这里男孩结婚的时候是嫁入女方家的,要带着男方家庭的一半财产,还要在嫁过去之前给女方家做三年的苦力,什么脏活累活都给他干。嫁过去之后就不用卖苦力了,但是要做饭带孩子,由女方挣钱养家。 之前导游小钟就告诉我们说傣家是三代人共用一个卧室,用蚊帐隔开,我问小玉这是真的吗?她说,是的,她妈妈是一个有福气的人,生了一个哥哥是赔钱货,她们姐妹仨就是赚钱货,哥哥早已嫁出去了,她和一个妹妹结婚了,她、她老公和妹妹、妹夫母亲就是住在一起的,一家人住一起,讲究的就是团团圆圆、和和美美。还说她哥哥嫁出去的嫁妆是三十块棉被,三十匹布,一公斤银子。男的都嫁出去再我们看来就是不可思议了,还一家人住一起,是不太奇怪了!</div><div> 在路上,她一边前面走,一边给我们介绍她们的住房,她指着村里的住宅楼房说:“这里的住房全都是二层楼,砖木结构,现在的建筑属于第二代,楼上住人,楼下存放农具或作为加工工艺品的场地,有先富起来的人家楼下停着小汽车。较第一代建筑清净、整洁、卫生。过去的建筑虽然同是二楼,下边是饲养家畜的。较第一代房顶是红棕色的瓦,成人字形状,以利于雨水流畅。"转到村中央,有一户人家正修房,那已盖好的一部分和可用金碧辉煌来形容,我问小玉,这是一家有钱人家吧,她说,这是他们的村长家在盖房子,这也是他们傣家的第三代建筑了。老公悄悄的对我说"这个村长一定贪污了不少"。哈哈,想的还真多!</div> <h3> 蓝色的丽江</h3><div> 我用蓝色来形容丽江,并不是说丽江的城市建设以蓝色为主色调。 蓝色是一种纯洁,清新的颜色,还表示宁静、忧郁、慵懒! 这与丽江带给我的感觉是一致的。</div><div> 网传丽江是艳遇之都,在酒吧一条街平均每六秒就会发生一场艳遇,因为有老公相伴,所以没去体验一下,哈哈!😄。</div><div> 不过用闲适、慵懒形容这里一点也不错。早晨九点多逛古城,这些富有西南风情的商铺的门还是紧紧地关着。被岁月磨砺的发光的青石板街道上,几乎空无一人。导游小唐说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游客,人们都习惯夜生活。大家每晚都在两、三点以后睡觉,如果不带团,她早上要睡到自然醒,然后起来悠哉悠哉喝点功夫茶,早饭都是在中午过后才吃。这的老年人也一样,他们也起得很迟,他们起来后也是慢慢悠悠地喝点茶,然后去跳跳广场舞才回家做饭,吃完饭后老太太拿着鞋垫去外面坐着边纳鞋垫边烤烤太阳,老头呢就搬个椅子放门外,躺着聊聊天,发发呆。这的冬天没暖气,室内没暖气,虽然温度没到零下不过确实有点冷,据说这夏天非常凉爽,从来不会超过二十八度,还真巧约上午十一点了,碰见一群纳西族老头老太太还手拉手在跳广场舞。小唐说这的孩子在全国也许是最幸福的,因为他们不仅放学早,作业还极少。在这要找个课外补习班、辅导班几乎不可能。她姐夫是在丽江做生意的陕西宝鸡人,嫌这教学质量太差,俩孩子都送回老家上的学。</div><div> 其实隐约还有一种感觉,丽江是一座适合怀旧的古城。城门口的巨大的木水车,在层叠楼阁、绿树白墙的映衬下显得古朴壮观。沿街行走,古色古香的木阁楼上,隐约看见一个大男孩怀抱吉他,用低沉而纯净的声音在唱一首旧时老歌,感伤而忧郁的旋律传出很远很远,回荡在毫无污染的古城天空之下,怀旧的歌声还回旋在我的脑海,冷不丁一个卖手鼓的美女忘我的表演又吸引了我的目光,虽听不懂那鼓声要表现什么,不过那富有民族风的手鼓与皮肤微黑、眼眸中水波荡漾的美女表演者又自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顺着一条穿城而过的清流继续前行,月牙形的小桥,林立的商铺,奇异的商品 ,时不时有"桃花岛,小城故事,一米阳光"等一些富有小资情调,令人暇想的客栈名闪入我的视野。感伤、怀旧,浪漫,繁华,落寞这一切似乎在这交织融汇。在老街就适合慢慢地逛,慢慢地拍,慢慢地享受难得的闲适又柔软的时光。</div><div> 去丽江,要感受它昔日的繁荣昌盛,一定要去参观木府。木府是丽江木氏土司衙门的俗称,位于丽江古城狮子山下,是丽江古城文化之"大观园"。 整个建筑群坐西向东,是一座辉煌的建筑艺术之苑,丽江自古就有"北有古宫,南有木府"的说法。在木府,听完导游讲解的木府家族的神奇故事,登上木府后面的狮子山,俯瞰全城,丽江老城被一圈小山环绕着,这时候会想起老舍笔下那济南的冬天,说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儿,济南就像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丽江不也是这样吗?四周小山环绕,尤其是北边白雪皑皑的玉龙雪山,(玉龙雪山是纳西人民心中的神山,少数民族大多信山信水,感觉这个好朴实且实在,山水就是他们生存的依靠,从这点看,比我们信那些虚无缥缈的神仙似乎更值得推崇,只是可惜老公高原反应,没去一睹雪山的芳容)更是成为了古城的一道天然屏障,怪不得当地人说丽江冬无严寒,夏无酷日。我想,这儿人如此的闲适、慵懒,也离不开这些温柔的小山对他们的宠溺吧😄!站在山上远望蓝天、白云、远山、灰色的角楼、瓦房又构成了一幅淡雅的水墨‘画。</div><div> 游完古城,坐车去茶马古道,看见行驶于前面的公交车上,"丽江公交"四个字上面画着一些象形符号,问导游才知道那就是"东巴文字",以前从书中了解过,神秘的东巴文字被誉为"世界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是象形文字的活化石,这种文字在人类文字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我想这种文字能延续至今可能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勤劳能干的纳西纳族女人在外耕田种地,在家操持家务,而男人婚后重要的事就是"琴、棋、书、画、烟、酒茶"。这里就是“女人的天下,男人的天堂"。当地民间流传着"娶个纳西婆赛过十头骡,云南十八怪,女人杀猪比男人快"的谚语也不正说明了纳西族女人的勤劳。</div> <h3> 白色的大理</h3><div><br></div><div> 用白色来形容大理是最贴切不过了。大理是白族人聚居的地方。导游说,白族人喜欢白色,以白为贵,讨厌黑色,确实如此。</div><div> 白色的房子,苍山上白色的雪,洱海中白色的游轮,街道边盛开的白色的玉兰花,红白相间的白族服饰以及那吸收了天地精华的白色大理石,无不彰显着他们对白色的喜爱。</div><div> 大理最著名的景区就是背靠苍山,面临洱海的三塔寺,走进景区就可望见一大二小三座呈鼎立之态的白色佛塔,远远望去确实是卓然挺秀、俊逸不凡。导游说大理三塔,和河北的赵州桥、西安的大雁塔一样,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珍品,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建于五代十国时期,即当时的大理国开朝之后。三塔虽各具风格,但浑然一体,气势雄伟,不仅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而且还把秀美迷人的苍洱风光点缀得更加壮丽。有关这三塔的故事传说还是有好多,不过因为我向来对寺庙文化不感兴趣,虽然导游讲了好多半真半假的故事,我还是左耳进右耳出,实在没记得多少。</div><div> 不过白族的服饰倒是很美,导游说白族服饰也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然后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因为他们崇尚白色,服饰款式各地虽略有不同,但还是以白色衣服为尊贵。在白族姑娘的头饰上,蕴含着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词语,它就是:风花雪月。解释:白族少女的帽子,垂下的穗子是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个人感觉姑娘精美的头饰旁垂下雪白的缨穗,确实映衬出白族少女独特的风韵。白族男子喜缠白色或蓝色包头,多穿白色对襟上衣,外套领褂。</div><div> 大理留给我记忆最深刻的还是那些美丽而神奇的大理石切凿、打磨的装饰画。"云南十八怪,石头切成片来卖"就是说的大理石切开后可看到的那些天然的画面。大理的大理石资源主要分布在苍山自然保护区内,蕴藏丰富。卖大理石画的姑娘说在白族民间,大理石有一美丽的传说:因为天上的织女触怒了上帝,被下放到苍山的绿玉溪 ,于是那里到处有了天生的绿玉,织女居住在绿玉溪草木之中。后来,上帝要召回织女,织女骑鸾凤回到了天上,她遗留在空中的头饰变成了美丽的大理石。</div><div> 当地白族人民对大理石的开采加工始于1400年前的唐朝。早期都是由白族各家各户开采,并用人工切凿、打磨,加工成不同的图案和物品。打磨图案是一们高超的技艺。某一图案在同一平面自然天成的较少见,多数石头的图案并不在一个平面上,而且是在打磨过中渐次出现的,呈现色块的哪一部分,隐去色块的哪一部分,令石块呈现什么图案,是一个构图和创造的过程,取决于制作者的艺术品味和打磨功夫。这种方式打磨出的图案一般都是孤品。白族工匠们不仅制作大理石画,还根据大理石的石质和画面特征制成各种物品,有屏风、挂屏、花盆、笔架、花瓶、砚台 、图章、茶具、以及桌面、凳面、靠背镶嵌在各种家具中。白族的大理石工艺品 已成为当地旅游市场的主要旅游产品。参观其间,看上一幅超美的大理挂图,但因想到回家没合适的挂处,所以没买。</div><div> 后记:总感觉出去转一趟,回来不记点什么,似乎对不起银行卡中那一串宿小的数字,2018春节这几天懒得看书,乱七八糟记下了云南之行的一些见闻感受。</div><div> 以前各大媒体总报道一些云南导游强迫游客买东西的新闻,这次旅行倒是也让我体会到了那些导游的不易。这次旅游基本算是自助游,光机票钱就花了两千多(机票还不是打折的就是特价的)。在昆明去西双版纳的飞机上偶遇一个西宁来的大姐,她说这趟旅游报团总共2480,飞机就得坐四次,我说这价格不让你买东西,旅行社赚什么呀。其实天下就不会有免费的午餐,你明知道占便宜就是吃亏,可还要去占便宜,就好比你明知道一个人品不好,可还是要和他去交朋友,末了还要说他人品如何的坏,这怨谁呢?</div>